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国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教育研究与探索〕
中外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比较研究
许建国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在比较、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实施就业指导内容全覆盖、全程抓好就业指导工作等建议。
就业指导;全程化;比较研究
面对日益激烈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实施科学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当务之急。文章借鉴、比较了部分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思考,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完善的就业指导实施机构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美国高校毕业生实行自由择业制度,高校并无为毕业生安置工作的义务。但是由于竞争的需要,每所学校都想尽力使自己的毕业生找到好的职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更多地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因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常设一个专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称就业发展中心、职业规划介绍中心等),统管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配备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且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比较高。这可以从其人员结构、师生比、学历层次等体现出来。如哥伦比亚大学就业指导部门有专职人员20名,另有27名兼职人员。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每年约有500名毕业生,职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就有8名。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工作人员也要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须持有美国国家职业局颁发的全国注册职业指导书并接受培训和督导,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
(二)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过程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甚至毕业后还为其提供指导服务,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与之同步的指导、咨询等手段。全程化、个性化的指导过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职业发展理念和提高职业决策能力。
(三)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美国高校很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职业生涯危机,让学生了解影响职业生涯成功和失败的因素,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等。美国的大学还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老师是专职指导人员,从大一到毕业,每学年开的课,各有侧重,形式多样,贯穿始终。
(四)就业指导组织化、手段信息化、方式多样化
日本的政府、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建立起高度组织化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机构。高校建立了高效运作的就业信息化服务系统,实现在网上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同时应用计算机辅助就业系统,实施人机对话,使就业指导服务更加科学、快捷。就业指导方式多样化:一是为学生提供职业需求情况的全面服务指导;二是重视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和传播;三是开展各种职业培训、实习活动和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讲座;四是开展职业咨询和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五是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六是举办校园招聘会等。这些都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一)就业指导缺乏科学性
我国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时期逐步形成的,就业指导缺乏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学习择业技巧和一些简单的职业指导,目的是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及时、顺利就业。这种就业指导往往注重实用性、速效性和技巧性,是程序式、被动式、经验式的指导,忽视了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缺乏深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就是帮助个人寻找适合其个性的职位”。缺乏对学生求职的个性化咨询与指导,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也没有实施科学指导。
(二)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全程化程度低
就业是一个实践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而目前就业指导往往只停留在面试技巧指导、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宣讲等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工作指导代替就业指导,政策指导代替就业指导,思想教育代替就业指导,毕业指导代替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高校就业指导限于理论知识和就业政策的灌输。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于一些学生急需的就业知识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很少涉及。学生是被动式的参与,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就业指导的系统化程度低
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和系统性。如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等。不能准确把握职业需求的市场脉搏,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职业缺乏系统、整体的认识,不能合理择业。在就业指导的对象上,往往局限于毕业班的学生,而对于非毕业班的学生缺乏引导。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各级政府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各高校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各行业、企业同样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同程度地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定各的调”现象,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系统化程度低。
(四)就业指导队伍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型指导教师则更少。我国各高校在校生大多超万人,有些高校在校生多达几万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这就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组成较为复杂,绝大多数是兼职工作人员,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其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业务知识和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历;同毕业生的沟通和咨询、指导不够;与用人单位沟通不够;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很少。尤其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还从事毕业生就业管理及其他工作,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工作。就业指导队伍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原因。
于1953年首次提出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是在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采取不同的目标培养模式,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当中,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一项应急性的阶段性工作开展。
(一)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在高校内部应建立以校、院(系)两级就业指导组织为骨干,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教学系部、学生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参与的,并且贯穿高校全学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在整个社会应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
(二)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实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各高校应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高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队伍中的每个成员应掌握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具备最基本的就业指导知识,有一定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基础,能够从事较深层次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必要时还需要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就业指导工作。
(三)实施就业指导内容全覆盖
实施全覆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内容。由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内容构成的完整的就业指导知识体系,使大学生能够在对就业形势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道德水准和社会资源等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理性对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弘扬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具备顽强坚定的自信心、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和战胜逆境的意识品质,形成较强的就业能力。
(四)全程抓好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每个职业发展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及发展任务,且每一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
1.大一阶段的职业定向指导
大一阶段是开展职业定向教育的最佳时期。就业指导应主要介绍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灌输职业生涯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认识到大学时期的学习是个人生涯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增强其生涯规划的意识。通过性格特征、职业兴趣测评、职业决策指导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客观评价分析自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专业特点等因素,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
2.大二阶段的职业设计指导
大二阶段是开展职业设计指导的最佳时期。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十分重要,这时的就业指导应在大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在专职教师的带领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核心价值观、职业倾向等方面的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兴趣、核心价值观、职业能力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并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正式进行职业定位,设计生涯发展路线。
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就业咨询、能力测试、个体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特点、能力特长等的分析,找出自身优势和劣势。通过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政策教育等方式帮助其分析内外环境因素,从而确定职业范围。通过个别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方式,指导学生综合考虑和制定合理的生涯发展路线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计划。
3.大三阶段的职业准备指导
大三是开展职业准备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实施最初的职业规划。由于学生已经基本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了自身的培养目标,这一阶段应帮助学生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并与自身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进行对照,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并对其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反馈和调整。该阶段通过各种能力培训和素质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技能。
4.大四阶段的目标实现指导
大四阶段是就业目标实现的关键指导时期。学生开始感受到就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此时他们考虑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出路”问题,因此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切实为其就业提供服务。这一阶段是就业指导的关键时期。除了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各种就业指导外,还要为其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为此,可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形势分析、择业程序指导、就业心理疏导、角色转换指导等,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选择好第一份职业。大四的就业指导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内容应该是国家的就业政策、求职面试技巧、劳动合同关系解析等。并通过模拟招聘,模拟面试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程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仅应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素质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还必须构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1]钟震颖,雷五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与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
[2]曹雅致等.中外大学生就业体系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3]王凤娟.中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10).
[4]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6).
G64
A
1673-0046(2011)08-0079-02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校漂”“蚁族”等毕业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批准号:10JDSZ2057)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