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军,刘丽娜
1.本溪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本溪 117000;2.北京市丰台区看丹中学校医室,北京 10007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补钙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补钙也就渐渐成为一种保健趋势。然而,目前市场上的钙制剂及钙保健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使得众多的消费者感到困惑。那么应该如何选择钙制剂呢,笔者就此问题做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钙不能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们通常把这些化合物及其载体统称为钙源。钙源决定了钙制剂毒副作用、含钙量、吸收率、溶解度等钙制剂的评价指标。好的钙源是好的钙制剂的前提条件,因此正确选择钙制剂首先应该从钙的来源着眼。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包括国产与进口的钙制剂有400多种,但是根据钙源的化学成分钙制剂可归纳为三类。
又称为第一代钙制剂,以碳酸钙、羟基磷酸钙、磷酸氢钙及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第一代钙制剂是钙制剂发展起步最早的一代,当今市场上的很多产品仍属于这一代。该类钙制剂的共同特点是水溶性差,难于吸收,吸收时需要消耗胃酸,影响胃内酸性环境,影响正常消化功能[1]。这类制剂不适宜分泌胃酸量小的儿童和分泌胃酸酸度低的老人,尤其是缺乏胃酸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长期服用会引起便秘、食欲不振、胃疼等。
1.1.1 碳酸钙 ①天然矿物钙和化合钙:天然矿物钙来自深藏地下几千米的天然方解石,化合钙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二者是目前传统的钙源,具有含钙量高、副作用较小、价格便宜、吸收率高等优点。②海洋生物钙:以贝类、虾蟹、牡蛎、海胆等的贝、甲壳及珍珠、海藻等为主要原料,经粉碎磨细而成,以碳酸钙为主要化学成分。近年海洋污染严重,这些生物体内多沉积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形成难溶性积淀,导致重金属含量过高,如果这些重金属离子一旦进入人体后将再次沉积于人体骨骼,并且难以逆转。
1.1.2 羟基磷酸钙 以骨粉为代表,以各种动物骨骼为原料。该类补钙产品的特点是难以被胃酸分解消化,吸收率低;此外,因草场污染动物通过饲料摄取重金属较多,铅、砷、铝等富集在动物骨骼中,以之为原料的补钙产品不利健康。
1.1.3 磷酸氢钙 原料常来自化学合成磷酸氢钙,吸收过程与骨粉类相似。它的缺点是药片崩解和吸收较困难,加之它含磷高,对肾功能障碍者有害,因此应用较少。
1.1.4 活性钙 主要成分为氧化钙(CaO),是由动物骨骼及贝壳、牡砺壳等经高温煅烧磨细而成。钙含量高,但其水溶液呈强碱性,对胃肠刺激性大,长期服用易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厌食、便秘、腹泻、胃痛、胃穿孔等不良反应。另外有报道指出此活性钙的重金属指标较高,在其制剂成品中检测出砷、汞、铅和铬等重金属元素,故对其安全性尚待评价[2]。
又称第二代钙制剂,是通过有机酸与无机钙离子化合而成的,两者之间是以离子键的形式结合的。代表产品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和醋酸钙等。这类钙制剂的特点是能溶解于水,pH值近中性,吸收时不消耗胃酸,适合胃酸缺乏的中老年及婴幼儿补钙。但是该类产品往往存在着含钙量低和生物利用度不高的缺陷,须服用大量制剂才能达到补钙要求。乳酸钙长期服用在体内积蓄多了以后,容易产生疲劳感;柠檬酸钙能促进人体对金属铝离子的吸收而不利于身体健康;醋酸钙容易引起高钙血症及部分软组织钙化。
即氨基酸螯合钙,又称第三代钙制剂,是由一种或多种氨基酸与无机钙盐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时间、pH值、摩尔比等条件以离子键和配位键共存的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金属有机化合物。由于这种物质分子内电荷趋于中性,不受pH值和酸根离子的影响,不易与其他物质结合生成不溶性化合物或被吸附在胶体上,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氨基酸螯合钙溶解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对胃肠道无刺激性,通过对氨基酸主动吸收的同时钙离子被动吸收[3],从而大大提高了对钙的吸收。与第一、二代钙制剂相比,氨基酸螯合钙的吸收是缓慢而温和的,不会导致血液钙离子浓度迅速升高,引起肾脏排出,给肾脏带来压力[4]。第三代钙制剂相对比较理想,是钙制剂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由于价格昂贵,作为长期补钙之用受到了限制。
不同的钙制剂有不同的优缺点,消费者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补钙产品的安全性、溶解度、含钙量、吸收率、剂型、价格及配方等因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
选择钙制剂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这里所说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不良反应和产品质量问题。就补钙而言,如果选择不当不但没有达到补钙效果,反而导致其他疾病;同时,在选择钙制剂时不仅要看它的不良反应,也要注意例如厂家、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批号、批准文号等细节,以免买到伪劣产品。
钙是以离子的形式被小肠吸收和利用的。溶解是吸收的前提,溶解度的大小决定着钙制剂进入人体后以离子状态存在的钙的多少[5]。因此钙制剂中钙源溶解度越大钙制剂的补钙效果就越好。有机钙的溶解度较高,补钙效果较好;无机钙只有在胃酸的作用下钙离子才能释放出来,补钙效果相对较差。
