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晨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黄丹云 蒋学禄 浙江省中医院妇科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慢性盆腔炎(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多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输卵管炎[1],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下腹隐痛、腰骶酸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不孕等。中医无盆腔炎之名,多散见于“妇人腹痛”、“带下病”、“月经不调”、“不孕”等病症中。蒋学禄主任医师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临床灵活运用二藤汤加减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带下”、“癥瘕”、“腹痛”、“不孕”等范畴,临床表现反复下腹部隐痛、腰骶酸痛、带下增多,或者不孕等症状外,还应参考B超、妇检、带下异常等。蒋老师特别指出,使用二藤汤加减还需符合以下条件:①B超检查提示盆腔炎性包块大小约1cm左右;②妇科检查子宫常见后倾,活动受限,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或者有肿块;③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多数患者服用二藤汤加减结合灌肠可在1~2周见效,白带症状或者腹痛缓解。
《灵枢》有曰:“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内经》有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该病临床往往表现为肝经循行部位的疼痛。肝经气血因受湿、瘀、滞、浊阻滞,运行受阻,或情志不畅,肝郁气结,阻滞经脉,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素体湿热内蕴,湿热之邪流注于冲任;或经期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胞中,湿热之邪与血互结;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洁,感受寒湿之邪,邪客胞中,寒凝血瘀。故临床上可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寒湿凝滞型、气虚血瘀型,以湿热蕴结型最为多见。因感受湿热、湿毒之邪,与气血互结,蕴积胞宫胞脉,瘀积冲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湿性黏腻,加重气滞、血瘀,冲任之气血相搏凝集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易累及脾,脾虚则湿浊难化,该病发于下焦,与肾有关,肾气虚不能温煦脾土,又致湿浊难解。故常为虚实错杂,使慢性盆腔炎反复缠绵。
二藤汤原方出自国家级名老中医裘笑梅的经验方,原方组成:忍冬藤、红藤各15g,大青叶、紫草根、丹参、赤芍、制军、川楝子各9g,桂枝5g,元胡12g。方中忍冬藤、红藤清热解毒,大青叶、紫草根、赤芍、丹参凉血活血,大黄泻血中之热浊,川楝子、延胡索、杜仲、白芍养肝行气止痛,桂枝温通中和清热药之凉性,甘草和中解毒。合之为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之剂。蒋老师在临床上灵活运用该方加减,临证若见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腹痛重者,加乳香、没药等;腰酸明显者,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等;盆腔有炎性包块者,加三棱、莪术等;带下臭秽者,加土茯苓、蛇舌草、薏苡仁等。并可以相同药方配合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更直接作用于临近的盆腔局部组织,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组织粘连,加快药物的吸收。
吴某,女,41岁。2010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反复下腹部隐痛1年余,伴腰骶部酸痛,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常低热起伏,胸闷口腻,大便干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受限,双侧附件稍增厚、轻压痛。B超示:盆腔炎性包块,大小约1.0cm×1.5cm。诊断:慢性盆腔炎(腹痛)。证属湿热蕴结,瘀阻冲任。治拟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二藤汤加味:忍冬藤、红藤各30g,大青叶、紫草根、丹皮、赤芍、制军、川楝子各9g,延胡索15g,杜仲、茯苓、白芍各10g,甘草6g。1天1剂,头剂水煎服,二剂行保留灌肠,每周随诊1次。第2周,白带量不多,色清,无异味,低热及胸闷口腻缓解。持续用该方,随诊3个月后,B超复查:子宫、附件无殊,盆腔炎性包块已消。妇检:子宫及双附件无压痛。随访半年盆腔炎未发作。
[1]乐杰,谢幸,丰有吉,等.妇产科学[M].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