浅谈将语言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策略

2011-08-15 00:49:04潘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语篇英语教学语言

潘敏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430079)

浅谈将语言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策略

潘敏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430079)

语言教育的本质就是交流,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整个文化与氛围,所以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地讲解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和文章等等外,更重要的就是将文化的教育更好地融入整个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真实的语言环境时能够很顺利地进行交流。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

一、语言与文化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另有人以此为名。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整体,具有三个同一性,即主体同一性,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归属同一性,语言与文化都属于社会和民族,不属于个人;习得同一性,语言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也不是与生俱来和父母遗传的。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每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使文化呈现独特的多样性,造成不同文化背景的种群语言交流的障碍。所以语言教学不仅是对语言本体的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研究两个社会文化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使学生对文化根源有较高层次的敏感性,并把它用于交际中,从而获得成功的交际。

三、如何将文化的教育融入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1.词汇教学方面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而词汇则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通过语法而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1)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paul was in blue 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涉及到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2.句子教学方面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句子和句子中间有较大停顿。它的结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省略号或感叹号。句子的很多表达都涉及到了文化背景,如果不知道整个文化的话,那么在理解和回答相关的句子方面就会出现问题与障碍。譬如:无论加拿大还是美国,根据其劳动法(Labor Law)规定,雇主在招聘中,不允许问及应聘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性别、种族和宗教信仰,上述原因也不得成为不予雇用的理由,否则就构成违法,轻则失去来自政府的采购合同,重则诉诸法律。所以,如果别人问你:How old are you?你可以这样回答:I’m too young to retire,but I’m old enough to know better than to answer a question like that.这就是老美所说的Be tough!还有个例子: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进攻恺撒。当时恺撒的领地附近有条小河Rubicon,恺撒不顾一切,悍然率领军队渡过此河与庞贝决战,他还烧毁了渡船,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打败了敌人。就这个故事英语中留下了几个习语:cross the Rubicon,意思是渡过鲁比肯河:决定冒重大危险,采取断然行动。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3.段落教学方面

语篇层面的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要从语篇的角度即整体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和欣赏。语篇层面的教学也存在着语言文化两条线的问题。在语篇的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的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历史文化。英语语篇中有很多短语出自于不同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典故。有些课文和阅读材料涉及一些西方国家所特有的社会现象、风俗民情、生活方式等等,带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色彩。缺少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势必要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Perhaps the classic representation of technology is still the assembly line created by Henry Ford half a century ago and made in-to a social symbol by Charlie Chaplin in Modem Times.(或许技术的精典代表仍然是半个世纪之前亨利·福特首创的流水装配线。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查里·卓别林则将流水装配线变成现代社会的象征。)这句话里包含了美国历史上两位名人及其典故,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本句的含义。要真正学好英语,用英语得体有效地进行交流,也必须熟知诸如此类的文化特征。第二,语篇结构。受各自文化的影响,英汉书面语篇的结构有着极大的不同。苏格拉底曾指出,一个好的语篇(演讲)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结构,要将各部分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中。英语语篇讲究不满足于辞令的花巧,而是要拿出证据,以理服人,论据多通过归纳举例或三段论法进行演绎。中式语篇讲究的是“起承转合”,很少研究句子在篇章中的用法以及组句成篇的形式规律,强调“形散神聚”,因而典型的汉语语篇在组织结构上绝少采用英语语篇常常使用的演绎法。中国人谦逊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的作者不习惯于咄咄逼人地进行论述,而是讲究文字和气,让读者不知不觉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与西方三段式的逻辑推理大相径庭,也造成了汉语语篇常给人“绕着圈子说话”的感觉。中国学生自幼形成的语篇模式会影响他们对英语语篇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所认识,使其意识到中西方文化不同所导致的文体风格差异,在阅读英文篇章时能够突破固有的汉语思维模式,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比较英汉两种语篇的不同结构模式,这样才能对文本有更加快速准确的理解,同样,在进行英文写作时,也应当尊重英语的篇章模式,这样表达出的思想更易为英语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达到积极交流的目的。第三,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为了更好地提高其语言能力,就须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了解和掌握该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量接触其文学作品。很多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变化。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之后,应当以泛读的方式大量接触英语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具有真实文化语境的语篇,学生能够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等等。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学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中。融入了文化教学,才能使外语教学过程完整。通过深层文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一般的、整体意义上的文化意识以及反思的、宽容的态度,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实现学生英语水平质的飞跃。

[1]李宗福.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谈英语教学[J].科技资讯,2010,(26):207.

[2]张汝德.语言·文字[J].文化漫谈,2007,(5)..

[3]胡文仲,高一虹.英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G642

A

1673-0046(2011)08-0136-02

猜你喜欢
语篇英语教学语言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有我语言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