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汀
(集美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张永汀
(集美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对于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讲,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作为崭新的传播媒体已广泛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校园新媒体,提高运用校园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新旧校园媒体的综合效应,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通过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构建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掌握校园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校园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1]当前崛起的以校园互联网和手机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为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是网络时代有效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手段之一。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媒体(New Media)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67年美国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此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即著名的“罗斯托报告”)中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风行美国并很快蔓延欧洲,不久以后便成了一个全球化的新名词。[2]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虽然至今还没有给“新媒体”以明确的定义,但对“新媒体”已然有一种共识:即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校园媒体是大学校园内各级组织专门向校园内师生及工作人员传播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它与社会媒体具有明显的区别:传播空间局限在大学校园内部,传播对象固定在校内人员,传播内容集中在新闻资讯、学习指导等方面。[3]在对校园媒体的分析中,传统观点把校园媒体仅仅局限于“由学校建设的媒体”,笔者认为这种分类过于笼统和滞后,从“传播信息的载体”这个词义和传播产生的实际影响出发,校园媒体应该扩展为“在校园中出现并且使用的媒体”。校园新媒体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大学校园媒体形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是高校校园媒体的三大支柱,是传统的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而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日益紧逼校园传统媒体,以其信息快捷、使用方便等特点,被广大师生接受和认可。同时,随着校园手机用户的增多,基于网络的校园手机信息平台以一种新兴校园媒体的形式出现,引发了一场校园媒体的革命。校园媒体“五足鼎立”的局面正在形成。[4]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90后”大学生是“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他们对于新媒体的接受与依赖度以及新媒体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作用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5]高爱芳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6]
随着电脑硬件设备价格趋向平民化以及网络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校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比例迅速提高。2010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6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7]3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有的特性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为1.95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31.8%的平均水平。从年龄分布看,19~24岁之间的网民最集中,占到50%。在网民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长也在逐渐增加,在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最长,达到18.6个小时。[8]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群体成为网民化程度最高、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正当校园互联网方兴未艾之时,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媒体”已经兴起。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超过8亿。[9]手机作为基本的通讯工具在大学生中已极为普及,几乎是人手一部。进入3G时代之后,手机应用日趋丰富,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微博正悄悄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6月,手机网民用户达2.77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和总体网民中的比例都进一步提高。2010年上半年,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移动互联网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7]12从年龄分布看,18 ~28 岁之间的手机网民最集中,这部分人占到总体手机网民用户的70.8%,通过手机上网主要是年轻网民的选择。手机网民用户中35.2%为在校学生,其中46.7%以上的手机网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0]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以校园互联网和手机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大学生的巨大影响已毋庸置疑。
校园新媒体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不断丰富和创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环境和良好的创新发展机遇。同时必须看到,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广泛性和难以控制性,网络不良信息、网络沉迷成瘾以及上网诱发的大学生犯罪等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校园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校园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复杂化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政治、文化、道德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目前,高校运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报刊、BBS论坛等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是,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监控上存在一定的技术空白。国际国内不法分子利用QQ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等互动、开放、不易控制的校园新媒体向大学生宣扬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新媒体技术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相对传统媒体更为自由,从而导致新媒体信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容易出现一种“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不成熟的校园新媒体技术与环境让大学生获取信息变得不确定和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论导向的难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化。[11]
持之以恒抓党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的部署。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工会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推动工会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得到根本性提升,把工会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2.校园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增加了网络信息监管及预警处置的难度
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以及3G时代的到来,手机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因此,网上信息源头急剧增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宣传将直接面对无数个人,难度明显加大。同时,手机的摄像摄影功能,给突发校园舆情提供了摄录的便利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大学生可以将校园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通过图文数据向全世界任何角落发布。利用监管不成熟的校园新媒体违纪、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如利用网络、手机等散布谣言、传播色情文化,大学生利用手机短信考试舞弊等等。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及受众面的广泛性加大了相关部门追查不良信息源头的难度,接收方很难分辨发送者是身边朋友还是陌生人,增大了接收者对信息真实性的鉴别难度,给有关部门的网络监管、研判及预警处置增加了难度,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12]
