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探析*

2011-08-15 00:42王印红张清清
关键词:网民民主公众

王印红 张清清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我国正在进入网络社会,公民成为网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具备或即将具备通过网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网络的出现给公众更多的表达机会,网民的直接参与使得民主的形式向网络民主演进。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1995年)提出,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本文研究了学术界对于网络民主的不同态度后,分析了在中国发展网络民主的现实意义,随后就中国发展网络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及学术界对网络民主的态度

关于网络民主的定义,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网络民主——因特网和公共领域》一文中,将网络民主定义为“网络民主为公民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加强和巩固民主的过程”。[1]美国学者斯劳卡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我国学者王钊冀认为“网络民主”,即在网络平台上发生的民主,或称“电子民主”、“数字民主”,是当代民主表达的新渠道、新形式。[2]也就是说,网络民主可以视为公民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形成“网络社区”,依托网络社区进行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新兴民主形式。对于网络民主,作者认同是指借助网络技术,以直接参与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动为主要特征,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培育、强化和完善民主的过程。[3]它不是独立的民主形态,是媒介与民主的新的结合形态,为参与者拓宽了对话广场和互动的空间,它是一种参与式的民主,强调更多的参与和更直接的参与。“任何一种新通信技术的到来,人们都会天真地关注它所具有的潜能,如同当初人们从电视的到来看到民主得救的希望,今天的互联网也给人同样的希望。”巴瑞·哈吉(Barry Hague)乐观地描述了网络民主的美好前景。[4]但学者对于网络民主的看法并不一致,主要的观点有:

(一)乐观派

乐观派认为网络的高度发展扩展了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因此会缩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增强公众之间的互动、增加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因而对民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将给现行的民主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持这一派观点的人物从早期的社会学家如阿尔文·托夫勒(A lvin Toffler)、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到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罗伯特 ·达尔 (Robert Dahl),以及今天社会科学家、技术专家、政治家、政府官员以及普通公众,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技术乐观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新网络条件下的民主前景充满信心。[5]如托夫勒夫妇在他们的著作《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认为,公民可以借助网络就公共问题直接向政府发表意见或投票表决,“半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将代替工业时代的代议制“间接民主”。[6](P220-222)

(二)谨慎派

谨慎派在总体上承认网络所导致的人类交流、通信能力的飞跃的确具有巨大的民主潜能。但是对这种潜能转化现实的可能性持谨慎态度。因为他们意识到技术只是工具,是中性的,在技术之下有着更为基本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它们决定了技术的用途。代表人物有布鲁斯·巴伯(Blues Baber)、斯蒂芬·克利夫特(Stephen Clift)等。如斯蒂芬·克利夫特认为,计算机通信带来的多对多的通信交流增强了公民民主参与的能力,但不是必然带来民主参与程度的提高,如果社会上所有的利益单元都上网,这是否就意味着民主将会得到改进?是否就自然(必然)地促进公民参与和公共问题的解决?答案是不,但也不是不可能”。[7]

(三)保守派

保守派认为网络不能对民主有什么实质性的促进。它的主要观点是,与其它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比,技术只是影响民主之最不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改进民主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技术难以逾越的制约。因此在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单纯网络的发展至多只是带来一些具体的民主形式上的变化,不可能或者并没有对改进民主的质量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代表人物有马修·哈里(M axiu Harry)、朱利特·莫索(Juliette Mosso)、克里斯托夫·维尔(Christopher Vail)、里查德·莫尔(Richard Moore)等。如理查德·莫尔在《民主与网上空间》(Democracy and Cyberspace)对通过网络空间实行直接电子民主的前景提出严重的质疑,他认为民主的历史是多数公民与少数精英之间的拉锯斗争,未来民主的前景取决于主要的游戏的参加者和规则的制订者。他说:“在今天的政治气候中,由于精英公司的利益牢牢地控制着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政府,因此,实行任何实际上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急剧变革的前景都很渺茫。”[8]

