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安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141
我科 2003-3—2010-5应用鼻窦内窥镜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86例,疗效较好,现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病例中男 54例,女 32例,年龄 17~65 (平均 38)岁。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 40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鼻息肉、鼻窦炎 46例。CT扫描均采用鼻窦冠状位,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头胀、耳鸣等。
1.2 手术方法:应用直径4.0mm 0°鼻窦内窥镜进行手术,术前30分钟肌注安定 10mg,阿托品0.5mg。患者仰卧,用 1%的卡因加 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麻醉鼻粘膜后,在鼻中隔左侧皮肤与粘膜交界靠近皮肤处用 1%利多卡因5ml加少许肾上腺素粘软骨膜下浸润麻醉,并在该处做切口,上起鼻中隔最前上处,下至鼻底部,切口宜长。沿切口剥离鼻中隔左侧切口处粘软骨膜,在 0°鼻内镜下从前至后用剥离子分离鼻中隔左侧的粘软骨膜及粘骨膜,在原切口后约 1mm处做软骨切口,分离鼻中隔对侧的粘软骨膜和粘骨膜。充分分离后,用中隔回旋刀切除部分偏曲的鼻中隔软骨、用骨钳咬除筛骨垂直板,凿除骨嵴,对复杂的鼻中隔偏曲和后端偏曲可以边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边分离粘软骨膜和粘骨膜,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后粘膜复位,同时伴有鼻窦炎者同期做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后缝合切口,如手术出血不多,鼻中隔内侧面也无新鲜出血,可于切口处敷以小块明胶海面,如疑有出血,则填以油纱条。
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地获得完全矫正,随访 6—12个月,未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塌鼻等并发症。鼻塞、流涕、头痛、头胀、耳鸣等症状消失。
鼻窦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具有照明较好,术野清晰,手术全过程在直视下操作,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深部操作也直视易行。手术在明视下操作,边剥离边吸引,使整个术野无血,视野清晰,可准确地在软骨膜和骨膜下进行分离,能很好地处理鼻中隔软骨与软骨、骨与骨之间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能及时发现粘膜损伤从而加以保护。特别是对鼻中隔棘、嵴处粘骨膜的分离更有优越之处,即使有单侧粘骨膜损伤,也能发现及时,可改变剥离方向,防止撕裂更大。还可做到边切除偏曲部分鼻中隔边分离粘膜,这样就避免了以往手术中需剥离粘软骨膜和粘骨膜至一定范围方可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这样就提高了手术速度,又避免了出血较多,进而从总体上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疗效,术后回访 6~12个月,未发现鼻腔粘连及鼻中隔穿孔。
近年研究认为,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尤其是鼻中隔后段、高位偏曲可导致同侧中鼻道狭窄,窦口鼻道复合体发生病变,鼻窦的正常引流得不到保障,进而出现鼻窦的炎性改变。鼻窦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可同期完成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进一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这是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由于术野所限,难以观察和很好地处理鼻中隔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功能性内窥镜手术有良好的术野、相对开阔的空间,有利于鼻窦引流,防止术腔粘连,尽管有的患者没有鼻中隔偏曲的典型症状,仍需先行鼻中隔矫正术,即所谓的后段、高位的鼻中隔偏曲。在拥有较好术野和空间后,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嗅觉,有效减少鼻腔粘连的发生,并控制了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
临床手术中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应尽量保留中隔的固有解剖结构,尽量少去除软骨和骨质,近鼻梁处更是如此,可有效避免鼻梁塌陷。达到矫正中隔偏曲、解除鼻窦引流障碍、扩大术野为目的,不盲目追求鼻中隔绝对解剖直立。
鼻窦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应用了内窥镜照明好、直视手术、术野清晰开阔、操作精准、微创的优点,缩短了手术时间,出血量大为减少,病灶去除彻底,安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可同期完成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伴随着鼻窦内窥镜的普及,这一术式会为越来越多的医疗同仁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