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我国 “民工荒”问题的路径思考*

2011-08-15 00:48钮友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农民工

钮友宁

(江苏省总工会 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03)

破解我国 “民工荒”问题的路径思考*

钮友宁

(江苏省总工会 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03)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企业“民工荒”已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这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刘易斯拐点”,是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预警信号。它的成因既有社会管理与劳动就业观念,又有经济社会政策等诸多因素所致。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民意的变化,各级政府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深刻转变,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孵化;科学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加快农民工流动转移规划;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城镇就业的适应能力;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导向作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和提高综合素质;强化企业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减少就业歧视和实现同工同酬,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工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基础。

民工荒;成因;对策

2004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频遭“民工荒”问题的困扰,近年来有向我国中西部中心城市蔓延之势。这是劳动力市场供给长期趋紧的真命题,还是“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的征兆;是劳动力市场局部性失衡的预警信号,还是新生代农民工刻意在“用脚投票”;是我国依靠吃“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还是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将有待于系统观察和进一步验证。它是劳动力市场价格与价值长期背离的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是无限供给下的市场结构性失衡,也将是劳动力市场供给弹性和绝对量下降的肇始。它的趋势与作用,不管是全局性、长期性的深远实质影响,还是暂时性、过程性的局部失衡现象,已经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和企业的健康运行,推升劳动管理成本和缩短企业生命周期,抑或能够加速劳动力市场秩序的重新洗牌,形成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的“倒逼机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企业劳动环境。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的典型性变化,也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在后金融危机管理时代特定时点上爆发,或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市场供给变化与企业劳资矛盾共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历史进程。

一、我国“民工荒”问题的实质及其成因

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位运行的发展态势,各种市场主体在数量与规模上的扩张,特别是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适龄劳动者供给弹性和绝对数量减少,城镇和企业发展对农民工需求与日剧增,要重新审视农民工劳动价值及社会贡献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镇就业人口总体相当,城镇隐性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普遍存在,也挤占着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就业机会,逐步提高适龄劳动力供给在理论上仍还有空间。其实“民工荒”的本质特征,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动态性失衡和自动补偿机制,即相对企业灵活复杂多变的劳动用工需求,市场有效供给的技术工、熟练工数量显得尤为紧缺,或者说农民工技能素质难以跟上企业扩张的步伐。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人主体,要顺应国内外环境和社会形势的新变化,适应市场价格机制和劳动保障政策的新要求,加快市场结构和素质能力的调整配置,促进劳动力供求关系在动态中修复平衡。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形成“民工荒”的原因:

1.政府巨额投资拉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加剧动态性产业需求和技术工人供给的严重短缺

企业是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素质的结合体,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劳动力市场价格应该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是由法人治理结构主导的。农民工作为现代企业最关键的生产要素,他们的就业意愿、分流倾向和流动速率,也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另外需要考量一些政策制度和环境等综合因素。一是政府巨额投资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效应。各级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巨资兴建大量城乡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在重点与非重点工程、传统劳动密集型与新兴技术密集型行业,国有垄断大型企业和一般竞争性中小企业间的竞争,导致成熟企业劳动力供给缺口的扩大。二是区域性发展战略的吸盘效应和导向作用。中央政府先后推出东部沿海优先发展,中部经济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三大经济圈,形成若干有核心辐射力的区域中心城市,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当地农民工的牵引,凸显中西部吸纳农民工就业上的地缘优势。三是中央实施改善民生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我国税费改革逐步减轻农民的负担,形成外出打工和原地就业的比价效应。这些也加剧了动态性产业需求和技术工人的短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相对薄弱,农民工无法及时转化为熟练的技术工人,难以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是造成“民工荒”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

2.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惯性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无限扩大

我国传统企业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用大量财力、物力、环境资源和低廉劳动力 (人口红利)来支撑。随着新兴高新技术的兴起与现代信息手段的运用,传统产业结构和投入产出比例不合理日渐突出,劳动密集型在现代产业结构中比重过大,人力成本在企业利润构成中占比显得较低,工资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值逐年下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无法遏制企业低价占有更多资源的原始冲动,难以反映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真实价值,劳动密集型多为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企业,虽然在吸纳安置劳动者就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加剧劳动力供给的日趋紧张与短缺。因此,相对于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性,相对于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依靠人工低成本和拼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是造成“民工荒”市场结构方面的原因。

