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名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2011-10-13 14:31:24肖大兴范祥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解决问题心理健康

肖大兴,范祥科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743名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肖大兴,范祥科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通过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743名中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测查,并探讨其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中专学生面对问题时大部分优先选择的应对方式属于“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3)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专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风格,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调节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中专生l4——l8岁,处于青春时期,是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但这一时期还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特点,他们普遍意识到自己逐渐长大,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要求自立自主,要求自尊与自治,并开始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努力适应社会环境。但是,这一时期的个体看问题不够全面,个性心理倾向性不稳定,个体心理发展经常会出现青春期的问题。因此,研究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有助于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引导中专学生学会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去面对生活。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云南财经学校学生743名,涉及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金融事务、市场营销等五个专业;年龄段为14——20岁,其中男生209名,女生534名;汉族学生596人,民族学生147人。

(二)研究工具

1.采用吴文源引进修订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译本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测试。问卷包含9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取五级评分制。从无到有等级对应1—5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存在的心理问题越多。90个项目中包含十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

2.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测查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该问卷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六个分量表,分为成熟应对、不成熟应对和混合型应对三个维度。将解决问题、求助归为成熟应对,将自责、幻想、退避归为不成熟应对,将合理化归为混合型应对。每个条目有“是”与“否”两个答案供选择。

(三)方法及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采用纸笔答题的形式对整个班级测量,时间为30分钟。对所收集数据运用心理测评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743名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根据scl-90结果的解释标准: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二分,可考虑筛选阳性。因此,该研究把学生根据这一标准划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类人群。

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scl-90测试结果的筛查,中专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为296人,占测查人数的39.8%。

从表2可以看出中专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

(二)743名中专学生应对方式情况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中专学生面对问题时选择的应对方式优选问题解决和求助。这属于积极可取的选择方式。

(三)不同健康水平学生应对方式比较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健康水平中专生在各种类型的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在解决问题、求助两种应付方式上健康水平状态的学生选择高于不健康水平的学生。而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四种应付方式上,健康水平状态的学生选择低于不健康水平的学生。

从表5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因子与应对方式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和求助两因子与心理健康状况呈弱负相关(r〈0.3),而自责、幻想和退避三个消极应对因子以及合理化的中间应对因子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说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分析讨论

(一)从表1、表2可以明显看出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表1中,根据scl-90测试结果的筛查,中专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达296人,占测查人数的39.8%。表2中,中专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均达到十分显著的水平(P<0.01)。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首先,近十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萎缩,导致许多优秀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都选择了进入高中学习,然后考大学。而中专学校由于招生门槛较低,每年招收入学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学习成绩差、自制能力低、心理素质弱的学生。其次,中专学生平均年龄均为十四五到十八九岁间,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其心理发展表现为智力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等,其特点概括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因此是其心理问题的多发年龄段。再次,学校教育管理的不到位。中专学校相比普通高中,少了高考的压力,于是许多教师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且教师考核和学生成绩相关较小,因此其责任心和对学生的关注明显低于高中教师。另外,许多中专学校虽然设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心理教育机构,但学校的总体重视程度不足(如经费预算不足、活动开展不力、手段单一等),导致其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最后,与学生的家庭也有极大的关系,调查显示,父亲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占了63.4%,母亲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占了71.1%,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父母平时的教育方式、期望水平、教育能力。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从表3可以看出,中专学生面对问题时大部分优先选择的应对方式属于“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常能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面对问题时选择的应对方式属于“退避——自责”不成熟型和“合理化”混合型。这两种应对方式类型一定程度上均不是大家所提倡的,是需要引导和改变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专学生随年龄的增长,相比初中时代更加的稳重与成熟,在面对问题时,不再像初中时代那样冲动和任性了,已经学会逐渐地去理智面对问题了。另一方面,许多中专学生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独自一人面对学习和生活,于是不得不学会面对问题和承担责任。虽然中专生相比初中时代有了这些良好的变化,但是离真正成熟还有一段距离,相比成人在面对问题时还显得有些不成熟、不理智。因此出现了以上的结果。

(三)从表4、表5可以看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4中,在“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上,健康水平状态的学生选择高于不健康水平的学生。而在“退避——自责”不成熟型和“合理化”混合型的应对方上健康水平状态的学生选择低于不健康水平的学生。表5中,解决问题和求助两因子与心理健康状况呈弱负相关(r〈0.3),而自责、幻想和退避三个消极应对因子以及合理化的中间应对因子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究其原因,主要为应对方式作为一种中介变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应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国内外很多研究者认为,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不同的影响。从论文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较一致。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健康状况水平,采用不成熟型的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负面影响。

四、改善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建议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人。而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此应根据现存问题采取以下措施改善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

(一)学校管理者转变对学生的教育观念

现行社会中很多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为人处事不会、遇事逃避推脱责任等等。为此中专职业学校不仅要传授一技之长给学生,而且还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健康人,会与人共事、会解决问题、会调节自我压力等。

(二)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现行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手段单一。只是按惯例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任课老师讲完书本知识即可。第二,经费不足。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预算和开支,偶有一点也是其他方面临时挤出来的,这严重地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第三,重视程度不够。从领导、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大家都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会自然形成的,无需专门开展,即使偶尔开展也由于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如未能及时收效就否认心理健康教育。

为此学校应避免以上三方面的弊端,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一是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的教育活动;二是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看电影、听讲座、团体辅导、文体活动、参观学习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和学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三是每年安排专门的经费预算,同时也可想办法到社会用拉赞助的方式筹集资金,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家校合作,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

父母的教育方式、期望水平、家庭氛围以及自身的榜样等方面均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的选择。因此,父母应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师、家长常互相沟通信息,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发现和教育。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经常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能够清晰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成长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褚跃德,王英.体育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3]王军学.中专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表1743 名中专生心理健康分类人数汇总表

表2 743名中专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M±SD)

G641

A

1673-0046(2011)08-0101-03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解决问题心理健康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