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英
(吉林师范大学分院)
以“经历教育”为载体,探索德育新途径
◆杨红英
(吉林师范大学分院)
为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质量,围绕着“经历教育”德育研究课题,提出了德育工作新途径——体验感悟。就此阐述了它的内涵、建立的心理学依据及实施策略,以提高德育效能性。
经历教育 载体 德育 途径
为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我市提出了“经历教育”德育研究课题。所谓经历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活动的实践中获得各种经历,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学会发展。“经历教育”的本质是实践育人,核心是体验感悟,关键是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从经历教育中我体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感悟体验,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经历教育的核心是体验感悟,我认为这也应该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去认识它,带给人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人的认识带有主观能动性。体验就是让人在经历中去感受生活的苦乐、人间的冷暖、行为的美丑,唤起各种积极情感和认识。体验是把“经历”转化为思想品德的中介,我们通过经历教育就是要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正向体验。
体验激发感悟,感悟是“经历”活动的精神升华,在积极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感悟,是经历教育的目标,也是它的“亮点”,是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感悟有多种内容和形式,是学生对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标志,它能使我们的德育充满科学性、趣味性、哲理性、智慧性和创造性。
体验感悟教育就是让学生从经历中获得道德认识,诱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产生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整合。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强调的就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感悟理解知识,这种思想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中课堂教学的一种有利补充形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又提出认知结构理论,为体验感悟教育找到了心理学依据,其倡导的“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内在动机、信息的提取,都成为体验教育中“体验”、“感悟”等诸多心理过程的理论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体验感悟包括四个阶段:(1)个体亲历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的过程,是体验的第一步;(2)个体对亲历过程进行感悟,形成概念或观念阶段;(3)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4)再反思、产生新经验的阶段,并不断循环。从广义上讲,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体验感悟的过程。体验感悟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能力,形成积极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体验感悟是指通过实践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产生主观性的感觉、情感和意识的过程,是把外求与内求有机结合的德育形态,其重视外部自然界和人际之间道德信息传递,追求体验者内外全面的感悟,其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追求外在的教育与学生内在道德成长需要的和谐,实现了知、情、意、行统一。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经历时时都在,只是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个性的……只要科学地开发和设计,去害留益,都是德育的好教材、好课堂、好课程,使学生从中体会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奋斗的乐趣和奥妙、理解生活的可贵和人生的美好,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过程本身是建立在个体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必须依赖外界的刺激,即活动或情境的亲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内心的感悟,才能形成认识,以致反思、再产生新经验的反复循环的心智活动。亲历成为道德体验感悟教育所依存的外在和内在的条件。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劳动中做有心人,不断获得不同的感悟,逐渐形成学生一种内在的素质,成为有效进行道德体验的一个支点。
积极鼓励参与实践活动,诱发感悟:思想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是组织和促成学生投身实践活动,让思想道德教育植根于生动、丰富、现实的生活世界里。通过实践活动让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设置一种情境,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如做文明小乘客、环保小卫土等活动,使学生明白做一个合格公民的道理;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类似的活动内容和活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有效地开发,都可收到实效。
在实施体验感悟教育中,必须注重四个结合。第一,是把时代要求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德育目标全面化。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精神,但又不排斥历史,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数的美德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因此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是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实现德育行为的科学化。体验感悟教育必须贴近现实,走进生活,同时又必须加强基础道德知识和学科知识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和德育素材做体验活动的铺垫,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第三,把体验活动和学生内心的道德需求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开展实践活动要贴近现代的学生,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认知水平,成长规律和道德需求,恰到好处地寻找体验的诱发点,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的活动,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主体性,效果才会显著。第四,是把道德引导和自主创造结合起来,实现德育过程规范化。体验感悟提倡个体体验和自主创造,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强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同样强调教师的设计、组织和引导,因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人,教师的科学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德育过程张弛有度,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
总之,面对新形势和任务,在体验感悟中让学生掌握道德认识,引发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是十分必要的。德育教育中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会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活动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必须要走进生活、走进学生,去构建一种以体验感悟教育为载体,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新的德育模式,用体验式教育引领德育走出困境,使德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