3.职教普及率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潜力和意愿未得到充分释放

由于教育行政资源和社会福利实施重点在城市,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显得较为薄弱,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难以适应城镇和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造成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企业希望新生适龄劳动力参与生产劳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和扩大再生产规模,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经营利润最大化目标;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八零后”、“九零后”,他们对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的期望值高,但是缺乏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匹配,缺乏适应企业高强度劳动的心理和文化素质,无法转为企业“招来即用”的熟练技术工人。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潜力和工作能量,尚未转化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和管理要素的优势,这也是造成“民工荒”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

4.企业发展环境和市场经营风险加大,现行的劳动薪酬和福利制度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劳动,也是市场利益博弈机制的延伸,有些企业停留在“泰罗制”管理时代,缺乏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有些企业对外部环境缺乏动态把握和适时调整,现行的低劳动薪酬和低社会福利,无法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凝聚力和吸引力,农民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签订履约率低,这也是他们劳动参与率下降和“用脚投票”的主要原因,部分企业不愿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他们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无法与其他职工相比,直接影响他们心理预期和就业心态。而数量更为庞大的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群体,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从事辅助工种,或者是社区保洁、家政服务和餐饮,这些规范性差和技能要求低的低报酬行业,市场需求量大但劳动报酬收入增加缓慢,这是造成“民工荒”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原因。

5.城镇企业存在着社会劳动就业歧视,导致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镇企业没有归属感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现行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在流动转业中实现就业还存在体制障碍。一是社会民主权利的部分缺失。他们在社区里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企业参与民主管理权利难以落实,导致他们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渠道不畅通;二是社会和劳动歧视的现实存在。各级政府继续保留农民工的社会称谓,他们被作为城镇特殊人口加以社会管理,实行有别于城镇居民的户口暂住证制度,没有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性安排,他们在企业从事的是苦脏累险的工作,却无法得到同工同酬、同责同权的待遇。三是无法形成明确向好的社会心理预期。他们在城镇社会中一般属于低收入阶层,社会地位也被主流社会的“边缘化”,导致他们缺乏对城镇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容易放大集体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的集聚效应。

二、解决“民工荒”问题的路径及对策

我国遭遇的“民工荒”不是简单的劳动经济学问题,而是涉及诸多复杂背景因素的社会课题,各级政府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健全完善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国民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体系,形成劳动力市场有效供给和保障体系。要切实消除因社会身份产生的劳动歧视,积极畅通他们的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机制,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夯实基础。

1.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深刻转变,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转化

有效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长期任务。从宏观调控环境来看,要实施充分就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市场引导机制和宏观调控体系有机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和配置效率,营造“体面劳动、共享幸福”的社会环境。从优化产业政策而言,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城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思想素质,提高他们劳动福利和公共服务待遇;制定振兴传统产业和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加快农民工向现代服务业的有序流动,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向先进制造业的成功转移。从拓展就业空间来说,要培育新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快传统行业的分化和孵化新兴产业,依法规制劳务派遣和特殊工时制度,规范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转变的实施要件,通过拉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优化资源管理来科学设置劳动岗位,提高一线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积极探索劳务输出与权益保障的新途径,不断拓展农民工劳务输出和境外就业空间。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流动转移就业整体规划

各级政府要科学统筹规划和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体制瓶颈,形成促进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的政策体系,加快农民工教育培训权和流动就业权的落实,为他们融入城镇文明和企业文化创造条件,重点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解决部分人社会心态失衡和公共管理问题;要实施普惠的公共财政和民生保障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教育的财政投入,减小城乡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鸿沟;要按照建设廉洁型效能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立法,为政府依法行政和工会维权提供法理基础;要健全劳动行政管理和执法监察体系,建立劳动管理数据库和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多元监管体系,有效降低农民工流动转移就业的制度成本;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公民权益保障,在人大政协增加农民工的代表委员比例,切实保障他们在社区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保障他们有效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积极畅通他们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渠道,为他们融入城市文明提供政策支持和精神动力。

