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琼 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 瑞安 325200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风团、瘙痒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皮肤病。2009年5月—2010年11月笔者采用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地氯雷他定口服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80例慢性荨麻疹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随机分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6~55岁,平均34.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1年;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0~58岁,平均37.6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2.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皮损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皮疹经过3个月以上不愈或反复间断发作。排除以下病例:患有严重心、脑、肾、血管等严重脏器原发性疾病;孕期、哺乳期妇女;不遵医嘱复诊,不按规定用药,资料不全,治疗期间因特殊情况而终止治疗者。
治疗组采取穴位注射维D2果糖酸钙配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取穴:双侧曲池、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用2.5mL注射器吸取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2mL,常规消毒穴位后,垂直进针,得气,以患者产生酸胀感为佳,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每穴1mL,拔出针头按压片刻,双侧穴位交替使用,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配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5mg,1天1次,连续14天,症状减轻后再隔天1次,连服14天,再隔2天1次,至停药。对照组单纯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剂量、疗程、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
统计学方法:等级资料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疗效标准。治愈:风团消失,临床体征消失,2周后随访无发作;有效: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无效:风团瘙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
3.2 临床疗效 治疗组40例中治愈2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40例中治愈1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出现小腿以及上肢酸胀超过1天,未予处理自行消失。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瘾疹”、“风疹”等范畴。中医对于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早已有记载,如《诸病源候沦》记载:“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搏,则见起风瘙瘾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卧露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该病多以平素体弱,阳气不足,阴虚内热,血虚生风,或反复发作,气血损耗,风邪侵袭而致。
地氯雷他定片是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选择性拮抗外周H1受体,抑制组胺从肥大细胞释放。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其组成成分为维生素D2与有机钙,维生素D2与钙、磷代谢及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及血管系统有密切关系,对组胺和胆碱酯酶有拮抗作用,具有皮质类固醇样作用[2]。钙离子通过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致密性,而发挥抗过敏作用。
曲池穴位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是治疗皮肤病要穴,具有疏风解表、止痒抗过敏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为强壮穴之一,能增加机体免疫力,健运脾胃。因此采取穴位注射,既祛风,又调节免疫,刺激穴位和药物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结合口服抗组胺药,标本兼顾,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148.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7-178.
[3]郑建宇.穴位自血疗法配合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⑼:119-120.
[4]蒋水清.卡介苗多糖核酸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45例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09,30(4):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