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分离性垂直斜视(DVD)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是指一眼注视时另一眼自发或在遮盖情况下出现上转且与Hering法则相矛盾的特殊斜视,其发病原因不明,手术仍是目前的有效治疗方法[1]。作者回顾性分析鹿邑县人民医院眼科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间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及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43例(70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资料 DVD患者43例(70眼),其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5~23岁,单眼DVD患者20例,双眼DVD 23例,伴有下斜肌亢进者23例(32眼),合并水平斜视者38例(52眼),术后观察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0±4.2)个月。
1.2 方法 上斜视斜视角>10°者行手术治疗,患者在局麻加表麻或全麻下手术,合并水平斜视者按水平斜视手术原则同时给予矫正,合并下斜肌亢进者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再根据上斜视度数的大小决定是否行上直肌后徙,对不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上斜视>20°者行上直肌后徙8~9 mm,上斜视<20°者上直肌后徙7~8 mm。
1.3 疗效判断标准[2]良好:无自发性上斜视或遮盖后仅出现不明显的上斜视,垂直斜视消失或小于10°;好转:偶尔出现上斜视或上斜视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垂直斜视较术前减小10°以上;无效:自发性上斜视出现的频率无明显改善或遮盖上斜视大于20°。
本组43例70眼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3例32眼伴有下斜肌亢进患者,根据上斜的程度,单纯做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或联合行上直肌后徙术。对不合并下斜肌亢进患者,单纯行上直肌后徙术。患者出院时60眼临床疗效满意(85.71%),10眼疗效好转(14.29%),近期疗效满意率为85.71%;术后随访6~24个月,远期疗效为良好58眼,好转12眼,远期满意率为82.86%,患者中未发生治疗无效病例。
分离性垂直偏斜是与Hering法则相违背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由于DV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不遵循一般眼肌学法则,同时斜视角度变化较大,导致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3]。DVD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且影响双眼视觉的正常发育。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矫正患者的异常眼位至关重要。
DVD为双眼疾病,多数患者在检查中可发生双眼被遮盖后出现上飘现象。患者的原在位常为正位,非注视眼间歇性出现随意性上斜视,尤其患者在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及双眼融合受到破坏时易出现[4]。DVD患者常行双眼交替遮盖诊断,被遮盖的双眼出现上转,去遮盖后即回落。
DVD的手术治疗目前多采用上直肌后徙术和上直肌后徙与后固定联合术,当DVD合并下斜肌亢进时应首选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术后减弱了下斜肌的上转功能及加强了下直肌的力量[2]。甘晓玲对110例DVD手术患者四种手术方式的远期效果比较后,发现上直肌大量后徙(7~9 mm)组远期满意率最高(82.8%)。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减弱了下斜肌的功能,同时加强了下直肌的力量,因此近年来用作矫正DVD,尤其是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首选方法。
在本科治疗的43例70眼患者中,对合并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先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手术减弱下斜肌及加强了下直肌的功能,临床疗效确切。上斜度数较大时需联合上直肌后徙术,无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则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7~10 mm)术。术后近期疗效满意率为85.71%,好转率14.29%,远期疗效满意率为82.86%,患者中未发生治疗无效病例。在本组病例中术后患者睑裂均无明显改变,远期观察眼球也无明显上转不足。因此对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首选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无下斜肌功能亢进,选择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以改善外观,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对合并水平斜视的患者,应根据斜视角度合理设计手术,术中应充分考虑上直肌后徙及下斜肌转位对眼位的影响,以提高手术的正位率。
[1]王慧,罗顺利,张五岳,等.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探讨.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6,14(2):9-11.
[2]任兵,高晓唯,罗英,冯洁,等.下斜肌转位术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国际眼科杂志,2005,5(4):696-697.
[3]赵琪,邵彦,王慧珠.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观察.临床眼科杂志,2008,16(6):536-537.
[4]杨素红,甘晓玲.分离性垂直斜视与麻痹行垂直斜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0,1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