(四)反对派

反对派的主要观点集中在担忧随着新的技术工具而来的新型民主形式对现行的代议制民主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协商、妥协、深度辩论会带来损害;过多的参与会损害政府治理所必要的效率;对新技术工具接触不平等,从而导致权力分配的更加不平等。如娄成武等通过对技术民主的分析,指出造纸术、印刷术最早在中国发明,但民主并没有从中国萌发,而成为皇权垄断信息的工具。它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国家垄断性、网络民主投票的可操纵性、网络民主的不平衡性等方面指出了网络技术对民主的负面影响,并分析了网络技术发展导致的网络技术帝国主义问题。[9]

但不管怎样,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技术革命使民主的形式更加丰富化,技术给民主任何的影响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措施,以便使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民主理想成为现实。正视中国五千年历史,基本上是没有民主的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缺乏民主观念和民主意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有独特的背景与生成路径,而网络民主像一支催化剂,在现代中国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整合民意与提高政治参与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对广泛的民众政治参与充满了期待,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各界精英,对网络民主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寄予厚望。

二、我国发展网络民主的制约因素分析

网络民主基于网络的特点,显现了如下的特征:一是主体的平等性,主体的接收信息和表达信息的平等性;二是参与方式的直接性,网民不需要代理人就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消除了代理风险;三是匿名性,网民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这三个特点也蕴涵着网络民主图景是美好的,它体现了公民中原发的平等性、真实性、直接性。中国在网络民主上的实践,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新浪网的“时事论坛”、中央政务网的“网民议事厅”为公众提供了表达空间,成为政府与公众日常直接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显现出网络民主的重要作用和蓬勃生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处于一个转型期,民主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技术的革命使得民主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化,也使得人们对于参政议政愿望更加强烈,对于实现更广泛的民主更加期待。因此有理由在中国推动与发展网络民主。

然而,网络民主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实际上也暴露出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网络民主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机会和渠道,使民主向理想美好的图景演进。但是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情绪化等,网络民主与传统民主相比难以规范,网络民主在推动社会民主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阻碍中国公民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

(一)网民及其议题的分散化可能会影响网络民主的深度

由于网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地理位置、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差距较大,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也不尽相同,网民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偏好,登陆及利用的不同的网站论坛,进行民意表达、政治动员和舆论监督,这些表达、监督零星地分散于商业性网络的各个论坛。这些营利性的网站为了吸引眼球、关注点击率,在聚集民意,整合社会民主力量上未必尽职尽责。网络民主想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必要整合不同的声音,赢得广泛的关注。网民及其议题的分散化,议题关注的不持久性使得网络民主发挥作用的力度大大降低。作为网络民主制度化的政务网站,公民参与程度严重不足,普遍缺乏公共论坛,议题分散,人气不足,使得网络民主在政府治理、公共政策决策影响的深度不足。

(二)网民的非理性化可能导致网络民主群体极化现象

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互联网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网络信息的发布者通过把网络上传信息,从登陆到发布,都由服务器自动完成,不会受到传统媒介那样严格的审核程序的限制。正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具有虚拟和隐蔽的特点,任何人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而几乎不用负任何责任。这就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容易走向一种无序的状态,特别是一些人可能把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网上,而这些言论的内容有些具有极大的煽动性,会造成公众为虚假信息所左右的局面,政治判断和评价将发生偏差,这种政治参与不仅会使党和政府无法从网民们的意见中及时提炼出真正属于大多数人的真实愿望和想法,还会造成党的政策不能及时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的后果。此外,网络参与的便利性,使得西方政治文化对我国渗透更加广泛,反对势力会通过网络大量散播反动言论,网民的政治参与容易被误导。因此,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是我们政府所必须要面对的。

非理性化的网络参与经常引发网络暴民和网络暴力等网络无政府主义现象,“人肉搜索”、“道德追杀”成为中国网络民主发展中的独特现象,如网络暴力第一案,公众被失真的、肤浅的信息调动起来,人怨鼎沸的公众情绪无法保持理性,极端的行为破坏了网络民主的公平性原则,这样不会推进民主社会的进程,反而会破坏民主政治建设。

