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弟 朱 蕾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研究
高 弟 朱 蕾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挑战,要以科学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指导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党员自身的发展。要创新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根据“成长式教育模式”的要求,通过为每位学生党员制作成长手册、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党员发展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不断提升和优化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高校学生党员;党员教育与管理;成长式教育;模式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未来精英群体,而大学生党员则是这个精英群体中的领头军与骨干力量,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乎我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做好高校基层组织中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对于基层党组织工作者来说,是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组织发展工作量明显增大,同时高校党员发展对象主要是一批思想活跃、行为不拘一格的新一代大学生,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价值体系的负面作用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起着不良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受到其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蚀,价值观出现严重偏差,这极大的增加了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一方面,部分申请入党的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出现偏差,动机多元化趋势与功利化趋势有所抬头。部分申请入党的学生未树立正确入党动机或是在没有深入了解就提出入党申请,甚至有相当学生入党是为了“在找工作时多几分资本”。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效率至上思维的影响,一些基层组织在发展党员时,往往仅以学习成绩或是工作能力作为判断标准,而忽略了思想上的成熟与综合能力,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为了加入党组织而仅仅盯着学习或是工作,而忽略了自身的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随着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薄弱性也越来越突显。一些基层组织党员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相应的教育管理经费与管理人员却没有响应增加,致使思想教育工作难以保质落实,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不高;此外,由于上级组织的关注度不够,相应的配套经费难以落实,也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难度。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呈现出重培养发展而轻后续教育、重形式管理而轻思想教育的不正常态势。大学生党员发展的两个阶段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前期的培养发展阶段,高校基层组织虽然遇到一些问题,但总体上看对于积极分子的系统教育与考察工作还是十分严格的。然而在发展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之后即第二阶段的后续教育阶段,基层组织却未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继续对其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教育和考察,这也导致部分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对自己放松要求,不再重视党的理论学习与自身修养的提升,甚至做出一些不符合党员身份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
高校部分基层组织党员教育活动形式呆板,甚至还仅仅停留在阅读报刊、研究文件、宣讲政策这种形式上,这对于新一代大学生党员来说缺乏必要的吸引力,面对学生党员的消极参与,组织生活的各项工作更难于落实。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出现了党员教育职能的偏差,以娱乐活动和文体活动代替党员教育活动。这种形式表面上看起来能够吸引很多人员参加,但是已经完全脱离了党组织教育党员的初衷,使得原本薄弱的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被弱化。
高校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形成系统的党员评价体系,对于预备党员甚至正式党员缺少考核机制。不仅学生本人不重视入党后的学习和提高,甚至部分基层党组织也不重视党员的后续教育与管理,不仅在学生中出现“党员入完万事大吉”的现象,在基层党组织中也出现了对于党员的后续教育无工作可做的现象。没有一套科学的体系对其考核与监督,这就导致学生党员的管理过于松懈,容易出现学生党员的无序化管理。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长远,探索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新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紧密围绕以大学生党员为本,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推动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良好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性的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是连续的过程,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持续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两个阶段应该是递进式、连续式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基础,第二阶段则是发展,整个过程应该呈现为学生党员各方面素质的成长和提高的递进式增长。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应秉承发展的理念,将工作模式的目标设定为层层递进、步步提升的增长式曲线,以学生党员自身的阶段性成长贯穿教育与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对学生党员发展阶段性目标的设定作为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发展节点,最终形成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党建工作者要以学生党员的个体成长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群体特点,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着想。因此,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必须遵循个体化和全员化的原则,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党员的差异性,对每个学生党员给予个体化的成长目标设定,尊重学生党员发展的程度化差异,鼓励个体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将所有学生党员的发展目标设定在党的建设要求的总体框架下,不落下每一个学生党员,对于成长较慢的党员学生党组织要给予针对性指导,对于成长较快的党员学生则给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最终形成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主、组织引导带动为辅的教育管理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要实现对象的全员化、目标的全面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的综合能力;我们不仅要创新活动形式,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不仅要丰富党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要建立教育结果的评估和考评,把学生党支部建成有思想、有活动、有制度、有考评的新型党支部,让每位学生党员真正实现有目标、有计划的科学化成长。