3.校园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对大学生心理和道德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新媒体信息变得复杂多变,新媒体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极具虚拟性。除内容的虚拟性之外,新媒体在传播关系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特定的单一传播关系,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大多是虚拟的,信息交流的对方均是以未知的符号来代替的。在新媒体空间和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使得交流的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无法保证。虚拟社区缺乏法制的约束,缺乏现实道德的制约,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缺乏现实社会中的真诚,长期沉浸在这样的脱离现实的情境中,不利于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极易引发青年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形成人格障碍,从而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构建。
1.成熟的校园新媒体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
目前,一些传统的校园新媒体如校园网已日渐成熟,成熟的校园新媒体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校园网络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高校校园营造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校园网通过宣传学校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同时,校园网可以发挥媒体的监督职能,对校园内尤其是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如考试舞弊、打架闹事等开展批评,使这些不正之风在校园内没有立足之地。[13]
2.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空间
在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要在教师指导下,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进行面对面、一对多的课堂学习,对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老师、书本、课堂等有限的途径。校园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开放网络体系,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新媒体技术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声音、文字、图像生动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将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传达给受教育者,从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空间。
高校师生双方之间信任感的缺失,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往往是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者和信息发布者,教育模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利用新媒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一局面得以消解。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中,教师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是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传者和受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种虚拟环境和虚拟角色进一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心理距离,消除了师生交往的心理障碍,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敞开心扉平等地交流感情。因此,校园新媒体构筑了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校园新媒体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校园新媒体的特色,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与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做到服务青年、凝聚青年。
近年来,随着现代传媒形态和传播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校园新媒体不断涌现,发展速度之快、变化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都远远超过了传统校园媒体。校园新媒体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新媒体不断发展深入到高校的结果。高校要主动运用新媒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校园网等校园新媒体已经越来越融入高校青年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忽视的环境和方式。高校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加快步伐,完善工作机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在信息化时代能够保持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切实加强校属传媒阵地建设,特别是拓展校园网、手机等新的传媒阵地,努力打造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校属传媒体系,加强与社会媒体合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的工作,使之成为高校有效组织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服务大学生、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新平台。
校园新媒体是媒体不断发展深入到高校的结果,校园新媒体不是作为传统校园媒体的对立物出现的,二者的关系不是谁代替谁的关系,而应该基本定位为合作和互补的关系。我们必须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14]校园新旧媒体资源融合是指校园媒体之间的融合,它既是不同新闻主体、不同经营主体的融合,又是不同传播技术、不同传播方式的融合,进而使校园媒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15]校园新旧媒体资源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各个校园媒体的宣传优势,是优化各个校园媒体的资源配置、提高媒体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校属传媒机构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研究,加快步伐,在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中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博客、手机媒体等新媒体技术,使新旧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引导青年工作。通过多媒体间的融合,校园媒体才能逐步被打造成为传播校园文化、弘扬校园精神的重要渠道,成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以及全面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交互性、开放式的网络文化活动,以生动活泼的新媒体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综合运用技术、行政、法律和教育手段,大力推进校园新媒体技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加快形成有关部门依法管理、学校自主运行、师生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3G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逐步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这给传统的宣传模式带来了很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主动占领以手机网络、Twitter博客、即时通软件等为代表的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领地,正确引导大学生对校园新媒体的使用,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例如:研究探索利用手机短信、飞信、QQ群等方式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利用手机网络(Twitter等)开设手机报纸、辅导员博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运用手机校园网、手机电视校园网等新的方式营造校园文化,使校园网成为了解学生情况和建议的有效渠道,及时占领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避免把大学生推向社会接受复杂的社会网络的消极影响。[18]
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19]校园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变以及心态上的适应等。新媒体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悉高校政治工作,还要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基本的技术手段,要紧跟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研究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工作规律。在这个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紧迫感,把学习掌握校园网等新媒体工具作为促进自身成长发展的一项重要和长期的任务。
要依托网上团校、微博平台、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短信平台、博客圈组、通信联群等多元立体的新媒体阵地与在校青年建立联系,用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让他们切身感受新媒体带来的新颖便捷,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高校各级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通过培训、实践锻炼等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培养一批道德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和网络沟通能力的网络管理人员,努力探索和掌握新媒体环境中高校吸引凝聚青年的方式、途径和载体。
