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 河 徐永珍
成人网络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 纪 河 徐永珍
成人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心理分析是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的基础。成人的网络学习作为一个心理过程,主要涉及认知因素(注意、感知觉、记忆与遗忘等)、情绪因素(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和个性因素(学习风格、归因倾向、自我效能等),并呈现出学习者的个性特征。网络教学的实施必须适应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取得实效。
成人;网络学习;心理因素;学习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由此,建立和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服务平台成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工作重点,而其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不断加深对学习者尤其是成人学习者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心理分析。
所谓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学习活动表现为学习主体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在学习活动中,认知是学习成功的基石,情感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意志是学习得以成功的保证,个性则使每个人的学习活动带上了一定的个人色彩。参加网络学习的成人学习者,需要调动各种心理机能才能顺利完成学习过程。与普通在校学生的学习相比,成人网络学习由于学习主体不同,知识传播媒介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心理影响因素,同时也凸显了原有个性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认知因素对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认知活动的参与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学习的认知过程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学习材料开始,然后经过记忆、思维、想象,最后达到对材料意义的本质性认识。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加入,成人网络学习比一般的学习形式能调动更多的认知功能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成人网络学习是一种认知为主的活动,因此,它必须遵循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
感觉和知觉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步。人有眼、耳、口、鼻等多种感觉器官,人通过这些感觉器官来获得认知对象的个别属性信息,再通过知觉来整合这些信息,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或解释。
学习过程中,感知觉对学习内容起着过滤器的作用,只有被选择感知的信息才能进入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同时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网络学习资源主要借助多媒体进行呈现,主要以声、像两“媒”为主。因此,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提供者必须遵循感知规律,争取达到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成人学习者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网络学习方式或面授教育,或综合利用这些方式来加强和改进学习的效果。
注意是一种选择性知觉,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学习过程是以有意注意为主,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出现、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共同参与的过程。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学习内容的新颖性、与学习者的相关性等,而要维持有意注意则需要一定的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学习者的自我监控等等。
网络学习主要依靠学习者独立进行,一般不存在教师的管理,因此要维持成人学习者的注意水平,一方面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另一方面依赖于学习资源的高质量。成人网络学习者需要主动调动有意注意资源,经常启动内部注意来对自我的认知、情感等方面进行监督、反思、评价,实现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网络教育的组织者则要使网络资源的设计与呈现符合成人的注意习惯,减少成人学习者注意资源的消耗。如教学网页在追求统一、可靠风格的同时,也要注意增加符合认知规律的设计手段,吸引学习者的无意注意,使学习者对该教学网站产生一定的亲和度,从而产生定期浏览的愿望和行为(即有意后注意)。
记忆是个体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规律包括:遗忘规律、干扰规律和记忆容量规律。成人进行网络学习,要遵循和利用记忆规律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根据干扰规律,学习材料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回忆率较高,中间部分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记忆效果较差。为提高记忆效果,就可以调整记忆的起始点和记忆材料的先后顺序,采用“滚雪球记忆法”等措施提高记忆效果。
网络资源设计必须尊重记忆规律,可以适当重复前面曾经呈现的知识,同时注意不要给学习者太大的认知负荷。例如网上的学习记录、交流记录可以很容易地被保存、引用、复制,网络上的课件、文字等资源可以被学习者重复访问、阅读,学习者也可以借助网站的交互功能表达学习需求,这种双向互动、可重复的信息传递模式,为学习内容提供了更多的编码空间,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增加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空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活动,也是认知加工的最高阶段。思维的具体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网络学习者同样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开展学习。课程设计要为网络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思维工具,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辅助学习过程,使学习者在进行网络学习时,能够进行一些实践层面的操作和试验,促进思维活动的深入。而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也对人类的思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就群体特征而言,网络学习者群体思维呈现出较传统学习者群体思维更加丰富而多元化的特征,更具质疑性,更具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成人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思维水平,才能够顺利实现和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进行学习上的个人创见,展现网络精神。
成人网络学习是一种认知为主的活动,除了受一般认知规律的制约之外,还显著地受到学习者个体信息技术素养和原有知识水平、认知和元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成人网络学习的支持服务,就是尽量让每位学习者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上“随机进入”网络学习课程,实现自主学习。
