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国,李亚楠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1)
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参与的知识、态度、评价和心理等的总称。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指大学生参与集体、国家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知识、态度、评价和心理等的总称。其中,参与知识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参与认知,它是参与意识形成的基础;参与态度是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和看法;参与心理是参与意识的内在制约因素,是有关参与的心理反映。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青年大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建设。参与意识是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是提高大学生参与素养,使其成长为合格公民的需要。大学生参与意识的状况影响着其选择参与行为的内容和方式,制约着其参与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通过培养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新一代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容易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河南Z大学公民意识培育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的参与意识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愿望主动而且强烈。68%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班级或学校举办的活动,76%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活动,78%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愿意参加所在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90%以上的学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实验班大学生对自身参与的评价中,5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主动参与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也表现出参与认识不深刻、参与动机功利化现象严重、参与能力不强、参与心理不成熟等状况。
参与认识是大学生关于参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根据对实验班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法律知识、公民权利义务知识、时事政治知识、入党程序等的调查数据显示, 40%左右的同学混淆了我国的政体和国体;60%左右的同学对法律知识尤其是宪法、选举法知识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行使选举权,近50%的同学认为选举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只有不到20%的同学认为选举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种体现; 60%以上的同学表示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而只有30%的同学表示知道自己的义务;80%左右的同学表示人身权利是最重要的,而只有不到10%的同学认为政治权利对自身较为重要;在问及同学们如何认识大学生政治参与时,大多数同学认为政治参与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只有不到20%的同学表示关注国家重要会议、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50%以上的同学不了解具体的入党程序。以上关于大学生参与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关参与的认知缺乏,参与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动机是决定人们在组织中的表现的重要因素。”[1]大学生参与的动机反映了他们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根据对大学生参与动机的调查,发现其参与动机功利化现象严重,更多地以功利作为标尺来权衡利弊。入党是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最集中的表现,90%以上的同学有入党的意愿,但是通过对其入党动机进行调查,发现58%的同学的参与动机不纯,入党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个人的前途。一些大学生积极参加干部选举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完全出于自身的喜好和兴趣,更多的时候是出于希望增加自己将来就业的筹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许多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才是最大的成功,对能增加收入并能得到锻炼的勤工助学、担任学生会干部、学生助管等表现得积极主动,踊跃参与,而消极参与义务劳动、政治学习活动、学术报告等活动。有66%的同学表示参加各项活动是为了加综评分、获得奖学金和各项荣誉,以便在将来就业时获得优势。
参与能力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等活动必备的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等活动对大学生提出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对自己参与学校管理和担任干部的能力自信心不足。当问及实验班大学生觉得自己参与的能力如何时,60%左右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能力一般;问及同学们认为参与学校管理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40%左右的同学认为是自身的能力和知识不够,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知识水平和参与能力的担心。
大学生的参与心理是参与意识的内在反映,制约着参与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参与心理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70%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社团组织,但是真正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不到50%;80%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选举活动,但是选举的时候很少有同学主动关注选举的动向,只有不到30%的同学会主动了解候选人的情况;40%左右的同学认为参与过多的活动会耽误学习,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过多的参与无意义;近4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参与起不到作用,参与不参与都无所谓。可以看出,大学生热衷于参与只是表面现象,崇尚参与的心理并没有真正形成。
基于对当今大学生参与意识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大学生参与意识的状况不容乐。造成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重利性等消极性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范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限制等五个方面。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级观念严重。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用封建特权压制人民,要求百姓效忠皇权,服从统治,向人们灌输臣民意识、忠君意识,使人们形成顺从心理,习惯于依附权威、崇尚权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深入人心。一定的政治文化造就了一定的政治人格,并影响着人们对政治及社会生活参与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我国这种传统政治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长期的。强烈的臣民意识、封建特权意识、官本位意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人们长期受到以崇圣意识和臣民心理为特征的传统政治文化熏陶,从思想上禁锢了公民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从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中解脱出来,习惯于消极服从而不是积极参与。这种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臣民意识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父辈们也经常教育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能出人头地,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大学生受这种文化影响丧失了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愿意安分守己,消极参与。
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人文精神,注重非功利性,而西方文化既注重理性思维,又注重功利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西方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当今世界各国也加紧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一些鼓吹西方文化的人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崇西方文化,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在我国民众中广泛传播,对我国公民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今社会是文化剧烈碰撞的社会,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造成公民参与意识的低下。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热衷于学习西方文化,摒弃中国传统价值观,而以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标榜,参与意识和崇尚参与的价值取向缺失。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大学生参与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人们影响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市场经济着眼于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重利性是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方面,它助长了损人利己、斤斤计较的思想,也容易引发金钱至上、重利轻义的价值观。一些人看重利益并且为了利益不惜付出代价,在利益的驱使下,奉行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物欲化容易使人精神涣散,扭曲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重利性的影响,务实化现象严重。
