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草根文化”优化路径的探析
◎张志伟(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年来,草根现象十分突出,其所承载的“草根文化”发展迅速且势头强劲。面对这种突显而又杂乱的原生态文化,有必要进行合理梳理与限定,以优化我们的文化环境。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草根文化”的优化路径从“四位”视阈进行完善,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增强其在“草根文化”优化中的有效性。
草根文化;路径探析;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草根现象十分突出,其所承载的“草根文化”发展迅速且势头强劲。2007年“草根网民”成为新增词汇,为“草根文化”做注释的学者日益增多,用“草根文化”来借喻当今文化发表自己观点的人也日益增多。郭德刚的相声、东北二人转、2005年被媒体热炒的“超级女生”,2011年春晚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光组合、农民工街舞团等,被认为代表“草根”意向的“草根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面对这种突显而又杂乱的草根现象,我们有必要给其合理梳理与限定,找出其相对统一的主体,过滤其现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对其所承载的草根文化进行“扬弃”,以优化我们的文化环境,使其向着和谐社会的方向迈进。
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对“草根文化”进行优化的原始支点。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优化归根结底要靠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成效取得。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优化提供物质经济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可以说,国家富了,强了,草根群体与以往相比也富了,整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具有特定的历史相对性。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全会上表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1]“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没有缩小,仍在扩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0.42,但到了2010年,已经达到0.48以上。”[2]我们必须改变现有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草根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切实解决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与草根群体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问题。
民主是“草根文化”优化的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处在第二次改革的起点,民主法治形势仍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做好公益的“守夜人”,摒弃“制度炫技”的嫌疑,避免“好经被坏和尚念歪”的怪现象,实现公共利益的真正增益,增强公权力,避免公信力的丧失。
先进文化的软实力是“草根文化”优化的保障。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草根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异位”和“精神失控”,“文化垃圾”充斥其间,文化内容出现了杂乱、低俗等现象。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精神支撑;弘扬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社会和谐是“草根文化”优化的外围因素,它是一种均衡、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可以为“草根文化”的优化提供氛围约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的孜孜追求。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国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不和谐因素逐渐增多,不和谐的音符时时调动,群体突发事件也相继不断,进入了一个矛盾的突发期和历史的拐点。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基本内容构成的。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光辉旗帜。全部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系统,包括意识形态,都不是人的头脑自生的,而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3]要想切实有效的规范和提升“草根文化”,我们必须:
第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理论吸引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规范提升“草根文化”,必须在“彻底”和“抓住事物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吸引力。
第二,扩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理论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通过对话、沟通、交流等方式,引导“草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最大限度的理论共识,以便引领“草根文化”,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
第三,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思想观念整合机制。核心价值体系与“草根文化”以理性的态度、开放的姿态经常地反省、调整和超越自己的理论行为,是文明社会价值观念建构的普遍方式。它既包括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社会思潮的自觉整合、相互整合,也包括通过对错误和腐朽思潮批判之后形成的整合。
第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草根群体认同机制。建构主义认为,“认同实际上是文化与心理层面的东西,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具有可塑性,即它借助外来因素来完成自身的建构。”[4]完善和充分运用草根群体认同的制度安排、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引导草根群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坚定信念,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5]他所提倡的这种方法称为批判继承法,是我们在“草根文化”优化时遵循的原则。
对“草根文化”的继承和批判,我们首先要搞明白要继承、批判什么,怎么样去继承、批判,这是继承批判“草根文化”的方法论前提。立足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改革创新,对“草根文化”全方位优化,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了一个和谐、进取、民主、法制、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风貌。
“草根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肉相连。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所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它博大精深,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史学、教育、伦理、道德、科技成就、文学创作、文物古迹、民俗民风等方面的思想、理论。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概括为四点,即“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对今天草根群体的价值、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草根文化”优化,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又深刻地反映着当今中国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使“草根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更加引人注目。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立足于“草根文化”中的传统色彩,尊重其民族文化传统,如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就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我们要大力弘扬“草根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新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气息,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其绚丽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示于国际舞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西方文化是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孕育、18世纪步入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体现了人类在资本主义阶段所形成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如:重个性、重个人自由权利,强调竞争、鼓励开拓创新;以自我为价值尺度,强调个体意识;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知识是力量,信息是财富,人才是资本,管理出效益,顾客是上帝,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要求的观念等。
著名哲学家罗素1922年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中曾经说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6]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指出:“文化的多元性是推动人类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成份,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一种重要动力。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才能创新和发展。”[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推行改革开放,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草根文化”也获得了新内容和形式。但是,西方文化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在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历史观以及在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东西。
西方文化对金钱物质的过分追求和对个人目的工具性的盲目崇拜,致使人成为金钱的奴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的精神家园沦落和人生意义丧失。在人类的历史上起过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权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在标榜“个性”、“独创”、“反制度,反约束”下,演变成膨胀的个人主义、扭曲的拜金主义、过度的享乐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等,导致人际关系冷漠、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地优化“草根文化”中的西方色彩。
草根性以草根人为主体、为中心,其范围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直接切入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宣泄、疏导、释疑、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的作用。我们应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容量,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提升,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继续社会化、终身化和全程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自上而下的精英教育与自下而上的草根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理念,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回归。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8]。在“草根文化”优化中要注重其生活实际、注重其现实问题,通过接触、感受与思考草根群体生活、生产、交往、心灵思想状态,发现、总结、解释与回答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使其知道怎样行事与思考。通过构建草根性的开放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关注草根群体的价值、自由、权益,关注其生存状态、生活质量、思想变化和幸福指数,实现其全面发展。把其生命本质、需要、价值、尊严、权力及其利害关系联系起来,着力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基础的社会建设,严格控制贫富悬殊继续恶化的趋势,促进社会公平,关心、解决草根群体的衣食住行。
“草根文化”优化是以草根群体为主体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终极目标是实现草根群体的自由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其所进行的文化思想优化,是以草根群体为出发点,通过草根群体来实施,以草根群体为归宿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草根文化”优化中的理念定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所进行的优化,是一种由潜在的可能逐渐变为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草根群体对自身发展的自我能动性即自我意识、自我关注、自我组织、新的价值观的自我选择、自我的投入和反思等。如叶澜先生所说:“人不仅是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自我选择的产物。”[9]从其现实的自由自觉活动出发,更好地促进其优化、发展、完善。在“草根文化”优化中要靠疏导,通过疏导,使其自我主动演化,自觉占有自己的本质,进而达到“草根文化”优化的目标即人的终极关怀。
社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关于人、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的思想文化创造、传承、演绎着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关系。“草根文化”优化的中心在于人,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其所进行的优化即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应然需要),更是一种现实客观存在的必然(实然需要),它的优化构建与实践展开,毫无疑问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立足其社会性,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看待,深入到社会基层,观察、分析、经历其丰富、无尽头的日常生活,“建构起一条通往两者之间的桥梁来缩短实然与应然之间的距离,通过牵引‘人之生成’,达到‘人之引出’最终回到‘人之目的’这个元点上,生成全面、完善自由的人”[10],进而实现其社会化、终身化。
[1]穷人的北京与富人的北京[N].参考消息,2010-03-17
[2]陈剑.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措施[N].中国发展观察,2010-11-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4]M Shelly.AspectsofEuropean CulturalDiversity,London:routledge,1995,P194
[5]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6]于雪丽.论重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学术交流,2005(2):144-147
[7]李宝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J].党史文苑,2005(3):7-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4(1):49-53
[10]宋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刘伟
G122
A
1008-9187-(2011)01-0087-04
张志伟,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