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泉
创造“隐性”政绩更可贵
■李 泉
每个领导干部都希望在任期内能干出一些政绩,赢得干部群众的口碑。但是,如何创造政绩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重视的可能是上项目、搞工程之类的“显性”政绩,对于那些涉及群众利益、利于部门单位长远发展,但是周期长、费劲大、见效慢的“隐性”政绩,往往不太注意去做,甚至不屑于做,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创造“隐性”政绩,首先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领导干部持什么样的政绩观,干群心中自有一杆秤。因此,领导干部作任何决策、干每项工作,都要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重要参照。只有时刻校正自己为官履职的态度,才能真正让下属称心、让干群满意。
创造“隐性”政绩,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当然,对于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看得见的工作,只要有利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理所当然要尽心尽力去做,但对于那些在任期内可能见不到“结果”的工作,比如人才培养、风气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更要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用心去投入建设。众所周知,有些工作需要经历一个乃至几个过程才能奏效,甚至需要几任领导传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才有结果,谋求这样的政绩,可能在自己任期内看不到成绩,但却是惠及长远、造福后人的政绩。为官一任,创造这样的政绩最值得称道,这样的领导更值得尊敬。
创造“隐性”政绩,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于一任领导的考核,在内部考核、上级对下级考核的基础上,不妨把考核过程向下延伸,让基层干群有自己的“一票否决”权。同时,上级机关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识别“虚政绩”、“伪政绩”,少看面上的“显性”政绩,要多深入基层、深入干群中去了解、发现和挖掘那些不显山露水,但对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有益的“潜政绩”和“隐政绩”,真正把那些“眼睛向下”、不图虚名的务实干部用起来,真正让那些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抓落实的“老黄牛”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