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华
汉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时间长河的淘洗,变得异常博大精深,汉语言作为汉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维系这种承继关系的纽带。外国人学习汉语倍感棘手,因为她积淀的文化成分太复杂太浓厚。其实对于每一个国人,汉语的学习何尝不是一个永远的难题呢?中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在中学阶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这素养提高的基础就是对汉语言学习的提升。高一新教材(必修一)探究整合中“优美的汉字”一章,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我们汉字的起源、发展、流变、书写等知识,从而热爱汉字,进而利用汉字的表意性更好地理解汉语、提高汉语言学习的成效,进而体悟汉文化的精妙之处。那么,如何提高汉语言学习的成效呢?抓住汉字表意性这个牛鼻子就能切中汉语言学习的要害,所以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渗透些汉字的基本知识。
文字的功能是记录和交流,而传说结绳记事是最早的交际工具之一。《易经·系辞》中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古代没有“记”字,最早的“记”为“纪”,就是结绳记事的象形。鲁迅《门外文谈》里讲到“字”是怎样来的:“我们那里的乡下人,碰到明天要做一件紧要的事,怕会忘记时,也常常说:‘裤带上打一个结!’”
这种方法其实在近代依然有用。传说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部将鲍超被太平军围困在某地。围城的太平军将领是外号叫“四眼狗”的陈玉成。鲍超是个识字不多的大老粗,他在慌忙中画了一张图画,设法送给曾国藩。曾打开一看,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圈,圈里歪歪斜斜地写了一个“鲍”字,圈外围着几条狗。曾看完大吃一惊,说:“鲍超叫四眼狗陈玉成包围了!”立即下令派兵救援。2004年4月11日下午4时32分,河南新密市的郑煤集团超化矿突发透水事故,12名矿工和技术人员被因井下。经过多方紧急抢救,12人全部获救。被困的矿工最后成功获救,就是因为他们用矿灯绳打结向矿外传递信息。他们打了两个绳结,一个绳结完整没有破坏,表示“1”,一个绳结分成两个岔,表示“2”,合起来表示他们12个人还在一起。大水把矿灯绳冲出来后,井下救援人员看到这个打着绳结的矿灯绳,就朝这个意思理解,从而信心倍增,加快了掘进的进度。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了。在我国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在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彩,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手里经常拿着一枝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他搜集的资料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今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茅草棚住下来。仓颉不断地观察天象,抬起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明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有一天夜里,他累得头昏脑胀,再加上池塘里的蛤蟆叫个不停,干扰了他的思绪。那时他正在在考虑“出”、“重”二字怎么造法。忽然蛤蟆“哇”地一声,结果字的意义被弄颠倒。 “山”上架“山”本为重,“千”“里”之遥当言远;但仓颉却把“出”当成“出来”的意思,把“重”当成了“沉重”的意思了。夜深了,仓颉拿起笔,饱蘸浓漆,气愤地一甩笔,将黑漆溅到蛤蟆的嘴上。据说,直到现在,陕西岐山的蛤蟆嘴边都是黑的呢!就这样,仓颉会意造字,而且创造出了24个古文字。仓颉造出文字后,感动了神灵,从天上投落下大米、白面,夜里的神鬼也惊吓得哭起来了。不久,他受命担任统一文字和领导文字改革的专职官员。他又作为皇帝的史官,记载史事,部族的重大档案也都由仓颉掌管的。这样也就演绎出仓颉与文字发生了密切联系的故事。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制了汉字。汉字总数5万以上,常用的字亦有三千。若从其萌芽形态算起,迄今已有六千多年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今天仍可以从古汉字的痕迹中,找到一幅又一幅原始生活图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器皿用物、生产工具、狩猎征战等,都有所反映,每个汉字似乎都在进行着跨越时空的诉说,只要你用心去聆听。
如世界上第一个会意字——“生”,是与伏羲氏太昊不可分割的。在6000多年前大汶口的彩陶上的原始太极图画中已看到“生”字的影子了,它的“十(Ψ)”字图案就是“生”,“生”是“十”字的繁化。今天北京故宫里的华表就是“生”字的模型,龙柱象征男性生殖器,凤象征女性生殖器,阴阳交媾会意出生、生命、生育、永生的意思。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汉末曹操被封为镇东将军时,在兖州招贤纳士。有一天,颖州的荀彧、荀攸前来投奔曹操,并向曹操推荐了陈昱。曹操得知陈昱在山中读书后,亲往相请陈昱随曹操出山。陈昱见到苟彧后说:“我才疏学浅,您这样推荐我,实感惭愧,其实您的同乡郭嘉,字寿孝,才是当今有名的贤才能士,何不将他网罗过来。”荀彧恍然大悟,向曹操推荐了郭嘉,并征聘郭嘉到兖州。曹操得到了郭嘉之助,威震山东,为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故事中的“罗”在甲骨文中上面部分是网,下部分是网下的(鸟),后来在鸟旁加了条绳子,张网捕鸟的本义就更加明显了,会意字。后来又演变成专指捕鸟的网。故事中“罗”可引申为“招致”的含义。可见以汉字分析来解读文意是条有效的途径。
王安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研究语言文字也有出差错的时侯。一天,苏东坡来看望他,他拿出自己新著的一部《字说》,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翻了几页,就看出毛病来了。书上解释“笃”字说“笃”就是用竹赶马的意思,苏东坡不禁发笑,怎么能用简单的加合法来解释呢?于是就用开玩笑的口吻说:“照你这样解释,那么“笑”(古字),就是用竹竿打犬的意思了。”王安石知道自己搞错了,非常佩服苏东坡学问渊博,于是接着问道:那么“鸠”字是“九”、“鸟”的会意,有没有根据昵?苏东坡又故意说:有啊,《诗经》上说“鸤鸠在桑”有小鸟七只,加上他们的爹娘,不正好是九鸟吗?苏东坡说完后哈哈大笑。
王安石信以为真,也跟着哈哈大笑。后来过了好久,他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有时我们也会有类似的误解,因为历史久远有些东西无可考证,字形演变复杂有些东西以讹传讹,连东汉时期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数量也有限且有许多令后人质疑之处。但我们至少要知道有这样一条直达中国古代文化的通道,知道这种探索会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实效,并努力去研究并合理的应用。学生感兴趣是关键,学会是目的。若此,即使误解了也无妨大局。
新疆乌鲁木齐市有一家挂面厂。原来这个厂生产的“三星”牌挂面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厂家为了求得更高的销售额,决定改进产品的包装。于是厂里筹集了一笔资金,购买了大量的优质包装袋,又拿出16万元的印刷费,专请日本一个大型印刷厂印制商标。谁知设计人员一时粗心,把“乌鲁木齐”的“乌”字多写一点。由于这一点之差,自治区的首府竟成了“鸟鲁木齐”!由于这一点之差,优质包装袋、设计费都白白地报废了。一点之错,也往往会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可见我们要学好,用好汉字。
最后,让我们善待、慎用汉字——我们中国人汗水和智慧创造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