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素养建设

2011-08-15 00:44:26陈志兴董伟武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师德信任思政

陈志兴 董伟武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素养建设

陈志兴 董伟武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由于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探讨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澄清教育的本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发挥自身的人格榜样力量,以个性去影响个性。同时,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尊重、信任和宽容这三种最主要的德性素养,才有可能培养自由而全面的新人。

思政课教师;师德;教育本质;榜样示范;德性

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说过,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对任何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东西都难以取代的。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随着家庭教育功能的逐渐退隐,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正愈来愈重要。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德才兼备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师德建设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作为一个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德性素养的问题,也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给学生以“真正的教育”的实践问题。由于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探讨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对于推动高校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澄清“真正的教育”:师德建设的根本前提

在现代社会,不少高校和教师正在逐渐遗忘教育的真正本质,忽视了教育的本真功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经典《中庸》开篇就明示了“何为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为教。”①可见,在古代先哲看来,引导学生明白人之为人的“大道”,并通过强化自身的修养,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和落实这种“大道”,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遗憾的是,古人的教育箴言和智慧正面临着被现代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遮蔽的危险。当前,一部分高校逐渐被注重效率和实利的市场经济汹涌浪潮所席卷,把经济效益作为高校发展的“第一要务”,片面追求效率优先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一些高校自我降格为人才的“加工厂”。在人才加工厂的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只能是一个个整齐划一、没有血肉的“标准件”,而不是个性鲜明、充满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这种粗放型的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也将蜕变成流水线上从事机械劳动的“工人”,给学生灌输的是生硬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而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家的经济、政治建设,同时改善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只是教育适应社会的功能。除了适应和服务社会,教育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改造和超越现存社会的落后状况。光有知识和技能,而不能认识到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丧失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将无法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无法改造和超越现实社会。

作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思政课教师,当然必须更加明白教育的本质所在,更加清楚自身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和意义。相比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责任更为重大。思政课教师传递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道”和“智慧”,解决的是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和“迷茫”。在现代社会,不少教师把自己的功能仅仅定位在“授业、解惑”上,而且,他们授予的是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业”,解除的是学生在专门知识、技能方面的“困惑”。这样,他们也就离教育的核心功能“传道”越行越远。受这种不良倾向的影响,有些思政课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真正使命,将思政课变成相比专业课而言的所谓“副课”,将自己降低到相比专业课教师而言的附属地位。

因此,当前思政课教师必须着重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化育个体,启迪学生内在的智慧,帮助学生洞察和把握有关宇宙和人生问题的真理,使他们“觉悟人生”;二是引导学生将个体改造与社会改造结合起来,把对宇宙、人生问题的觉察不断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这两大使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其中,“觉悟人生”是前提和基础,“奉献人生”是归宿和目标。没有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真正“觉悟”,就很难有对社会、他人的全心“奉献”;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对社会、他人的“奉献”,“觉悟人生”也只能算是一句空话。

二、“以个性影响个性”:师德建设的生成机制

思政课教师要意识到,虽然德育作为一门课程是针对大学生的,但是,道德修养却是人人都需要去不断实践和完善的。在道德修养方面,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人”。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人”,在道德修身上,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活到老,学到人,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的观念。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发挥自身的人格影响力量和榜样示范效应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思政课教师不能从严要求自己,思政课将非但不能起到正面的教人向善的功能,还可能起到不良的反面诱导作用。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言论。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辩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能言善辩者;除了道德的和笃敬宗教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道德和笃敬宗教的人。”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③因此,教育他人的教育者本人首先必须接受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有选择性地广泛学习、消化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做到活学活用、触类旁通,以便为学生解决纷繁复杂的思想困惑。对于教导给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师自己要先信服,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对于教导给学生的修身实践方法,教师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敢于向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学生学习。只要是在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修身实践方面胜过自己的人,不论他的身份、地位、年龄和其他的外在条件如何,思政课教师都要以对方为活的榜样,勇于向对方学习。池田大作曾指出:“没有人在一切方面都是老师,也没有人在一切方面都必须作为学生来学习。在这里会无意识地出现彼此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人与人的关系。”④