情绪过程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等。常见的情绪有快乐(喜)、愤怒(怒)、悲哀(哀)和恐惧(惧),常见的情感有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对于成人网络学习过程来说,影响比较大的情绪和情感因素有网络学习动机、网络学习态度等。
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心理学家认为,人往往具有追求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和力求避免失败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器”,正确、合理的学习动机是学习成功的前提条件。
动机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往往是稳定的,可控性较强;外在动机往往是不稳定的,可控性较弱。合理的成就动机结构应该是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的体系,成功的学习需要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研究发现,如果学习者的自主约束力较强,内在学习动机会对其自主学习起着强大的学习推动作用,他们往往成为其他学习者的榜样,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调动他们与其他学习者互动的积极性,学习成就感会促使他们十分愿意参与到网络学习互动中来。
动机强度影响成人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成功的学习需要中等强度的成就动机。心理学研究发现,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动机强度呈倒“U”型关系,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当动机强度适中时,解决问题的效率才最高。
张建伟[1]等在调查中发现,远程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的动机依次是:提高一般能力(69.8%),当前工作需要(34.6%),获得文凭(29.2%),对专业非常感兴趣(23.6%),想换个工作或行业(10.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有相当数量的成人学习者学习目的属于外部动机(获得文凭、换工作、工作需要),部分属于内部动机(提高一般能力、工作需要、对专业感兴趣)。
一般说来,持内在学习动机者学习的动机强度比较稳定,而部分成人网络学习者受外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学习的动机强度往往出现巨大落差:初入学、学期初、发文凭前学习动机强,学习遇挫(如某门课程成绩不及格)后学习动机弱。不同付出不同回报,持内在动机的学习者学习成绩会比较稳定,而外在动机者学习成绩易出现波动。
教育机构应努力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和发展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本身以及学习内容的兴趣,建立合理的成就动机结构系统,这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成人希望学习自己不懂或知之甚少的东西,不愿重复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所以网络教学就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呈现之前,巧妙地置疑设难,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同时设计相应的练习、测试或提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鼓励,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等。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对网络学习的态度虽然不一定是网络学习成效的决定因素,但至少会产生重要影响。对网络学习的态度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包括学习者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对学习媒介和学习环境的认同感等等。
成人学习者对网络学习媒介和学习环境的态度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会影响学习过程。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强烈兴趣往往可以弥补学习者对学科知识较低的热情。一般情况下,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但也有人可能由于传统学习方式造就的惯性心理,对电脑和网络怀有一种排斥甚至恐惧的心理[2],这势必对网络学习起到负面影响。其次,对网络学习环境的态度会影响学习成效。比如部分社会成员轻视通过网络学习获得的学历学位,也有不少人对网络学习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再比如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有较大差异,学习者需要调整自己原有的学习方法,重新适应这种新方式。另外,学习者普遍感到当前的网络教学缺乏讨论交流,缺乏与教师的联系等等。
对学习者来说,只有认同学习媒介和学习环境,才有可能主动运用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学习者对学习媒介的理解也影响其决定付出的努力程度。学习者对自己所使用的学习媒介和所处的学习环境缺乏控制力,就会削弱其学习的主动性。尽管多媒体并不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回忆,但其富有意义的刺激环境和生活化的表现方法至少能使学习者对这种学习媒介和学习方式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认同,由此产生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1)焦虑心理
网络学习的焦虑涉及学习主体对网络环境和学习内容的焦虑。如果无法产生对网络学习媒体和学习环境的认同,学习者就会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感到深深的焦虑:不知道从哪里或如何得到学习所需要的资料;找不到网页、网速过慢;学习方法缺失、学习低效等。许多成人学习者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网络学习技巧,针对个人情况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也较差,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通常会感到困难重重,存在学习焦虑。
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丧失了对学习媒介和学习环境的控制,而显得比在传统学习环境中具有更多的焦虑倾向。增强网络学习的安全感,不仅要加强对学习者网络技能的培训,尤其要注意学习主体间的互动,增加交流,以避免学习者过多的焦虑。
(2)孤独感受
参加网络学习的成人,各自分散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学习者之间也经常分开。如果学习机构没有建立很好的虚拟交流环境,或者学习者本人缺乏交流的主动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孤独感。这会使一些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习惯了传统课堂面授的学习者感到不适应。张伟远[3]研究发现,许多学习者都感到在与老师、同学隔离的情况下学习的孤独,如缺少机会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在孤独的学习环境中保持学习动力的艰难等等。孤独感还会带来其它的一些问题,如个人学习动机的弱化、学习者之间交流和互助行为的缺失等。
网络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要想实现良好沟通,必须依赖网络交流工具。此外,如果学习者长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流,容易形成对虚拟环境的依赖,从而造成在现实生活中社交退缩,出现交流障碍,这也是网络教育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
(3)依赖心理
单纯的学习行为一般不会造成网络依赖,但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加之学习者的个性因素,一些学习者产生了网络依赖现象。