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管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实施目标化管理;以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遵循大学生和学生党员成长的规律,将个人的成长成才、年轻党员的成长和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的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将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期望和学生党员内在的成长动力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成长式”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它除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文件学习、参加组织生活等思想政治教育外,更注重党员个人的目标化管理,将个人成才与实现党员价值相结合,真正使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富于创造性。
1.抽象目标具体化
“成长式”教育模式的基础是为每一位党员建立“学生党员成长计划”。该计划从培养目标的设定到目标实现的评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组织期望和感性情感的个人评价,它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党组织的期望要求相结合,量体裁衣的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阶段式成长目标,将对党员评价的抽象文字变为具体明确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目标管理的制度化,增强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本科学生党支部为例,他们为每位学生党员制作了《外国语学院学生党员成长手册》,其中将育人目标分解为党建理论学习、党员实践经历、志愿服务经历以及综合能力提升四个“成长目标”,而“志愿服务经历”又分解为班级服务、学院服务、学校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四项服务。“学生党员成长手册”实现了对党员成长目标设定的细化、成长过程的纪实以及对学期目标进度实现情况的自我检查,增强了学生党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2.长期教育轨迹化
“成长式”教育模式将培养目标阶段化,进行不同阶段的目标设定,让学生党员为自己设定目标、管理目标,在给予学生党员成长空间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学生党员的成长进行“轨迹导航”,以便有效保证党员成长不偏离培养轨道。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重视对学生党员特别是新生党员的“轨迹导航”,他们将“入学教育”、“党性教育”、“德性教育”和“外事教育”四育合一,为新生党员建好自我成才的成长轨道。他们制定了《新生党员成长手册》,将一个学期分解为4个主题月,将育人目标分解为角色定位、理论学习、实践历练、风采展示4个“成长航标”,每个月依次前进一个“航标”,在最后一个阶段进行成长结果的自我展示,最终使他们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能在党组织、学院和学校中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和成长路径。
3.考评评估体系化
建立全面、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成长式”教育模式的重要特点,这一模式不仅重视教育的目标化管理和过程的轨迹化监督,更加重视对培养目标实现的考察和评估。一方面,学生党员自我目标实现的力度和现阶段成长发展的程度需要一个覆盖面广、科学性强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如何更好的激励和奖惩学生党员较快的自我成长也需要一个针对性强的有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成长式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能否得到正确认识,需要依赖评价体系来检验;活动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能否得到坚持,也需要依靠评价体系来确认。因此,可以说评价体系是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工作体系的反馈机制与目标回归,也是学生党员成长成才自我认定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措施,是对以前工作的科学认识、评价和总结,同时也是学生党员成长路径和水平提高的判断、选择基础和理论基点。
4.个人成长与组织期望紧密结合
“成长式”教育模式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学生党员的个人成长与党组织的期望要求相结合。“成长式”教育模式在强调学生党员要以实现组织期望为目标的同时,更注重个人成长道路的选择和个人人生目标的确定,个体的成长和成才是“成长式”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党员还要将激发党员内在成长动力与构建外部环境相结合,变“组织灌输”式教育为“自主引导”式培养,通过培养学生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均衡发展,实现个人成长与支部建设的协调发展。
5.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除了重视对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爱党教育外,还强调学生党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我们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会贯通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与职业轨道之中,促进学生党员将个人成才与报效国家紧密相连。以外语专业学生为例,可以通过主题理论学习、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党员将崇高信念、责任意识与将来从事的外事工作、对外交流工作相结合,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的双重促进。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以目标确立体系、过程控制体系以及评估考评体系保障其良好的运行。
1.目标确立体系
目标确立体系是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它由支部目标确立和学生个人成长目标确立两部分组成,两者具有时间上的延续和内容上的制约。前者在时间上要求首先被确定,只有支部确立了年初目标学生党员才能在此基础上设定个人成长目标;同时,前者在设定内容上制约着后者,学生党员个人成长目标的确立必须在支部目标的框架内展开,不可偏离目标轨道。可以说目标体系的确立保证了量体裁衣的效果,它能够使学生党员对照组织目标“定标尺”、了解实际情况“知尺寸”、确立目标选择“定样式”。
