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刚
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银翘散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 《温病条辨》,是治疗风温、温热以及某些杂病属于邪在卫分、上焦,治当辛凉清解者的代表方剂[1]。该方具有辛凉透表,疏散风热之功效,主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相关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疗效显著[3]。银翘散是温病学中治风温初起的代表方。辛凉之剂功擅清热解毒可以疏风散邪,适用于温热性质的温病。尤其是肺系温病初期肺卫表证阶段,也可用于风热感冒以及各种外感温热风热邪毒诱发加重的临床各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病毒性心肌炎等。此外,对于肺炎、肺脓肿、水痘、猩红热、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乙型脑炎等初起见有风热表证者,都可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4]。
银翘散是 《温病条辨》治疗风温初起证的首方。古往今来,验于临床,常用且效佳,但目前社会及医院通用的银翘散的煎服方法中存在诸多弊端。笔者用银翘散短煎频服的煎服方法治疗风温卫分证 1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1例均符合中医内科感冒风温初起证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11例,男 6例,女 5例,年龄 17~62岁;对照组 10例,男 7例,女 3例,年龄 20~65岁,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银翘散煎服方法为短煎频服,为《温病条辨》银翘散,原方原药原剂量,每次8g,每3小时一次,重者每日可 2小时一次。对照组为普通分服,每日 3次,每次16g。
2.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与体征消除;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好转。
2.2 疗效 治疗组11例中,显效 2例 ,有效7例,好转1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为 91%。
对照组 10例中,显效 1例,有效 2例,无效 7例,总有效率 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且治疗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风温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最早见于 《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系指热病误汗之坏证。后不少医家对其进行了讨论,直至清代才正式把风温作为新感温病进行了因证脉治的全面论述。以风温初起邪在肺部,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要特征。风温初起以肺气为病变中心。本病是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而发病。风热病邪多从鼻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初起以邪在手太阴肺 (气)为病变中心。
叶天士说:“风温肺病,治在上焦”。吴鞠通的辛凉平剂银翘散治疗风温初起,其制方原则为冀邪有出路,因势利导,透邪外出,用辛凉以治其标,透邪外出,清热解毒以治其本,截邪深入。吴氏在银翘散煎服法中写到 “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详细研究伤寒与温病文献,归纳出银翘散服用的特点:(1)温服取汗:温病银翘散中指出 “香气大出即取服”;知银翘散乃是热服取汗,无论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取汗均为退热之必不可少。 (2)短煎频服:两方都采用短煎、增加服药频次,取其微汗之功,达到遍身微似有汗的目的,禁忌大汗。“短煎”顾名思义,所谓“频服”是把每帖方剂按常规煎煮二次混合,不拘时间地少量多次服用,是从 “少服则滋荣于上” (少量多次饮用,则药力发挥在上焦部位)延伸而来。一般咽喉、口腔疾病,或肺部感染病变等皆用此法,就是沿用此一不拘时候、徐徐服用的频服法。客观上讲银翘散采用的短煎频服之法,既发汗退热又不伤阴,可达汗出表解热退之效,这正是银翘散被誉为辛凉解表第一方的真正原因所在。
[1]试论 《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配伍运用特点 [J].邬姗.中医药学刊, 2006,24(10):1914-1915.
[2]《方剂学》[M].李济群.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0-43.
[3]《生理学》[R].张志雄.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8:P.145-146.
[4]《银翘散的临床应用》[J].徐凤金.中国医药指南,200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