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全球化的启示

2011-08-15 00:48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共产主义生产力

张 璇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全球化的启示

张 璇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历史理论实质上已经涉及到全球化问题,它向人们展示了全球化的前景。在当今世界中,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世界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观察当代全球化,从而使我们合理的应对全球化。

马克思,世界历史,全球化

“世界历史”这个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的产物。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可见,资本主义大工业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起点——资本主义

(一)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2]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使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机器,空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进入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创造了神话般的传奇力量。试问过去哪一个时代蕴含着如此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可见,生产力的世界化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分工进一步扩大,使得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繁荣,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和扩大、日益普遍及深化,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动力。生产力的世界化和交往的普遍化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交往活动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交错的,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空谈人们之间的交往,也不能忽视交往的扩大对生产力发展的能动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交往的扩大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动力。

(二)资产阶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主导力量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4]资产阶级是使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开拓者,发生这一切变化的直接动因就是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他们对剩余价值无限的占有和无止境的贪欲,使得资本不断扩张,冲破地域的限制,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当本国的资源和市场满足不了的时候,阻碍资产阶级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价值时,资本就会冲破国内,走向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和开拓新的世界市场。由于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促使商品生产和销售范围不断扩大,由国内到国外,进而形成了世界市场,使得各民族和国家在这个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越是扩大,孤立和封闭的状态越是被打破,世界越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

(三)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历史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6]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到世界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于是,世界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象,过去一些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了,由各地方和各民族之间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替代。不单是物质生产,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说,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而且也是精神活动世界化的过程,是一种新文明形成的过程。各民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了世界性的产品,日益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于是,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结果必然会是:凡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民族和地区,被迫脱离了闭关自守的状态,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推动方式却是野蛮的。“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归宿——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起点,并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但它并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终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并不属于资本主义,它的归宿是共产主义。

(一)世界历史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8]共产主义产生的现实前提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各民族的普遍交往。如果没有生产力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那就会产生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这种情况下,重新争夺必需品,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这样,人们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成为经验的存在,也就是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普遍性的个人所替代。否则,共产主义只是地域性的存在,而不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那还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

(二)世界历史培育了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即无产阶级

共产主义不是某个阶级、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所以它一定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通过共产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使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每一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在生产力有所发展还未达到高度发展时,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时,会日益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即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当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达到高度发达时,地域性的个人也就相应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者。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在全世界范围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促使无产阶级也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形成世界性的阶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0]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对全球化的启示

有些学者认为全球化理论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认为“世界历史”不适用当今的全球化。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否适用于全球化时代,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学者丰子义指出关键要考察这样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在性质上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和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11]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对当今的全球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当代表现

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角看待当今的全球化。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当今全球化,当我们把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结合起来考察时,并限定性地理解全球化的时候,就找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契合点,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它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全球化指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的特点是“当代新的科技革命引发社会生产力持续高速发展,真正世界性的生产、贸易、金融及各种交往迅猛发展,导致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资金、技术、人才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重新配置和集中的趋”。[12]全球化的出现既不是人们主观努力的结果,也不是人们故意设置的陷阱,而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具有客观性,是无法回避的。

(二)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实质

当今所说的全球化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现在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不管称它为“垄断资本主义”还是“全球资本主义”,当代的全球化依然是资本的全球化。如何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就全球化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来看,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这点和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的实质是一样的,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的全球化,是新技术给资本和生产带来了空前的流动性。生产的跨国化导致了作为整体的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网络化”,连结这个网络的中介是跨国公司,是按照资本的逻辑进行着。但就其发展趋势来说,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的实质却是共产主义。虽说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确是日新月异,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扩大了世界各地的普遍交往,这为共产主义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三)客观认识全球化双刃剑的作用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化的理解也不相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础。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它促使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的转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日益加深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日益渗透。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也逐渐加强,必然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风险。它既会给世界经济注入活力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各国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以及领土安全等重大问题带来风险和挑战,引起全球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不公正问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涉及到每一个人。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力量,只有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坚持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从全球的视野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进而科学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化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全球化具有客观性,是不可回避的,同时也有进步的一面,因此我们要以主动的态度,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中,可以说是一球两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代交通、通讯的快捷便利,科技生产力的传递,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文明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面对全球化这样的历史机遇,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一直积极参与全球化。

(五)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要做到趋利避害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作用。所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都是有利有弊的。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处于主动和强势的地位,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利。从主观条件来说,为了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发展自己,中国也要积极的参与全球化。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全球化所处的地位,才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又快又好地发展自己。损害我国利益,特别是损害到根本利益的时候,则要坚决拒绝和抗争,维护本国权益,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使全球化向着公正、合理、互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家利益,我们应自主地决定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深度、广度、方式、方法,选择一条循序渐进,稳定发展的道路,避免陷入一种不能自拔、超越自己承受力的境地。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选择优势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在在国际分工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全球化的不利因素。

注释:

[1][2][3][4][5][6][8][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68, 277, 276, 276, 276, 87, 294, 8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11]丰子义、杨学功著. 马克思“世界历史”与全球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6.

[12]陈志尚.论生态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10:57.

[1]李相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8.

[2]吕世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经济全球[J].哲学研究,2002,10.

[3]孙月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4]董振平,郑曙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社会科学研究,2002,5.

[5]沈晓阳.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3,2.

张璇,河北师范大学2009级研究生,哲学与社会发展专业。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共产主义生产力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乌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