各种钙源中的钙与不同的酸根结合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因此钙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所占的比例即含钙量也就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无机钙的含钙量较高,有机酸钙与有机钙的含钙量较低。常用钙制剂的含钙量:碳酸钙40%、磷酸氢钙23%、氧化钙71%、氢氧化钙54%、醋酸钙22.2%、柠檬酸钙21%、乳酸钙13%、葡萄糖酸钙9%、L-苏糖酸钙13%及天门冬酸钙13%。在购买钙制剂时不要只注意钙化合物的含量问题,还要注意钙元素的实际含量。
吸收率是选择钙剂的又一个重要指标。人体对钙吸收以溶解度为前提,但是钙的溶解度并不能代表钙吸收率。钙含量高的补钙产品,人体对其吸收不一定就高。钙被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与人的机体状态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机体缺钙时钙的吸收率高,不缺钙时钙的吸收率就差;年龄小的钙吸收较多,年龄大的钙吸收就少,随着年龄的增加,吸收率逐渐降低;胃肠功能正常时钙吸收好,反之钙吸收差[6]。另外,膳食中的维生素D和各种氨基酸、乳糖均可促进吸收,而草酸、脂肪酸、磷酸盐、膳食纤维均可抑制其吸收。
所谓剂型就是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针对不同人群应选择不同的剂型。目前市场上的钙制剂按剂型大致分为五类:片剂、口服液、冲剂、胶囊和功能糖果等。对于儿童和老人等吞咽功能不完全人群较推崇口服液、咀嚼片和冲剂;成年人以上的人群选择片剂和胶囊剂。儿童补钙剂还可适当加入矫味剂,改变孩子厌恶情绪。
很多人知道维生素D可帮助肠道钙的吸收、促进钙离子在骨骼中的沉积和减少肾脏钙离子的排出,特别低温寡照的冬天,人体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不足,此时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复方钙制剂是非常必要的[7]。但过量的摄入维生素D,由于其在体内的代谢时间较长,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中毒。维生素C对钙的吸收有一定促进作用,理想的钙制剂应该辅以适量维生素D和C。
由于补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所以在选择钙制剂和钙保健品时,价格是一个既重要又实际的问题。不能盲目地认为,价格高的补钙产品补钙效果一定好,价格低的补钙效果一定就不好。选择补钙产品应该注意其性能价格比,根据个人经济条件权衡利弊选择价格合理、疗效确切的钙制剂及钙保健品。
补钙品要因人选择,多数钙制剂都有其不适用的人群。胃酸缺乏者不宜选用无机钙类制剂;与之相反,对于胃酸过多者来说服用无机钙以后可以中和胃酸,可谓一举两得;因为有葡萄糖酸根,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期服用葡萄糖酸钙[8];钙能增加洋地黄的毒性,因此正在服用洋地黄类药品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禁用钙剂;缺铁性贫血患者用铁剂治疗时,如服用钙剂,钙剂可使铁的吸收减少50%;钙离子也可与异烟肼、四环素等药物形成螯合物而影响异烟肼及四环素的吸收,使疗效降低;在接受噻嗪类利尿降压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用大剂量碳酸钙,可出现高钙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即Milk-alkali综合征),其原因是由于大量碳酸钙的摄入和由噻嗪类利尿剂引起钙排泄减少所致。特殊人群服用钙剂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虽然市场上有形形色色的钙制剂,但是从钙源角度上看,归纳起来也不过十几种而已。由于个人原因及制剂本身的毒副作用,可供选择的钙制剂更是聊聊无几。在购买补钙产品时,钙源选择、生产单位及质量标准应成为钙制剂的优选标准。好的补钙产品,都会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源于自然界的碳酸钙最早应用于临床研究,并证实疗效确切,没有铅、砷中毒的顾虑,不含糖、钠、脂肪、胆固醇,价格便宜,适用人群广,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已成为《美国药典》、《中国药典》等推荐的钙补充剂;第二代钙制剂因其能溶解于水,适宜的pH值,吸收时不消耗胃酸、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等特点,这类钙制剂在婴幼儿补钙中占主导地位;与第一、二代钙制剂相比,氨基酸螯合钙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氨基酸螯合钙在我国补钙市场上应用时间短,不良反应和补钙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没有给哪家医药企业下发生产氨基酸螯合钙的批准文号。尽管如此,笔者相信氨基酸螯合钙一定是未来钙制剂的发展方向。
[1]彭芳辰,高虹.合理补钙与常用钙制剂[J].山西医药杂志,2003,32(4):358-360.
[2]陈明之.补钙的误区[J].食品与药品,2005,7(2A):64-67.
[3]菅凌燕,何晓静,肇丽梅,等.复方氨基酸螯合钙的人体吸收及其生物等效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2):983-986.
[4] 龚广予,李明,郭彦友.钙与补钙[J].中国乳品工业,1999,27(4):21-23.
[5]郑理,袁亦承.合理补钙及正确选择钙源[J].食品工业,1998,1:38.
[6]王东红,王继秋.对儿童补钙的见解[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5):329-331.
[7]林华,韩祖斌,包丽华,等.钙及维生素D3治疗骨质疏松症349例疗效评价[J].实用老年医学,2000,14(1):33-35.
[8]沈林.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及对策[J].医药导报,2002,2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