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面孔”下的东方“灵魂”

2011-08-15 00:51
当代贵州 2011年9期
关键词:松下幸之助稻盛面孔

西方“面孔”下的东方“灵魂”

在制度和理性无法到达之处,唯有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文化与公司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日本如何一步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1951年,日本商人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踏上了美国土地。

面对强大的美国公司,松下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他对属下说:“从前是以一个日本人的立场来考虑事情,如今要以一个世界人的眼光做出判断。作为一个经济上的世界人,必须利用本民族文化的优长才能从事世界性的经济活动。”

当时,也许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松下幸之助此言的深意。直到日本公司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后人们才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效率和利润的新来源。

日本经营理念的孕育

从江户时代开始,大阪就是日本的商业中心,最繁华的地方叫“船场”,那里的商人在日本是出了名的精明。16岁的松下幸之助就在大阪电灯公司当学徒,他从船场商人身上学到了不少经商的理念。

当时船场商人中流行了这样一种说法,叫“三方得利”,意思就是说,做买卖要让买方得利、卖方得利、社会得利。挣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持续地挣钱。这一点让松下幸之助受益匪浅。

1918年,24岁的松下幸之助在反复思考后,决心像父亲教诲的那样,“要以商立身”。他从已经干出点成绩的电灯公司辞职,创办了一家生产插座和电风扇底盘的小公司,并用自己的姓氏命名。

松下幸之助创业的年代,正值日本公司蓬勃发展时期,一批日后逐鹿全球的公司开始草创。

同一年,丰田佐吉创办丰田东京自动纺织社。15年后,这家纺织公司设立了汽车部。

田中制造所和东京电气此时已经营得十分红火,20多年后,他们合并成为日本最大的电机公司——东芝。

同样在大阪起步的夏普公司,正凭借创始人早川德治在1915年发明的自动铅笔而得以扩张。

从一个电气修理车间起步的日立公司,也在1915年时成功制造了7000瓦水力涡轮机。

然而,此前50年,日本人还全然不知公司为何物。

从西方国家引入这一新鲜事物的,是被称为“日本现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他不仅创办了日本的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还撰写了第一部介绍股份公司创办之法的指导书。

在涩泽荣一进行实业开拓之际,福泽谕吉则创办了庆应大学来传播经济思想。日本人常说:“公司在庆应。”

这所日本最早的私立大学在开办之初,设有文学、理财、法律三个科系。把理财也就是经济作为学科之一。福泽谕吉的这一做法和他此前的著作《劝学篇》一样,大大震动了日本社会。

福泽强调必须重视经济。因为福泽谕吉整天把“经济”挂在嘴上,士大夫们嘲笑他是“卖福泽的谕吉”。但他本人却毫不介意,还第一个走上大学讲台去讲授经济学。在他的影响下,庆应大学的毕业生多半不愿意从政,而愿从商。

1910年,涩泽荣一开始撰写著作——《论语与算盘》。

涩泽荣一说,如果突然要求学习近代化的知识,学习英语,人们会无法接受。他主张大家从容易理解的,从当时一些有教养的人都知道的《论语》和算盘开始学习。

涩泽荣一从东方的儒学传统中为经商找到了高尚的动机:经商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社会。这不仅同理想人格没有矛盾,而且还是实现理想人格的最佳途径,正所谓“公益即私利,私利能生公益”。

这一解释赋予了商业活动以新的意义,进而改变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

这是现代版的《论语》,阐述了作为经营者必须具有的观念。自福泽谕吉和涩泽荣一之后,人们有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追求金钱的同时,如果失去了人心、精神与和谐,社会就很危险了。

1916年,《论语与算盘》一书出版,每本只卖1日元,人人争相阅读,成为日本企业界的“圣经”。

到松下幸之助创业的1918年,公司已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支柱。

人心的力量

从根本上来说,欧美注重个人主义,股东是一个个的个人,经营者也只是考虑自己。而日本人认为,只要公司壮大了,个人也会变强。把个人的命运和公司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这是日本和欧美最大的不同。亚洲其他国家也是这样。

献身国家、忠诚、勇气和自我牺牲,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被融入现代企业,公司因此而呈现出独特的日本灵魂。

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在日本,“对应当为集体利益携手合作的认同,仍然保留在所有的公司之中……这个社会所有的组织与个人,都拥有为了国家的目的而共同努力的渴望”。

日本的员工们喜欢以公司的名字称呼自己,称自己为“松下人”、“丰田人”等,他们将这种强烈的归属感称为“忠”。

公司对日本人来说更像一个更大的家。员工需要这个家,社会文化需要这个家。这是对人类千年传承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

1932年5月5日,松下幸之助向员工宣布了公司使命:“我们应该像自来水管一样,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送给大众,生产得越多,产品就越便宜,大众就越能得到实惠,大家的生活也就越幸福。这是松下公司的生存之道,也是松下公司的社会使命。”——松下的这种使命感,与涩泽荣一提出的“公益即私利”的观点一脉相承,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家国气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松下公司始创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被广为使用,几乎成为日本企业管理的象征。

因此,大家逐渐建立了这样的观念:公司不是股东的也不是经营者的,而是公司职员的。这是日本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

松下幸之助影响了很多企业家,其中一位就是京瓷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

1959年,27岁的稻盛和夫创办了京瓷公司。但是没多久,他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有11个雇员找到稻盛和夫,要求公司保证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否则就集体辞职。当时公司成立还不到三年,没有能力做出保证。但是稻盛和夫表示,虽然现在不能保证,但是会让公司发展壮大,让公司变成一个可以让大家安心工作的地方。

稻盛和夫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劝说这11位员工,最终得到了他们的理解。这一事件,成为他企业家生涯的转折点。

这个事件后,稻盛和夫逐渐意识到,创立公司不能仅仅满足个人的梦想和生活。应该把爱人、珍惜每个员工作为经营公司的一个目的,把实现所有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幸福,作为公司的核心理念。

在激烈的竞争中,究竟怎样才能维系企业的生存呢?

稻盛和夫的结论是: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他说:“人们常说人心易变,我却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再没有比人心强有力的东西了。”

为此,他把“敬天爱人”确立为社训。儒家文化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代市场的竞争机制结合在一起,指引着稻盛和夫先后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

以共同的价值观聚合人心,调动起人力这一最宝贵的资源,日本公司的实践在二战之后逐渐为世人所关注。

(本文选编自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 编辑/李姗、张玲玉)

猜你喜欢
松下幸之助稻盛面孔
听稻盛和夫讲“感知幸福”
本期面孔
勇敢与小心
《稻盛和夫:活力》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松下幸之助的宽容
松下幸之助“求职”
松下幸之助“求职”
把眼镜卖给松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