据国际著名市场调查公司益普索集团于2006年3月29日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而在对网络产生依赖的人群中,不少人发展到了网络成瘾的程度。一位网友的感叹“没有网上的生活简直不叫生活”恰似网络依赖症患者的独白宣言。网络成瘾者的主要群体虽然是青少年,但成人也不乏其人。对网络的依赖主要表现为对网络交流、网络游戏的成瘾行为,甚至还表现为“博客依赖”等等,但目前较少见网络学习成瘾的案例报告。
这些影响成人网络学习的情感因素告诉我们,每个成人学习者都有其自身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面对学习者自主化学习以及个性化服务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相对于当前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网络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尤其是在教学互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网络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学习的内容、资源,而且受学习者某些个体特征的影响,例如学习者对网络以及学习内容的先前经验、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个体的学习风格等。只有网络学习的环境和过程与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相匹配,才可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认知风格是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征,是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的、习惯化的方式。依据思维特征和信息表征可以对认知风格分类如下:①根据思维特征,可将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场依存、冲动-反思、聚合-发散、整体-序列、同化-探索等;②根据信息表征方式,可将认知风格分为抽象思维-具体思维、言语型-视觉型等。
学习风格是认知风格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即在学习情境中,个体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处理方式和倾向,包括感觉通道偏好、认知偏好、社会性环境偏好等,其中认知偏好涉及学习者所偏向和习惯的处理信息的方式,与网络学习关系密切。例如存在不同认知表征偏好、知觉通道偏好的人对同一多媒体网页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网络学习中,什么时候学、在什么地方学、和谁一起学、怎样与同伴交流等,都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与学习风格。学习者对于本人认知风格的了解有助于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育者对于学习者认知风格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王广新[4]研究认为,超媒体学习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存在相互影响,表现为:①学习者适应超媒体学习环境的能力有差异,但他们不是完全没有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②学习者认知水平的成长性促成了其认知风格倾向的转移;③学习者认知风格对超媒体学习的影响表现出两面性。
归因即对别人或自己所表现行为的原因予以解释的过程。归因方式可以被分为很多种类。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维纳还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
学习者学业成败归因对其后继学习动机会产生深刻影响:一是影响学习者后继学习动机的激发;二是影响学习者后继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如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学习者会感到自豪和自信,获得和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学习者会觉得无助,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其后继动机的激发。
按照布卢姆的观点:动机=期望×效价,即动机的激发由对目标的认识和期望水平决定。学习者的成败归因既影响效价,又影响期望,不同效价和期望诱发不同的学习动机。正如班杜拉指出:“归因可以影响成就追求,但这种效果几乎全部中介于所观察到的自我效能的改变”。有研究[5]表明,成人对学习倾向于内归因,这种归因倾向有利于成人学习者保持良好、稳定的学习动机状态。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自我效能通过动机对个体发生作用并影响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在活动中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直至达到活动的目标。在学习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即那些对于完成学业任务有充分信心的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好些。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人的行为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比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表现出运用的学习方法更好,以及对自己学习结果自我监督的倾向。还有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可通过调整学习策略来间接影响学业成就。
利用网络进行自学的成人学习者更需要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作为支撑。他们需要不断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体验自身的价值,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不竭的内部动力。实际调查也发现,网络学习者确实表现出了相对积极的网络学习效能感,这种学习效能感与其内在学习动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显著相关。由此,网络学习效能感对网络学习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
从心理因素的角度对成人网络学习特征进行概括和描述是网络教学活动组织的基础性工作。当然,这种分析大多是对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的规律性呈现,具体到学习者个体,个性化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既是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的有效举措,更是实践网络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补充与支撑。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则为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柳春艳.论网络学习中的诸因素与学习心理的辩证关系[J].现代教育技术,2010,(4).
[2]朱毅阳.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教育,2006,(11).
[3]托尼·贝茨,曾婉媚,张伟远.网上学习:教学策略与技术运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
[4]王陆,冯红.远程教学学习系统中影响学习质量的五种因素[J].电化教育研究,2000,(7).
[5]胡凡刚.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心理因素探析[J].教育研究,2002,(7).
责任编辑 石子
G442
B
1009—458x(2011)02—0036—05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EKA060225)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0-10-25
纪河,副研究员;徐永珍,讲师。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