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 周桂容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在脊髓损伤患者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0%~100%,完全性四肢瘫痪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最大。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高危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肺栓塞的发病率为1.5% ~3%[2]。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2008年1月起,我科对脊髓损伤术后42例患者应用常规预防方法结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2例,男39例,女3例,年龄20~85岁,平均43.4岁。其中四肢瘫12例,截瘫30例。研究对象均无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心功能不全,丹毒,深部血栓性静脉炎,肺水肿,急性静脉血栓,不稳定性高血压等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均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韩国(株)大星产业)],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操作时根据病情酌情选择好治疗模式后,将患者双下肢置于下肢套筒中(套筒使用时下肢应加以衬垫),拉索固定,防止拉索滑落而破坏套筒上的空气室。操作中注意暴露患者的膝部,以免影响膝部活动。套筒的松紧以能放一指为宜。套筒接口与主机气管插座注意要连接紧密,防止松脱造成压力泄露。调节压力泵压力,从低到高慢慢旋转压力调节钮,调节过程中询问患者主诉,压力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
1.3 结果 本组42例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2.1 心理护理 脊髓损伤都是突然受到意外伤害而发病,且伤后肢体不能活动,失去了自主活动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与打击,患者及家属往往束手无策,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心情,丧失治疗信心。治疗护理时医务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通过沟通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介绍同类患者康复的实例及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尽量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调动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平静、乐观地接受治疗。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详细讲解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的原理、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与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2.2.1 抬高下肢20°~30°,并避免膝关节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2.2.2 被动运动双下肢肢体,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及肢体肌肉的按摩。2次/d,30 min/次。
2.2.3 每天用温热水浸泡双下肢,水温38℃ ~40℃,浸泡完后用润肤霜外涂双下肢皮肤。
2.3 防止下肢血管内膜损伤 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注射,有文献报道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不在下肢穿刺[3]。如必须进行下肢静脉穿刺时,应保证穿刺一次成功,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
2.4 避免血液的高凝状态 静脉穿刺及静脉采血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遵医嘱保证患者足够的液体量及保证患者的摄入水量。
2.5 观察患者的下肢周径,每天进行测量,以了解下肢周径变化。测量周径应注意在固定的部位测量,可在下肢相应部位用记号笔标明,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测量数值的误差。
1946年Virchow[4]提出静脉内膜损伤,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至今仍被沿用。脊髓损伤存在多种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危险因素,如长期卧床,截瘫或四瘫导致肢体活动障碍,机械通气,镇静肌松剂的使用等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够通过扩张、压缩血管及肌肉可以对血管肌肉产生指压效果,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加速新陈代谢。肢体被动运动和温热水浸泡双下肢既能够预防深静脉血栓,也有助于预防足下垂的发生。本组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说明使用常规方法结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起着积极作用,但如何更好的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1]南登崑.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6-88.
[2]李晓林,卢伟杰,余楠生,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康复重建外科杂志,2001,15(1):39.
[3]辛绍伟,马学萍张蕾,等.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292.
[4]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