1.没有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大学生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授政治知识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理论等的培养,往往以意识形态的教育为主,而把权利义务知识、参与知识、选举方面知识内容的讲授和大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完全涵盖公民教育的全部内容,公民教育的内容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公民教育更加侧重于大学生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参与意识等的培养,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中很重要的一种意识,公民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参与意识是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整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公民意识教育是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活动当中的,导致了大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滞后。
2.教学方法单一。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说教式的单向灌输,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扼杀了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虽然学校也注重采用多媒体教学、组织调研等教学方式,但是还是以灌输为主,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联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活跃,乐于且善于接受新事物,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存在政治理论课的厌学情绪,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他们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学校提供给大学生参与的渠道狭窄。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与外部联系较少,大学生参与的渠道主要是参与班级管理、学校活动、社会实践,加入社团组织、党团组织等。而学校较少让学生参与与自身相关事务的管理,不但提供给学生的参与机会偏少,而且很多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基本层次的参与,比如开通校长热线、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文化娱乐、学术报告等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校内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有限,党团组织吸纳人员的数量有限,造成了学生参与面不大,参与程度不深的状况。另外,高校学生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机会是有限的,高校也没有形成参与选举的机制,在学生参与选举时基本上是由学校领导自上而下动员,传达选举精神和选举意向,引导学生选举,学生也只有通过校内张贴的海报了解候选人的情况,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意愿,致使大学生对选举缺乏兴趣和热情。
青少年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时期,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成人感强烈,希望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活动及社会活动。当今社会,竞争是生存的法则,不少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形成了不正确的参与认识。大学生变得更加现实,不安于现状,而是要实现发展,在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为了能获得竞争的优势,大学生往往将较多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或考研等课程上,有的学生虽然很想参加一些学校活动,但又担心影响学习,因此不积极参与。
学校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参与知识、形成参与观念和引导参与行为规范、培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机构,是大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和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参与意识的重任,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育在公民和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离开教育对公民民主素质、政治态度和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民主的制度和民主的生活方式都无法真正实现。”[2]“公民教育是站在法治国家权威、社会公共利益和现代化法制秩序合理性的立场上,通过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积极互动,以多种形式和主动参与的具体操作方式,来充实和完善受教者的法制意识、道德自律及政治人格。”[3]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具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参与意识的现代公民,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国家及社会的各项活动。加强学校公民教育,加大大学生参与认知的教育力度,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开设公民教育课程,把公民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育轨道,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参与意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参与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参与的自觉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公民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成为提高大学生参与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公民参与意识的有力平台,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4]教师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注重与学生互动交流、沟通思想,把抽象的理论灌输变为启发性教育,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把单纯的课堂教学变为参与式教学,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硬灌,实行启发式;不盲灌,加强针对性;不死灌,注意生动性;不猛灌,循序渐进地讲”[5],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掌握学生心理,全面了解学生,引发学生对教师讲课内容的趋同心理,并有效调节大学生参与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学习,更好地发挥政治理论知识在其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之内有效地把参与认知转化为参与的心理,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辅导员是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对于关于学习和参与的不正确看法,辅导员应教育并给予学生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寻求学习和参与的平衡,帮助学生克服参与管理和参与各项活动中的困难,克服参与的心理障碍。
参与渠道是否畅通,影响着大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大学生的参与能力是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的。学校保障大学生参与渠道的畅通,为大学生参与提供广阔的平台,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参与规则和参与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为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例如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有关教学和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可以开辟渠道让学生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奖学金及各项荣誉评定、干部选举以及辅导员助理、校长助理竞聘,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设立大学生与学校领导、负责人的定期对话制度,及时听取大学生对学校事务开展的意见和建议,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等组织,多提供大学生参与选举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参与选举,保障大学生选举权利的行使。此外,健全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机制,给予积极参与者以适当的奖励,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动力和热情。高校还要注重发挥党团等组织在大学生参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吸纳优秀党、团员加入党团组织,扩大学生党员的人数,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完善学校社团组织的管理,支持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信息服务、经费资助,通过党团等组织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参与。
学校环境是大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的外在因素,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时刻影响着学生,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优化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参与意识的培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所接触的大部分知识和信息都是在校园里获得的,高校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引导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高校要重视和谐、理性的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流文化,抵制西方腐朽的文化,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崇尚参与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还应转变以学习成绩为主、重视学分、忽视参与的观念,改善大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管理环境。当校园风气良好时,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且学生会在良好的环境中会产生一种约束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参与行为习惯,强化做合格公民的理念。
[1]伦恩伯格奥斯坦.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孙志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78.
[2]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00.
[3]时延春.公民政治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93.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5.
[5]宋重冰.桥船之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