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散文翻译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2011-08-15 00:49夏兴宜赵欢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英译本荷塘月色译者

夏兴宜,赵欢庆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散文翻译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夏兴宜,赵欢庆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译本和译者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译者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散文是现代中国文学形式表现之一,且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句中会出现较大的模糊性,因此散文的翻译尤其可以体现译者的主体性。论文以对比《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散文翻译;译文比较

传统翻译观理论的标准——忠实,即原文是至高无上的,译者只能忠实于原文,无任何创造性可言。而西方阐释学和解构主义却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该标准,认为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并非从属或派生的关系,而是从某种意义上是译者赋予了原作新的生命。韦努蒂指出:“译文是永远不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多少总有点‘自由’发挥。”由于汉语是综合性语言,重意合(parataxis),句中会出现较大的模糊性,原作在文本中留下了很多“空白”和“未确定”,均有待于译者发挥主体性能动地参与并填补,为汉译英译者留出了比较宽广的自我发挥空间。

一、译者的主体性

近年来,一些语言学家和学者对译者的主体性作了不同的阐释。王玉梁认为:“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忽视主体性还有受动性。刘宓庆指出:“翻译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译者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制约性的过程。”查明建、田雨为“译者主体性”作了这样一个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目前人们对译者的主体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看法较多的是把译者看作阐释者(从阐释学角度)、创造性叛逆者(从解构主义角度)、操纵者(从文化学派的角度),甚至还有征服者(译作超过原作)和吞噬者(反对西方霸权主义)。

散文是现代中国文学形式表现之一,语言优美,表达凝炼,层次丰富,既重抒情,又重叙事,且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散文的翻译尤其可以体现译者的主体性。论文从《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从词汇层次、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以观译者在散文翻译中的主体性。

二、《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写于1927年。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而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并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文笔清丽、朴实缜密,极富感染力。该文选取的两种译文分别来自朱纯深和王椒升,两位译者在英汉散文翻译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通过分析比较二位译者的译文(以下简称“朱译”和“王译”),我们不仅能够领略两位译者不同的译文风格,还可以了解译者主体性是如何根据散文的特点得到体现的。

1.词汇层面

汉语重意合,在原作文本里经常会出现模糊的词语语义,不同的译者对词语语义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译者对译文的不同表达。

原文:(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译: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ce building.

王译:Their subtle fragrance was wafted by the passing breeze,in whiffs airy as the notes of a song coming faintly from some distant tower.

在古代,“高楼”多指“tower”,而“building”则倾向于现代的高大的建筑物。以上两种译文都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考虑到本文写于1927大革命时期,或许王译更为妥贴一些。

原文:(2)没有月光的路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译:The foliage,which,in a moonless night,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grayish veil.

市、县(区)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还要大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产业融合新业态、新产业重点倾斜。

王译:But on this particular evening,it had a cheerful outlook,though the moon was pale.

“今晚却很好”,朱译选择了直译法,译为“looks very nice”,王译则理解为 “had a cheerful outlook”;相反,对于形容词“淡淡的”的翻译,朱译选择将其译为“not more than a thin,grayish veil”,而王译则直接用“pale”来表达。尽管选择直译法译文也是正确的,但是以上两处采用意译,可以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化,能够让读者轻松地明白作者所描绘的那晚的荷塘月色的生动情景,将月光比作“veil”,不仅表现出月色是淡淡的,还带给读者朦胧梦幻的感觉,而“pale”仅仅表达了淡淡的月光,效果或许不及“veil”具体生动。

2.句法层面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所以原作在读者看起来可能主题不突出,且结构不整齐,句子以意役形,流泻铺排。因此在翻译散文句子的过程中,译者对句子的侧重点的理解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译法。

原文(3):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朱译:Around the pond,far and near,high and low,are trees.Most of them are willows.

王译:Skirting the lotus pond,far and near,high and low,are trees among which willows predominate.

原文的四个分句之间无连接词,形式上看似处于并列地位,由于不同的译者对主从关系的不同理解,因此朱译采用两个简单句将其并列译出,而王译则认为“荷塘的四面……都是树”是重点,将其作为主句,“而杨柳最多”则按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来处理。

3.语篇层面

在处理散文语篇翻译时,译者通常会先找出原作中句与句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根据逻辑的需要进行结构调整或适当地增加或删减词汇,使得译本的逻辑结构更为明晰,避免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原文(4):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译:The leaves,which have been standing shoulder to shoulder,are caught trembling in an emerald heave of the pond.Underneath,the exquisite water is covered from view, and none can tell its color; yet the leaves on top project themselves all the more attractively.

王译:The leaves,softly hidden from view,water was rippling even its color was not discernible so that the leaves looked more enchanting.

以上部分作者都是在描写荷叶,看似并列的关系。朱译采用直译的手法将原文的逻辑关系对应译出,将“而”译为“yet”;而王译在“不能见一些颜色”的前面添加了“even”表强调,将“而”改译为“so that”,认为前后是因果关系。加了两个连接词后,句子结构更为突出,层面更加分明,符合英语语言重形合的特点。

译文未必忠实于原文文字,译者的目的往往是要适应译文读者、译入语文化。而《荷塘月色》这两个英译文从较大程度上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跳出了散文原文的局限,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运用。

[1]王大伟,魏清光.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王玉梁.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和特点[J].天府新论,1995,(6).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5]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

H315.9

A

1673-0046(2011)11-0187-02

猜你喜欢
英译本荷塘月色译者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