当前,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方面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即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过处于一种知识买卖双方的关系。在有些人看来,教师就好比知识的“贩卖者”,以向学生售卖一定的知识从而获取自己的劳动报酬;而学生正如知识的“赎买方”,以向教师支付学费为代价换取今后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特别警惕这种“知识买卖论”的实质及其给现实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所带来的种种危害。“知识买卖论”的实质是教育完全市场化思潮在师生关系上的直接反映,它错误地将神圣的师生关系演变成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买卖关系,误解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对教育的目标导向和人才的全面发展也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知识买卖论”消解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教师完全围绕学生转,不敢批评和教育学生,缺乏教育的主导性和创造性。更为有害的是,“知识买卖论”也成为了某些教师不注重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有利借口。这是因为既然师生双方是知识买卖的平等市场主体,教师只需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在道德修养上高人一等,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道德生活。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决抵制“知识买卖论”的错误观念,自觉从严要求自我,达到一个教师应该有的道德操守。如果教师们都能做到谨言慎行,自己尊重自己,在言行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最终也必然会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池田大作曾指出:“教育最首要的是教师本身作为人的向上心,以及由此而渗透出的人格和人性。……人的教育的核心,首先是在于教育者自身磨练人格而获得成长。”⑤

为了使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道德学习榜样和精神世界的“守门人”,高校也应该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准入、管理、考核、教育和清退机制。首先,要严把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关。思政课教师的选拔要慎重和全面,不但要看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而且更要考核其职业道德操守。其次,要完善思政课教师的管理、考核和教育机制。高校对思政课教师要进行人性化管理,关心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使他们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教有所乐。同时,高校要定期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批评、教育、帮扶和提高,并限期改正。再次,对于屡次批评教育而仍然拒不改正的人要及时清理出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尊重、信任和宽容:师德建设的重要素养

作为一个思政课教师,他应该拥有很多方面的德性素养,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德性是尊重、信任和宽容。

1、尊重学生。虽然与学生相比,思政课教师在年龄、知识、经验和看问题的视野上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教师和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认识到他们所拥有的生命尊严。对待一切学生,教师都要给予尊重和关怀,不能歧视他们。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命尊严,就是尊重每个学生内在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成长背景和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切忌教学方法整齐划一、生搬硬套。我国被誉为“至圣先师”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注重因材施教的典范。在不同的学生请教“什么是仁”、“什么是礼”等问题时,孔子并没有为“仁”和“礼”下一个统一的、标准化、概念化的定义,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相异的为人处事方法给出不同的答案。这样的对答才是充满人性关怀的、富有生机活力、包含创造性的精神与精神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之间可以不断碰撞出生活智慧的火花。只有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教育关系中,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任的朋友,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和对话。

2、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人格信任,即相信每一个学生生命深处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和可能性。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个潜力巨大的“宝藏”,能转化成改造自我、改造社会的能力,只是暂时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开发出来。思政课教师必须对学生内在的无限潜能深信不疑,并适时引导学生发动生命底层的精神变革,在此基础上为改造社会、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真正的信任总是双向的,信任能够创造出信任。在被给予信任的条件下,学生逐渐拉近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由于不信任所导致的焦虑、怀疑和警戒心理,也就能够积极开放自我,投入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由于拥有了教师的信任,学生对自我能力有了更多的自信,更敢于发出质疑,提出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看法。因此,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的自由度都明显得以提高。信任打开了沟通的大门,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感和确定感,也使师生之间更加包容。他们在沟通中承认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把接受差异看成自我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威胁。对于有些不能接受的差异,他们在自愿共同遵守某些超越性规则的前提下,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争取达成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共识。

3、宽容学生。宽容是承认学生具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给予耐心而公正的容忍。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源于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不可让渡的尊严和权利的关怀,源于对不同个体认识问题的差异性和有限性的体认。宽容是允许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容许他们发出自己的、甚至与教师不同的声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话和沟通,求同存异,最终实现双方视域的融合。当然,宽容并不是冷漠。冷漠是对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他人漠不关心,是受到伤害后或者害怕受到伤害的一种消极状态。而宽容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权力的主动限制,防止教育权力过大以至于干涉了学生的主体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同时,宽容也不是没有限度的,它不等同于纵容。宽容不是对学生的任何行为都无条件的迁就,必须以不逾越一定的教育原则和价值底线为前提。一味地对学生的任何言行都予以容忍会滋生出各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是对教育权力的放弃,对教育本质的偏离和背叛。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最终反而害了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容许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提出异议,并以此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导。可见,对学生的宽容是为了更好地教育。

注释:

①《中庸》,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③转引自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增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57、157 页。

④⑤(日)池田大作著,卞立强译:《人生箴言》,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8、82-83 页。

G451.6

A

1671-2994(2011)03-0064-03

2011-04-15

陈志兴(1979- ),男,江西东乡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解德育。

董伟武(1967- ),男,河南驻马店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化。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1年立项课题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1年委托课题《多元文化视野下我国学校理解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师德信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表示信任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从生到死有多远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