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

2011-08-15 00:51胡慧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3期
关键词:蓑衣体验性葫芦

◆胡慧娟

(重庆市石柱县石柱中学校高中部)

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

◆胡慧娟

(重庆市石柱县石柱中学校高中部)

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许多理论、实证,都说明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也是起源于体验的。既然语言是基于体验而产生,那么,对带有特殊性质和特殊任务的语文课程而言,其教学的真谛应该是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然后融入语言,最后把握语言。这也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语言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又能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一座二者统一的桥梁。

语文课程 语言 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教育课程,关于语言及语言运用的概念、原理及其使用规律的知识,无疑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自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以后,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话语方式变革了先前的界定范式,第一次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界定。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如何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又如何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一座二者统一的桥梁,笔者认为,语言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

一、语言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心智—建构主义。语言的体验性是基于体验哲学提出的。体验哲学的提出者Lakoff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而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在现实世界中体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所以,语言具有体验性,认知和意义是源于体验的。

基于“体验”的视角,认知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注重语言理解的感觉运动基础、强调经验作用的理论研究观点,并取得许多实证的成果。它认为语言理解中意义主要涉及运动的、知觉的、情感的和社会的知识,这些知识规定了语言的内容。意义取决于个体在实际环境中其身体具有的这些经验,而面对语言的输入,个体重新演练这些经验,并运用它们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语言起源于体验性,那么语言理解应回归于体验性。张传宗也认为,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应坚持“从语言文字出发,再回到语言文字”特有的教学原则。因此,我觉得语文课程的真谛应该是,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然后融入语言,最后把握语言。

二、语言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中对语言的体验是指针对语言蕴涵的主体性,通过语言唤醒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文本的文化内涵时,应教会他们以自己的主体性去“体验”其中鲜活的情感联想和引申意义。

一直以来,语文课程更多关注语言的概念性,有意无意地把它们的意义窄化了,然而语言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时,它才是有意义的。如“中国共产党”,不能把它仅看作是某些先进者组成的集合体的代码,而忽略了这个词由历史积淀而存有的极其丰富而生动的内涵。因此,语文课程应从传统教学中注重所谓“概念”“技巧”等形而下的东西,转变成关注学生“情感”“思想”等形而上的需要,力求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的情感魅力。

任何一个经典的文本,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组成文本的语言,就像一个个充满生命气息的,在不断展现曼妙舞姿的音符。如胡明刚的《江南蓑衣》(高二月考的一篇现代文)。“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这是文章的末段,许多学生都表示不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文本语言进行如下的情感体验。蓑衣的主人昔日在江南过的是披着蓑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的“清贫”而“欢愉”的生活,在终于摆脱艰辛劳作,融入城市之后,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蓑衣”所蕴含的曾经清雅的志趣、曾经自由潇洒的内心和曾经宁静平和的生活。在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体验后,他们逐步明白这样的道理,在这个充满喧嚣和骚动的年代,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在物质追求上向外寻找,向外用力,而忽略了内心的渴求,几乎遗忘了在我们心灵深处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点到这里,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语言的魅力,再以不久前刚学完的庄子《逍遥游》,并结合庄子的故事来拓展。庄子朋友有一个五十斗大的葫芦,用大葫芦来装水,葫芦皮太薄,承载不住过多的水;把葫芦剖成两半来作水瓢,可是水瓢太大使用也不方便,朋友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葫芦大而无用。与常人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庄子却说,真傻呀不懂大葫芦的妙处,如果把大葫芦栓在腰上,跳到湖水中,在湖上自由地浮游,多潇洒多享受啊!朋友又说,他家有一棵大树,树的枝干特别弯曲,用来做家具很困难,于是说这棵大树大而无用。庄子还是说,真傻呀不懂大树的妙处,如果到了夏天,弯曲的树干遮蔽之处不就形成一大片的树阴吗?你背着手在树阴下悠闲地散步,你不散步躺一会儿也行,怎么说没用呢。所以在庄子的眼里,有用不一定是实用。当然大葫芦和大树没有物质上的实用价值,但是它们有精神上的价值,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悠然的、潇洒的精神的愉悦。就如《逍遥游》所言的一样,人应“无所待”,在精神领域中作一番自由、逍遥的遨游。而胡明刚《江南蓑衣》要传达的也是同样的理解,现代人在为物质生活疲于奔命时,却忽视了对最为可贵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经过一系列对语言的体验之后,许多学生内心的反思、醒悟会与《江南蓑衣》产生碰撞、共鸣,这就是不同的个体可以呼唤出形态各异的情感体验,它是和学生的感觉和想象、经验和情绪交融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写起来容易,读起来简单的“蓑衣”所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魅力,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三、注重语言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时,总是要求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先读懂字句,大致了解内容,经过教师和同学的讲解和分析后,进一步思考课文具有怎样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然后再回到语言文字,具体体验这些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怎样用独特语言表达出来的,从而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工具的知识和能力。但尤为注意的是,绝不能脱离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放纵学生对语言自由的体验。

学生体验文本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开掘语言意义和精神内涵的过程,学生不仅占有文本的精神内涵,而且在语言体验中会逐步转化为自身精神内涵的促进者。所以,语言的情感体验,不仅促进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也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了一座“统一”的桥梁,这正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

[1]屠锦鸿,徐林祥.六十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之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6):97 -102.

[2]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1):20 -25.

[4]鲁忠义,高志华,段晓丽,刘学华.语言理解的体验观[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75 -281.

[5]张传宗.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0,(8):42 -47.

猜你喜欢
蓑衣体验性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操作分析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蓑衣龙树之歌
宝葫芦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