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知识创新型出版社

2011-08-15 00:52
科技传播 2011年4期
关键词:显性学习型隐性

魏 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源泉,而知识的创新则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的基础。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出版社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似乎更应该谈论知识创新这个话题。我国的出版社大都秉承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因,虽然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今天,出版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但如果把这一切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去考察显然还远远不够。

1 知识创新的理论基础

知识的创新产生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动态转化过程中。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和存储的、能够(或已经)物化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是规模化、系统化的,易于传递和分享。而隐性知识则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价值观等的知识,它存在于人的头脑和行为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它性,难以与人共享。人类的知识大部分是未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按照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观点,知识的转化与创新有四种模式。其一为从隐性到隐性,即组织成员之间或与外部人员直接进行交流和共享经验,这是隐性知识“潜移默化”或“社会化”的过程;其二为从隐性到显性,即个人将自己的观点、技能等用语言、数字等方式表达出来,这是隐性知识的“外化”过程;其三是从显性到显性,即将现有的、不同来源和性质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系统,这是显性知识的综合过程;其四是从显性到隐性,即个人通过学习、体会、理解等方式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这是对显性知识的内化的过程。知识转化的每一种模式中都包含不同程度的知识创新,通过这四种模式,新知识不断被创造出来。对于知识转化和创新的描述不能仅仅只着眼于个人的角度,知识创新在个人、团体、组织以及组织之间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更需要重视的是整个组织的知识创新。

出版社的知识也可以划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图书,出版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数据、作者和读者的信息记录等属于显性知识。而出版社工作人员对这些知识资源的选择、管理、编辑加工以及把它们提供给读者的各种服务活动则是隐性知识。知识的转化与创新在出版社的经营过程中有很多具体体现。根据前述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的四种模式,我们可以作以下分析:

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出版社的隐性知识存在于出版社工作人员、作者、读者的头脑和行为中。从业人员之间共享工作经验和技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图书作者的商讨交流,收集图书读者的反馈信息,这些都是出版社的隐性知识社会化的具体体现。

隐性知识的外化:出版社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是社长,主编,还是一般的编辑人员,往往都是即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又懂出版实践的人才,有的可能还是某方面的专家。他们不仅从参与出版实践活动,还会从事一些有关出版的科学研究活动,他们的理论成果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出来,在整个出版业之间进行交流。出版社内同事之间也会相互交流工作经验。这都可以看作是隐性知识外化的形式。

显性知识的综合:信息技术使对出版社显性知识的综合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对出版社一段时间内出版的图书进行统计,编目,分类等活动,从中提取我们需求的信息知识。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工具记录出版经营中的各种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接收投稿和读者的反馈信息。对出版社有用的信息来源很多,我们要不断地整理现有的显性知识,使之系统化、集成化,增强可用性。

显性知识的内化:显性知识的内化显然要依赖于出版工作者个人的主动实践。一方面,出版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编辑出版、营销以及某些相关的专业学科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使之逐步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在出版工作者个人的隐性知识增加的同时,出版社的整体隐性知识也相应地增加了。

不难看出,知识创新其实是包括出版社在内的任何一个组织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知识创新型出版社在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等方面应该有一般的出版社所不具有的能力和优势,不仅如此,它还能及时地把自身的知识运用到出版社的经营活动中去,并且能迅速地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为自己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促进出版社知识创新的措施

具有了企业性质的出版社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最大程度上寻求知识的创新。为此,出版社内人员和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可或缺,但事实上,有很多出版社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出版社部门之间缺乏交流的现象比较普遍,发行部与编辑部互不买账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本位主义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为了改变出版社知识体系陈旧、缺乏创新的状况,相信以下几点措施是可行的。

2.1 建立开放的出版社组织环境

我国出版社面临着“事业编制,企业管理”这样一种尴尬处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出版社内的政治化环境。政治化环境经常以权力和地位来代表谁对谁错,而且“是谁”比“是什么”更重要。当有人提出某种新的方案,如果是上级提出的,则下级都会认真考虑;如果是一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提出的,则往往不被理会而被束之高阁。出版社内的政治化环境的形成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过多的强调出版社作为宣传阵地的特殊性有关,它显然不利于出版社内信息知识的自由传播,也不利于知识的创新和充分利用。为此,我们要建立相对开放的出版社组织环境。由于组织的生存是处在一个巨大的环境系统之中的,而且组织环境还受到更大背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制约,所以不存在一个普遍的方法使组织政治一扫而光,成为适合知识创新组织成长的土壤。但我们可以在出版社的组织小环境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开放的出版社组织环境有两个层次:参与式开放与反思式开放。参与式开放能使人们坦率得说出自己的见解,而反思式开放则能够使人们“向内看”,自我反省。显而易见,两种类型的开放型环境都有助于知识信息在出版社内的共享和创新,后者更是在相对较高的起点上不断检验和和改善反思者的想法,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加强对知识的把握和创新。

2.2 建立扁平化的出版社结构

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的另一种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模式。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在加强人员管理、统一领导等方面是有效的,但它并不完全适用于知识创新型组织。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致力于协调各个部分的运作,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改善思考的品质,从各部门之间的整体、系统互动的角度进行配合,共同承担新课题新任务。由于它具有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快、管理幅度大、控制相对宽松等优点,因而更适合作为人才密集型的出版社。出版社所从事的精神生产活动强调主动性和创造性,客观上要求知识信息传递快、控制相对宽松的内部环境,而扁平化管理模式正好符合出版社的这一特点。扁平化的出版社管理模式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组织中“高层管理者思考,基层人员行动”的状况,有利于知识信息在整个出版社内的传播和共享,从而能发挥出版社知识密集的优势,大幅度提高出版社的管理、协调效率,激发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出版竞争优势。

2.3 建立学习型的出版社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中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知识的转化和创新要求出版社具有学习和共享的组织文化,在这种文化下,工作人员能积极地学习新知识,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和他人共享,从而提高整个出版社的知识水平。为了建设学习和共享的出版文化,出版社应该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学习型组织在从自己的过去中进行学习、从他人的经验和优秀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等方面是出类拔萃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出版社保持长久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和共享的期刊文化的形成。由于学习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并不是管理可以要求的,所以要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们应该针对出版社工作人员只重视本职工作而对能否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漠不关心的情况,改变传统的仅仅按工作业绩进行奖励的评估和激励制度,以工作人员对整个出版社知识创新的贡献为基准,对那些在知识的学习和共享有突出表现的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这样不仅能促进知识信息在整个出版社内得到广泛传播,也突出了学习型组织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1]何圣东.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竞争优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7.

[2][美]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周德孚,等.学习型组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0.

猜你喜欢
显性学习型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