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反复自然流产的防治

2011-08-15 00:51叶平指导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黄丹云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流产体质

李 慧 叶平(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黄丹云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三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习惯性流产。近30年来许多学者提出,把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自然流产者称为反复自然流产或复发性流产,其发病率一般占育龄妇女的0.4%~0.8%[1],占妊娠总数的10%~15%,其中早期流产占80%以上[2]。笔者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切入点,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体质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整其所处的偏颇状态,为预防再次流产的发生,提高保胎成功率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1 中医体质学说的内涵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上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性,是某一群体或个体区别于其他群体或个体的特征。在生理上表现为个体的生理反应的特性,在病理上则表现为个体的发病倾向[3]。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体质进行研究。《黄帝内经》为中医体质学说的源头,《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诸篇是世界医学史最早对体质类型进行观察、总结并作出分类的重要文献。如篇中云:“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中“此人者质壮”;《灵枢·通天》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与偏颇,将体质分为太阴人、少阴人、太阳人、少阳人、阴阳平和之人5种类型。这5类人,因阴阳之气的禀赋不同,在性情、行为、形体外貌、病理特点等方面也各有不同[4]。《内经》各篇章中散在描述体质的内容分类方法不同,但其对体质的认识,开创了中医体质分型的先河,为后世体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巢元方在其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在病源、证候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对特禀体质的描述“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竞不为害也”,说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其先天禀赋决定的,提出了中医特禀体质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等[5]将中医的体质理论具体化,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体质可分论”,并提出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及分类方法[6],并对体质特征进行了详细表述。其主编的《中医体质学》一书,推动了《内经》体质学说的深入研究,并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确立。

2 体质辨识在反复自然流产防治中的应用及意义

2.1 调整体质以“治未病” 中医认为,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脏腑、气血、阴阳偏颇和机能代谢活动的反映。体质特征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性别、年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情志)、形态特征、营养(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物质生活条件、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因素导致了人体具有稳定性的个体体质差异,其中遗传是决定性因素,它使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临床观察和研究证明体质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调性,通过改善体质,有助于有关疾病的防治。

2.2 中医对反复自然流产的认识 反复自然流产属中医“滑胎”范畴。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妊娠数堕胎候”专论,认为“妊娠而恒腰痛者”为“喜堕胎”之候,为该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宋代,《女科百问》亦首次提出滑胎病的临床特点为应期而下,并认识到补肾安胎是防治滑胎之关键。至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则详细指出“屡见小产、堕胎者,多在三个月及五月、七月之间,而下次之堕必如期复然”的滑胎特点,并倡导“预培其损”的预防性治疗措施。而将滑胎作为独立疾病则首见于《叶天士女科》,其曰:“妊娠有三月而堕者,有六七月而堕者,有屡孕屡堕者,由于气血不足,名曰滑胎”。之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亦提到“若怀胎三、五、七月,无故而胎自堕,至下次再受孕,亦复如是,数数堕胎,则谓之滑胎”。《傅青主女科》更在“妊娠多怒堕胎”一节中指出:“妇人有怀妊之后,未至成形,或已成形,其胎必堕”。所言“必堕”,实包含了屡孕屡堕之“滑胎”的存在,且特别点明情志致病是一重要因素[7]。关于滑胎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夫胎以气长,气行血随,营卫调和则及期而产。若或滋养一有不利,则枝枯而果落,藤萎而花坠。凡数见堕胎者,必以气脉亏损而然。而亏损之由,有禀质之素弱者,有年力之衰残者,有忧怒劳苦而困其精者,有色欲不慎而盗其生气者。此外,如跌扑、饮食之类,皆能伤其气脉”,其中特别强调肾旺自能荫胎,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能载胎,血能养胎。胎孕既成,则赖先天生殖之精的滋养和肾气的巩固,以及后天水谷精气的濡养,才无孕堕之虞。若禀赋素弱,先天不足,肾气虚弱,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而成胎漏、胎动不安;脾肾亏损则带脉无力,胞胎即无以胜任。平素体弱血虚,化源不足,气虚不摄,血虚失养,胎气不固,以致胎漏、胎动不安。刘华等[8]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瘀、脾肾虚体质是早期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

2.3 辨体调质防治自然流产 反复自然流产乃母体先天不充或后天受损,以至女精不健或父体先后天原因至男精不壮,或因男女双方皆不足。后天的因素有过度劳累,不节房事或刮宫过频等等,致耗损血气,冲任不固,肾失固藏而胎儿不固致流产反复发生。若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在未怀孕之前先明确体质的类型,通过有效的辨证治疗,可以避免反复流产的后果。故《内经》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所谓“治未病”,重在孕前调治,从内调外理两方面着手,预防再次流产。因此,反复自然流产在排除器质性原因和男方因素后,通过调查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发病情况及中医体质特征和分布规律,对体质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恰当地选择药物,调整人体所处的偏颇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以预防再次流产的发生,提高保胎治疗的成功率,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

3 小 结

通过中医的体质理论分析自然流产史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偏盛偏衰的状态,对其体质进行准确的归类,并通过饮食、运动、起居、精神、药物等调理纠正患者的体质偏颇状态,为进一步建立反复自然流产的中医预防、诊治规范奠定理论基础,对预防自然流产的发生,增加保胎成功率,促进优生优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Wramsby ML,Sten LS,Bremme K.Primary habitual abortions are as sociated with high frequency of factory leiden mutation[J].Fertil Steril,2000,74(5):987-991.

[2]乐杰.妇产科学[M].第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3.

[3]王洪图.内经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25.

[4]安园园.浅谈中医体质研究[J].甘肃中医,2009,22(1):6-7.

[5]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

[6]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7]叶骞,许淑仪.浅谈古代医家对滑胎的认识[J].国医论坛,2008,23(3):8-10.

[8]刘华,梁国珍,罗颂平.广州市部分育龄妇女早期流产的中医病因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2):101-102.

猜你喜欢
流产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
别自责,自然流产不一定是你的错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为什么不能隐瞒不愿提及的流产史
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