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随焕
(湖北省随州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 湖北随州 441300)
头孢吡肟(Cefepime)为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由于此药物具有抗菌谱广、药物毒性低、药物作用效果高、不良反应较少等多种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系统感染疾病的治疗,而此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关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也逐渐增多。本研究拟统计和分析近些年本院应用头孢吡肟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为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42例采用头孢吡肟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2002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间本院住院治疗病人。
头孢吡肟,2~3g,每日2次,静脉滴注治疗。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统计和分析,发现神经系统反应为不良反应首要表现,约占59.5%,而皮肤过敏为其次,约占23.8%,其他还有过敏性休克、泌尿系统反应和血液系统反应。
2.2.1 不良反应发生与性别、年龄的相互关系。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中70~79岁年龄组有19例,占总数的45.2%,60~69岁年龄组有10例,占总数的23.8%,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因此可知,老年患者应用头孢吡肟治疗时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2.2.2 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时间的相互关系 临床应用头孢吡肟药物治疗后,大多数不良反应在2d以后发生,占总数的76.2%(32/42),其中用药后2~4d发生不良反应占59.5%(25/42)。
头孢吡肟通过对细菌细胞壁生物合成的抑制而发挥广谱杀菌的药物作用,且经过肾脏途径进行排泄,药物的血浆消除半衰期也会随着患者肾功能的减退而相应延长。由于头孢吡肟可抑制γ-氨基丁酸与受体相互结合,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毒性反应[1],出现头痛、头晕、神经感觉异常、焦虑等症状[2]。国内外关于头孢吡肟的药物研究结果显示,神经系统发生异常临床表现是主要的不良反应[3],且这些神经系统障碍常见于尿毒症和老年患者。本研究分析病例发现,神经系统反应为首要不良反应表现,约占59.5%,与上述文献结果相符。其发生原因可能是药物分子较大,难以通过透析膜,故血清游离性药物浓度明显增高,药物毒性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此外,由于未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程度及年龄等因素对药物治疗剂量进行调整,因此导致头孢吡肟药物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出现。
根据本研究分析结果还发现,以60~79岁年龄范围的患者为最多,约占总数的69.0%,不良反应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老年患者因为年纪较大,各脏器功能明显减退,体重减轻,免疫功能也逐渐降低,极容易影响头孢吡肟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等各个方面,使机体对头孢吡肟的敏感性增强,耐受力降低显著[4],故老年人群在使用头孢吡肟治疗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且预后较差,因此临床对老年患者使用此药物应慎用或减量。
大多数头孢吡肟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物治疗2d以后发生,占总数的76.2%,停药并采取抗过敏治疗后均明显好转,询问患者后排除治疗期间服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或食物,故认为头孢吡肟药物导致上述迟发性过敏反应的出现。据统计和分析,少数不良反应在10min以内发生,均为采取静脉推注头孢吡肟治疗的病例[5],通过此研究结果我们可认为头孢吡肟不宜静脉推注治疗。
综上所述,临床中应用头孢吡肟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危害性,所以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药物治疗史及过敏史,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和年龄选择合适的治疗剂量,治疗途径和治疗间隔时间,同时还应该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
[1] 孙忠实.药物代谢与合理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60~62.
[2] 魏日胞,申力军,张利,等.马斯平导致尿毒症血透患者精神神经异常一例[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4,1(2):33.
[3] 陈光强.188例注射用头孢吡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4):16~17.
[4] 王育琴.608例老年感染性疾病死亡病例抗菌药物的应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3):204~205.
[5] 蔡颖.头孢吡肟静注致严重过敏反应2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