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路 闫长明 毕宝旭
(1.解放军第二○五医院体检中心,辽宁锦州121000;2.武警8624部队卫生队,辽宁葫芦岛125000)
通过对1例阑尾炎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的诊治,说明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水平,同时也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
患者,男,19岁。因上腹部疼痛转移至右下腹,于院外诊断“急性阑尾炎”抗炎治疗2d病情逐渐加重入院。查体:T 37.7℃,P 88次/min,R 18次/min,BP 14.8/8.2kPa。急性痛苦面容,颈软,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及,下腹部压痛,以右下腹为著,伴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弱。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震脚试验(+)。血常规WBC 15.1×109/L,N 86.3%。初步诊断:(1)急性腹膜炎;(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入院后急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较多混浊脓性液体,吸出约100mL,其后沿结肠带寻找阑尾,见阑尾长约7.5cm,最大直径约1.8cm,明显充血水肿,尖端呈暗黑色,附白色脓苔,与周边粘连。逆行切除阑尾,术区甲硝唑冲洗,关腹。术后病理回报: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给予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患者腹痛、腹胀逐渐加重。2d后腹平片示:多处气液平。给予胃肠减压,继抗炎对症治疗5d,患者反复低热,腹痛腹胀无明显好转,肠鸣音弱。WBC 14.0×109/L,N 76%。腹部平片仍有气液平。腹部超声所见:可探及肠管显著扩张,无明显蠕动波,左下腹肠间可探及约2.5cm×2.0cm的液性暗区,盆腔可探及约7.5cm×4.5cm回声区。超声提示:肠梗阻、腹腔积液、盆腔积液。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间隙多处脓苔、粘连,距回盲部约140cm左右小肠间有一约4.5cm×3.5cm包裹性脓肿,内含混浊脓液,周边小肠粘连成角,其近端肠管明显扩张,充满气体和肠内容物,远端空虚,盆腔约30mL混浊液体。行粘连松解术,粘连近端肠管针吸减压,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至清洁,肠管色泽红润,蠕动较好。留置左下腹和盆腔引流管各1根,另口引出,关腹。术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补液对症治疗。第2天患者再次出现低热,腹胀、腹痛,未排气排便。腹平片示:多个气液平。腹部超声:肠管扩张,蠕动波减弱。超声提示:肠梗阻。在原治疗基础上更换抗生素,应用生长抑素等综合治疗,病情逐步好转半个月后痊愈出院。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此例患者术后两次梗阻发生较早,临床少见。回顾病史:第1次发生梗阻除患者腹腔感染较重因素外与其预防措施不力有关。(1)术区未放置引流管。该患者阑尾炎症重,阑尾周围脓液较多,局部冲洗后未行有效的引流使感染扩散,是形成肠间多处脓苔、粘连、肠间脓肿和肠梗阻的主要原因。(2)胃肠减压不及时。患者术后腹痛腹胀逐渐加重,未排气排便,2d后拍腹平片提示多处气液平,尔后才行胃肠减压,对肠梗阻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3)患者未取半卧位。术后尽管医生嘱其半卧,但患者为减轻痛苦术后前2d基本平卧,腹腔渗出液或脓液不利于流向盆腔,促进了肠粘连和肠间脓肿的形成。患者第2次手术,术中和术后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尽管再次出现梗阻,但经过综合的保守治疗病情逐步好转康复。
[1] 徐绍敏,郑保国.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14例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9):48.
[2] 朱鸿波,刘戈. 中药辅助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