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洲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中学)
所谓的艺术手法,指的是教师有意识的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高中英语教师除了专业知识要扎实外,还必须懂得艺术,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便能够能创设艺术的教学环境、运用艺术的教学手段态度,让自己的教学独具匠心。
艺术性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导入环节要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的愉悦体验的同时,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例如在讲Music这个单元时,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搜寻当前高中生喜欢的音乐片段和歌手照片,在做了大量的图片、音频整理后,课堂上仅用了短短三五分钟,就把学生的热情调动了起来,他们积极参与并进行讨论,整个一个Warming Up和Pre-reading环节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学生列出了大量的有关音乐话题的信息,为后面的Reading环节做了铺垫,这样的艺术手法导入学生自然会喜欢。
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导入教学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大下功夫了,备课中的备学生说得就是这一环节,形成使学生获得艺术体验在内的一定的教学任务,或者说是一个教学任务已经渗透于其中的游戏过程,这就是艺术手法的妙用了。例如在讲定语从句时,介词加关系代词这一语法环节是,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一个提问,其他三人分别回答,最后做一个比较,让全体同学选择较好的答案,写到黑板上,等所有的十个设计题目都做完后,全班参与,老师提问,全班齐答,一节课下来,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加之课后作业,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掌握了这个语法现象,收效甚广。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要求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艺术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的过程要主要体现在艺术参与性和愉悦性,教师即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然而,众所周知:It’s easier said than done.要想让你的英语课堂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必须下大气力备教材,备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计课堂,让学生在感受到英语教学的艺术之美,实现课堂教学真正目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戏剧性的单元。记得在教授A Million Pound Note这个单元时,我几乎是充当了一个导演的角色,除了课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外,大部分时间分配到学生中去,给他们角色,分组安排任务,这样到了课堂上,班级就是舞台,学生就是观众,学生自己当演员,老师只是一个Narrator,让学生在成为艺术家的憧憬中,了解了这篇世界名著和其历史背景。总之,通过对课文的精心设计,对话更富有表演性,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刺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心情舒畅,兴趣盎然,一改教室呆板的讲解和翻译的局面,让戏剧教学栩栩如生。
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其鲜艳的色彩、活动的图像和有声的对话,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相对而言,板书设计单调乏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艺术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传授新知识,就是一个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艺术难题。在我们的印象中,板书写好粉笔字,形式单一乏味。现代教学技术下的设计板书就是要一改这一传统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简笔画、图片、挂图,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彩色粉笔的合理使用,充实板书的色彩。备课时,在认真钻研课文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板书,特别要注意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例如简笔画,我在教授Shakespeare(莎士比亚)这个单词时,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人,拿着一支长矛,矛的枪头上还有个字母e。然后给同学们解释:拿着就是挥舞(shake),长矛就是(spear),枪头上的字母e是莎士比亚名字最后的不发音的一个字母,这样学生当堂掌握了莎翁的名字,增强了教学趣味性,改善了课堂气氛。
英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穿艺术性的语言运用,利用教材中语言的内在美营造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氛围,将学生的各种听觉视觉审美情感活动融为一体,促使听说读写做教学活动上升为美的欣赏和创造,变紧张为愉悦,在养眼、悦耳、放松和谐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进行思维,学生表现好的时候要及时给与表扬,学生出现失误是要耐心给予暗示和勉励。教师语言要时时刻刻遵循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智特征,尊重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同时,教师应该具备演员的某些素质,尤其是英语教师,要在口头语言模仿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上形成独到的特色,要敢于给学生留出包袱让他们自己去抖开,大胆地让学生去“接话茬”,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艺术手法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它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有心人,遨游在课堂教学的艺术的海洋里。
[1]杨晓萍.中学英语教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王鲁豫.走进名师课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