3.加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适应在城镇企业就业的能力

各级政府要把农民工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财政定期拨付教育培训资金的专户制度,全面提高农民工市场就业的意愿和能力。要注重提高职业技能定向培训的实际效率,构建我国多元化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政府与工会、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协同力度,由政府部门制定技能培训大纲和教学内容,利用工会或社会的职业教育资源和文化阵地,引入公益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方式,在认真组织科学管理和考核培训绩效的基础上,各级财政给予相关单位适当补贴和扶持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工的就业培训需求。要探索动态调控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机制,建立农民工就业“蓄水池”和政策调控系统。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实行为期半年的劳动预备职业培训制度。反之,适应市场需求加快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技术工人和实用人才的供给,及时解决劳动力市场局部性失衡等问题。各级工会要加强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提高农民工的新产业工人和新市民意识,开展有益身心的精神文化活动,帮助他们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和维护合法权益。

4.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导向作用,着力优化配置经济资源和提高农民工的适应能力

要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对就业的导向作用,形成企业劳动管理和市场自主就业新理念,改进企业劳动工资制度和利润分配机制,设计新型的劳动薪酬和技能晋升制度,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增强企业文化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各级政府要督查企业认真贯彻劳动保障政策,营造企业守法经营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增强企业行政和农民工间的交流和沟通,有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适应社会管理能力。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价格指数和定价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工资分配制度,真实反映企业管理效率和生产要素的价值,建立健全企业和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依法调处集体劳动争议和职工群体性事件。各级工会组织要依法维护好农民工权益,主动把他们吸纳到企业民主管理和社会管理中来,深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与创建和谐企业活动,建立农民工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完善政府劳动监管和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行业工资指导线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城镇“低保”对困难农民工的有效覆盖,形成普惠性劳动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

5.强化城镇对农民工人文关怀,减少社会劳动就业的歧视和实行同工同酬的制度

各级政府要审时度势和保持清醒的观察力,加强对社会法制和公民素质的宣传教育,强化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统一城乡公民待遇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纠正城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歧视,营造稳定和谐宽容的劳动就业和生活环境;各级人大要健全劳动法规的审查程序,修订或废止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规政策,彻底消除农民工流动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各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和劳动监察,有效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和子女上学条件,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困难救助工作;各级工会要帮助落实社会民主权利和民主管理权利,不断增强他们对城镇企业的归属感和亲近感,为他们融入城镇提供社会法源与法理基础;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分层结构,先把正规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逐次把失地农民、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逐次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和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形成均衡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

劳动就业是改善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共享幸福之源泉。我国现阶段城乡社会利益诉求显性化,尤其在劳动关系矛盾凸显的新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转型期特殊的利益群体,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民工荒”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逐步改善民生质量和提高社会幸福指数。要根据社会民意基础和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管理及机制建设,有效缓解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等问题,形成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社会共识和外部环境。要督促树立现代管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职工工资与企业利润保持在合理的比价水平;同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就业知识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参与企业改革和适应社会管理的能力,养成现代思维方式和城市文明生活习惯,主动参与共建社会和谐、共促经济发展的实践,为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建功立业。

On the Approach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Migrant Laborers Shortage in China

Niu Youning
(Jiangsu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Nanjing 210013,Jiangsu Province,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migrant laborers shortage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in China has impacted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al economy.The government agencies at different level should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enhanc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plans the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strength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bor skill training,improve migrant worker’s ability,enhance human solicitude to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reducing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realizing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so as to develop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and harmonious society.

migrant laborers shortage;cause;countermeasure

F241.4;D412.6

A

1673-2375(2011)06-0073-04

[责任编辑:曾 军]

2011-06-06

钮友宁 (1965—),男,江苏南京人,研究生,江苏省总工会办公室秘书。

猜你喜欢
民工荒劳动力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