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云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理论及干预研究
王燕云*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个人成长主动性广泛地覆盖在教育研究中,反映了在心理、社会、情绪和行为方面实现最大潜能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本研究详细阐述了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相关理论及促进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干预策略,为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个人成长主动性;理论;干预策略
最近,在促进人类发展和自我实现方面,个人成长主动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构想被提出。个人成长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从内在开始的领悟,有助于生活中的继续前进和个人的改变。它是人的一种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意识。通过对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深刻认识,必将对我国学生教育有所启示。
个人成长主动性(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PGI)是指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倾向。个人成长主动性包含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1]。主动性在个人的自我改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个人的主动性是一种积极的品格特质,是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个体所拥有的意愿和采取自主行动能力的程度。个人的主动性使用一种主动的方法,其特点是自行起动、积极主动,这就意味着目标不是被别人给予或分配的,而是个体本身所设定的目标。
(一)自我调节与调节导向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记录目标进展的反馈,然后相应地改变行为的一种能力。这个监控过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反馈回路”实现最终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就会记录自己的进展,因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的目标是在班里拿到A,那么他的期中成绩将是一个重要的反馈。即告诉他是应该增加学习时间以达到目标,还是减少或保持[2]。调节导向是指个体特定的兴趣或者关注通常会引导个体的行为或自我调节的过程。这种调节取向代表了一种抽象的指导原则,它也可以被描述成一个过程目标。个人成长主动性可以看成调节导向的一种类型来指导行为。例如,上面例子中的学生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即得到了反馈。这时他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而调节方式有很多种,最终要看他以哪种调节导向来指导行为。个人成长主动性高(调节导向)的个体一般是寻找解决方法。相反,个人成长主动性低(调节导向)的个体一般是放弃目标,选择逃避[2]。
(二)调节匹配理论:调节导向与目标追求策略的关系
调节匹配是指匹配个体的调节导向和追求目标的策略方式。这种匹配关注的是追求目标的策略方式是否会破坏或维持个体的调节导向。当个体追求目标的策略方式支持个体当前的调节导向,个体就会体验到调节匹配,这种调节匹配会使个体对正在进行的事情产生“正确感”体验,并且会增加个体对正在进行活动的参与强度。从上面的例子看,当一个有成长导向(高的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个体通过鼓励自己成长的方式(如经验性练习或挑战性阅读)获得一个A时,他将会体验到调节匹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将达到两个目标,一个最终导向目标和一个过程导向目标。非匹配情况下,追求目标的策略方式不能匹配导向,更准确的说是会破坏这个导向。一个有成长导向的学生通过最小的努力和挑战(投机取巧)获得一个A。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只会得到实现一个最终导向目标,但体会不到成长这个过程目标给自己带来的好处[2]。
主动成长训练(Intentional Growth Training,IGT)是Thoen和Robitschek在2013年设计的为期一周的干预训练,旨在提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训练的核心内容包括主动性和适应性。学生被要求计划做一些事情,迫使他们走出舒适区(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然后执行。活动强调学生最好是一小步的改变,并且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认为活动是有挑战性的,而不是让他人评判活动。即使活动不成功,学习和成长仍然会发生[3]。
主动成长训练具体为:理解改变的过程(通过教育讲座),了解目前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状态(通过思考过去并尝试改变自己),探索压力问题和承担风险的问题(通过改变走出舒适区),为未来设定目标和制定行动计划(通过在一周内完成一个个人成长活动的计划)。当人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他们就必须具备新的应对策略来处理由此产生的焦虑,继而就获得了一个积极、有益的经验(因为适应性应对机制是后天形成的)。当人们试着去改变自己时,他们通常要冒一定的风险,并且要走出舒适区。而这一过程可以提高个人成长主动性[3]。
个人成长主动性在未来教育的应用价值很大。学校可以制定关于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个性化辅导方案,帮助培养和维持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健康水平。在学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干预策略,来提高他们为个人成长制定现实、有意义计划的技巧和能力,进而拥有主动性这一积极品质。
[1]孙灯勇,王倩,王梅,等.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概念,测量及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13-1422.
[2]Martin H M.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s a moderator of expressive writing tasks:Test of a matching hypothesis[D].2009.
[3]Thoen M A,Robitschek C.Intentional growth training:Developing an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J].Applied Psychology:Health and Well-Being,2013,5(2):149-170.
王燕云(1992-),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心理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
B
A
1006-0049-(2017)22-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