(三)数字鸿沟和网民结构可使网络民主存在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

平等是民主的基础,也是其集中体现。人们对网络民主的赞许之一在于网络社会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对等性。即在互联网上所有人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均等的,无论身处偏僻山野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富家子弟,在网上都可以获取同等的政治信息,同样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人们利用互联网参与政治需要一个前提,参与者有上网的能力,并懂得如何收集、分析、利用信息。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不平等的。信息时代存在一个不容低估的难题——数字鸿沟问题,即由于性别、阶层、收入、年龄、学历和居住的地理区域以及个人兴趣习惯的差异,导致人们在接近、使用信息时产生的差异。数字鸿沟不仅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都普遍存在。

中国目前互联网使用状况呈现年轻化、知识化、富裕化的特点。由于经济能力和信息能力的限制,如部分农民、城市老年人口,无法均等接触网络,这些网民结构上的特点会影响网络民主的广度。并且部分网民在网络上思维活跃,容易被共同的话题所吸引,在多数人难以形成共识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少数网络很可能通过“版主”、“权威”、意见领袖整合起来,他们利用网络把利益和诉求充分凸显出来,形成对决策的压力,进而破坏民主的“多数同意”的原则。

(四)公共管理者的不积极态度可能会挫伤网民的参与热情

在推进民主化的过程中,公共管理者的认识和意愿是非常关键的。当现代信息技术显示出巨大的民主化潜能,许多国家的公共管理者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地投身于这种技术的民主化运用中。但是,更多的公共管理者却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提供公共服务的工具,或是提高公共管理效率的极佳工具,而不是促进民主化的手段。巴瑞·哈吉在考察过很多政府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后也指出了这一点:“所有由政府发起的技术应用项目,都存在着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政府更愿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向公众输出信息,而不是把它们作为公民反馈和参与的媒介;第二,与向公众阐述并证明公共政策的正当性;第三,即使是极少数向公众寻求输入的稀有情况,是就某一预定问题统一意见,而不是鼓励公民间的讨论、协商以及由公众来设定议事日程”。[10]对于公共管理者的不积极态度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出于对公共管理的效率与完成职责能力的担忧。当前公共管理者普遍认为,被现代信息技术所强化的公众接触太多,了解太多,可能会问责公共管理者的执行力,担心公众不再相信他们的处置能力和执政水平。这种担心降低了公共管理者对发展网络民主的意愿和热情。二是许多公共管理者害怕因此失去权力和个人利益。三是许多公共管理者觉得目前能够接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如访问互联网)的公众人数还不够普及,不具有代表性。当然,中国的公众参与受到了制度、法律、经济、教育、文化心理的等众多主客观条件或因素的制约,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或缓解这些制约,通过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参与意愿以及转变公共管理者的观念,从而增加公众参与机制的供给,最终提高民主的参与性。

三、结论

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有独特的背景与生成路径。而网络民主在现代中国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整合民意与提高政治参与水平方面承载着我们过多的期望。由于网络民主的特点,网论民主的前景也许是美好的:提供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增加了维护公民权力、实行社会监督的途径;提高了公共决策水平。但是,网络民主还受限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等等,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求网络民主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消除这些阻力的角度去寻求现实民主的实现途径。

[1]Mark·Poster·Cyber democracy:The Interner and the Public Sphere[A].David Holmes Virtual Politics:Identity&Community in Cyberspace[C].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7:198-199.

[2]王钊冀.试析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EB/O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 sInfo.asp?New sID= 43031.

[3]郭小安.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05):24-25.

[4]BarryN.Hague and Brian D.Loader.Digital democracy:an introducti on Digital Democracy Discourse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London and New York.123-125.

[5]汤惠琴.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民主化[D].武汉:武汉大学, 2002.

[6]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7]Steven Clift.Building Citizen-based Electronic Democracy:The Minnesota E-Democracy Experience http://www.e-democmcy.org.

[8]郭小安.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05):25-26.

[9]娄成武,张雷.质疑网络民主的现实性[J].政治学研究,2003, (3):66-70.

[10]BarryN.Hague and Brian D.Loader.Digital democracy:an introducti on Digital Democracy Discourse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J],London and New Yo rk.1998,(4):221-222.

猜你喜欢
网民民主公众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