新媒体环境意味着传播途径和内容的变化,只有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新媒体传播的特色和优势,才能顺应当代青年掌握信息的趋势,真正做到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必须转换原有的工作思路和方式,走进青年、融入网络社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有多年的积累,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组织、队伍建设、工作宣传等方面都有成熟的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顺应时代走向,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拓展新的宣传和组织途径,做到真正服务青年。[20]
高校应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管理制度和服务工作的导航系统,实现各部门的跨界合作,建立健全立体化组织机制。建议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以校学生处、校团委、校宣传部为成员的校园新媒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微博客平台工作小组、手机报工作小组、电子杂志工作小组等,具体负责各类新媒体的日常管理与运行。通过选拔培养新媒体信息员队伍,以校学生处和校团委为主体、校宣传部为监督,依托校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对新媒体资源进行整合,编辑面向学生的相关信息。学校应对信息员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工作规程,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出台有关方案和条例,对新媒体的运行管理、安全保障、信息发布审核程序等作出严格规定,确保新媒体的各项平台正常、安全、有效运行,在校园中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属于个人基本素质的范畴。[21]媒介素养随媒介演变和科技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实质是人如何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数字技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媒介素养成为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新传媒通过传播先进理念、发挥文化传递功能以及教育功能等,对大学生思想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只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这把“双刃剑”更显“锋利”。在新媒体传播中,一些虚假、不良信息及低俗的传播内容污染了新媒体传播环境。加强大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对新媒体的辨别能力,使其能抵制新媒体不良信息的影响,并利用新媒体新特性完善自我具有很现实的意义。高校应将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开展新媒体媒介素养的讲座和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深入了解新媒体。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媒体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如教师博客、个人微博客、手机短信等,通过教师引导与教育,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实践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自觉遵守新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校园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信息渠道,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的环境和方式。新媒体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话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了服务面向未来的群体,两者的共同性决定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组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适应新潮流,认识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充分利用新媒体更全面地覆盖全体青年大学生,更广泛地影响全体青年大学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6/05/31).http://www.hainu.edu.cn.
[2]易扬.论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文化的建构——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09.
[3]赵殷.网络时代大学校园媒体的特征及运行策略[J].新闻界,2010(2):109-110.
[4]娄雷.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3):50-53.
[6]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133.
[7]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7-15).http://cnnic.cn/html/Dir/2010/07/15/5921.htm.
[8]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0-04-23).http://cnnic.cn/html/Dir/2010/04/23/5814.htm.
[9]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6月通信业运行状况[EB/OL].(2010-07-22).http://www.miit. gov. 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3315313.html.
[10]CNNIC.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09-02-17).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02/17/5461.htm.
[11]陈菊平.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22-24.
[12]张爱华,王振刚,宋雪峰.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44-46.
[13]张剑平.高校校园新闻媒体的特点及其功能刍议[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47-48.
[14]汤琼.试析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76-77.
[15]李元授.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52.
[16]宫宇.关于高校校园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2(8):51-52.
[17]陈菊平.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3):55-57.
[18]张爱华,王振刚.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挑战[N].天津日报,2010-01-11(09).
[19]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
[20]叶清.共青团工作创新与新媒体利用[J].人民论坛,2010(2):90-91.
[21]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16.
Approach Innov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mpus New Media
ZHANG Yongt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China)
With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ew media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network and cell phones has surpassed the traditional media such as campus newspaper,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and affected every aspect of life on campus.Under its influence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s a result,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n campus new media.They sh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pplying new media to their work so as to integrate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both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Leadership regime should also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Campus cyber culture should be built to strengthen the media literac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Only by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building a plat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a new media can the initiativ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mpus new media be gained.
campus new media;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pproach
G641
A
1673-5595(2011)05-0103-06
2011-04-21
2010年厦门市三爱调研课题(B610076)
张永汀(1983-),男,福建泉州人,集美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文化、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赵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