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石培华
旅游发展与贵州“新政”
■ 文/石培华
石培华,贵州长顺人。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交通大学博导。历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旅游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中国旅游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专家组组长、执笔人。主持国家重大旅游规划及研究课题20余项、省级旅游规划20余项、重点旅游区和旅游城市规划80余项。
贵州省两位新任领导——栗战书书记和赵克志省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思路,以我这个身在外地的贵州人来看,两位省领导的“贵州新政”可概括为“3211”。即:提出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全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大战略;突出强调“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而发展的动力突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我个人认为,这些重大战略思路抓住了贵州发展的根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抓住了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是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基础,是贵州人民长久的期盼。
那么,如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快旅游业发展?在新的发展战略下如何定位和谋划贵州旅游发展呢?
要厘清三个观点。工业是基础,城镇是依托,旅游是活力。工业化、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不矛盾,工业促进旅游发展,旅游促进城市发展,是互补互促的关系。第一个观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现代旅游以城市和工业为依托。工业化提供了旅游发展的强大基础,城市建设创造了旅游发展的优越条件,二者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平台、奠定了基础。第二个观点是,旅游业是“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能给工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能让城市更具活力和特色,可优化招商引资的环境、吸纳就业、延伸工业产品,成为工业发展的助力,带来新的增长点。可促进城市整合资源、提升价值、改变形象、创造品牌,形成城市经济的增长极、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并构成一种新的发展导向。第三个观点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思路之下,可更好地推动旅游发展。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素质较高的工业城市人口集中、形成了信息、资金、人流等资源的富集与城市集群,从而形成了客源集散地、消费集中地、文化吸引地、就业扩大地、客源形成地、品牌体现地,在培育和强化旅游功能的同时,推动了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三个实践案例极具启示。“因工而强、因城而胜、因旅而活”,上述观点是在发展实践中得到证明的。第一个例子是上海和深圳。对比北京、西安等旅游资源富集城市,上海、深圳的旅游资源并不占优势,但依托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沪、深通过举办各种国际性旅游经济、科技、节庆、会展等大型活动,辐射带动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成功打造了“中心旅游城市+旅游休闲小镇”的都市旅游模式。第二个例子是温州和义乌。温州、义乌是全国闻名的商品城,工商业发达,但传统旅游资源并不突出。两地以一流的人文服务环境和品质高、功能全的服务内容,成功将工业小商品变成了旅游产品,并将旅游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当中,形成了一种“商旅互动+民生旅游”的模式。第三个,国外的例子如瑞士和法国。瑞士金融、机械制造、化工医药以及食品加工等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些工业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像瑞士巧克力、军刀、手表等工业产品成为瑞士旅游的重要内容。游客即便不购买任何产品,参观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和销售这些产品的商店也成为瑞士游的一大乐趣。
三条建议。一是建设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贵州旅游工业园区。依托贵州茅台酒厂、大射电“宇宙之眼”项目等,培育工业科技旅游园区;依托华泰食品工业园、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发展旅游食品加工工业园;依托民族手工艺,发展银器、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装服饰、民族乐器、雕刻、编织、特色仿制品等民俗手工艺产业园区。二是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强化旅游服务功能,提高综合发展实力和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这些小城镇集中,使这些特色城镇成为连接城乡、连接景区点的纽带,成为旅游商品的供应基地。三是发挥乡土优势,建设一批村落与乡村度假地。依托原生态的文化与环境,构建以文化探秘、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度假地。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