其中,学生党员个人成长目标群的确定需要遵循目标确定的SMRT原则:S(Specific)——明确性原则,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目标设置要有项目、衡量标准、达成措施、完成期限以及资源要求,使自己能够很清晰的看到要做哪些事情,计划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M(Measurable)——衡量性原则,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应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避免在目标设置中使用形容词等概念模糊、无法衡量的描述;R (Relevant)——相关性原则,目标与目标之间应该是相关联的,在目标的设定时要考虑目标达成间的相关性;T (Time-based)——时限性原则,目标设置要具有时间限制,根据工作任务的权重、事情的轻重缓急,拟定出完成目标项目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项目的完成进度以督促目标的达成。此外,学生党员个人成长目标还要以提升自我素质和服务班级同学为重点有针对性的设立。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是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运行的重点和关键。这一体系包括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党员的自我控制过程,首先为每一位党员制作《学生党员成长手册》,通过板块的形式设置个人成长目标的内容范围,其中包含目标描述和实施过程,学生将为实现目标而组织参加过的活动、行为事件等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写入其中,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党员描述目标实现的行为环节以达到自我监督的目的。二是支部组织的过程控制,一方面,学生支部通过学期中的中期检查,对学生党员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在学年结束时,学生支部将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目标实施的过程给予评价和建议。成长式教育模式通过双向监督、过程控制体系保障了学生党员个人成长目标的实施和达成。
3.评估考评体系
评估考评体系是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运行的反馈和激励。它由评估和考评两部分组成:一是评估包括自我评估、他人评估和组织评估,对于个人成长目标的实施过程和完成情况学生本人、其他党员和党支部书记对其客观评价,并为第二年的努力方向提出建议,最终形成评估报告;二是考评,结合学生成长手册中的板块设置和学生党员参与支部生活等情况,建立内容全面、指标科学的学生党员考评体系,体系由班级学生评议和党员相互评议组成,通过两方面的分数情况对该党员进行学年评估,最终将评估结果记入学年的综合测评之中。通过评估考评体系,学生党员不仅能够了解自身成长进步的程度在支部所有党员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了解党员身份的自己在班级和党支部中有着怎样的评价;而且可以获得他人、党组织给予自身成长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年的成长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的运用不仅改变了学生党员自身成长的被动教育意识,而且改变了组织活动运行困难的现状;不仅提高了党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提升了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党员形象,促进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有序发展。
1.推动了党员教育长效化
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强调学生成长的目标化管理,通过设置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从而达到学生党员的成长和成才。然而在目标阶段化管理的过程中,这一模式传递给党员学生的是一种主动寻求式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党员个人的成长成才,党员的教育和培养不只是组织的工作,它更应该成为党员个人自己的事情,培养他们的党员成长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同时,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的连续性,无论是支部的目标设定还是党员学生的成长目标确立都遵循着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原则,通过评估考评的方式,在学生党员中形成“赶、帮、超”的成长氛围,推动党员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了组织生活制度化
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向学生党支部提出了确立阶段性目标、引导党员成才的明确要求。围绕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党支部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主题内容、创新支部生活的活动形式,增添了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加强了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另一方面,成长式的党员教育模式突出了以学生党员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强调支部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量体裁衣式的个人目标管理,这不仅使支部成员真正感受到组织对于党员培养的热情和力度,更让他们真正将党组织看作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学生党员的最终归宿。可以说,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既增强了党员学生的归宿感,也增大了学生支部的凝聚力。
3.促进了服务群众经常化
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以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党员个体成长目标化管理,要求学生党员在确定阶段性培养目标时,要以服务班级、服务同学为重点,在阶段性目标下,以实践活动和实际行为提高自身的党性觉悟和服务意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既可以根据个人特点提高党员个体的综合素质,又可以使服务群众的行为经常化,从而提升党员学生在群众中的形象,扩大党支部的影响力,使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得到提升。
学生党员成长式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党员把抽象的长远理想分解为清晰的阶段目标,把外在的目标赋予转变为内在的自我激励,把消极地等待命令转变为积极地寻求指导,把学生党建工作从偏重组织活动转变为党建活动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尹作升,张宇,王炳学.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国政府网,2009-09-18.
[3]廖桂芳.建立长效机制是解决高校党建面临突出问题的关键[J].理论月刊,2006,(6).
[4]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EB/ 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02-18.
高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朱蕾,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正科级辅导员(邮政编码 250100)
D263
A
1672-6359(2011)02-0069-04
(责任编辑 胡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