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大转变”的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1-08-15 00:55:19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党政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分工高新区高新技术

◎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基于“五大转变”的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而形成创新集群的新优势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任务。扎实推进“五大转变”是国家高新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即推进产业集群由一般向特色转变、由“扎堆”向分工协作机制转变、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个体和组织内部学习向集群学习转变、由生产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产业集群;竞争力;路径

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主题。对于什么是产业集群竞争力,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波特(1998)认为,如果将一个集群看作一个整体,其竞争力取决于相互关联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政府作用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Ahuja(2000)认为,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生产、市场、技术、采购、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同时又存在基于声誉、友谊、相互依存和利他行为的竞合关系,因此产业集群是拥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自学习属性的网络组织。皮卡(Pekka,2004)强调从集群提高生产率和创新绩效、发挥正的专业化效应、推动正的外部性和知识溢出、增强企业间协同作用、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来理解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并不同于群内企业竞争力的简单加总,也不同于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一种基于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能力,基于各要素之间、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耦合能力,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协作能力,基于集群学习、知识扩散的创新能力,基于集体声誉的品牌能力。国家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已经完成“一次创业”阶段要素聚集和形成主导产业的任务,在推进“二次创业”中关键是要真正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重点是推进产业集群由一般向特色转变、由“扎堆”向分工协作机制转变、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个体和组织内部向集群学习转变、由生产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推进产业集群由一般向特色转变

高新区的产业主要由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关联产业、一般产业、配套产业和基础产业构成。在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体系中,主导产业起着关键的作用。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是指在高新区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具有高知识技术密集性、高创新吸收率、高成长性、高带动性、高扩散性的产业,对推进高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我国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发展布局。2008年54个国家级高新区电子与通信产业销售收入最高,达到12136.8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35.5%;新材料销售额位居第二,达到5375.1亿元,占到15.7%;光机电一体化销售额位居第三,达到5117.6亿元,占到15.0%;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位居第四,达到2254.4亿元,占6.6%;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位居第五,达到1748亿元,占5.1%。而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技术、地球、空间、海洋工程,核应用技术产业的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很小。环境保护实现销售收入363.7亿元,仅占1.06%;航空航天技术产业117亿元,仅占0.34%;地球、空间、海洋工程28亿元,仅占0.08%;核应用技术产业41亿元,占0.12%。[1]由此可以从整体上判定,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基本上是我国高新区目前的主导产业。从全国各个高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来看,也基本上集中在以上产业领域,相似程度非常高。

应该说,各个高新区主要集中在以上几大产业是正常的,因为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的产业关联、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技术进步等基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各个行业由于具有成长快、需求增长快、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大等产业特征,均可以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问题在于:各个高新区对自身的比较优势分析不够,造成主导产业的选择面过宽,每一个产业都有一点,但是同一产业的规模不大、聚集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多,大多数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细分做得很不够。我们知道,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即使是同一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的产业群。例如,在电子与信息产业领域,出现了诸如软件产业、服务外包产业、通信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光电显示产业、微电子产业等。进一步说,即使在同一细分产业,也分化出越来越多的更细化的产业,例如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可以按照产业链的环节,分为IC设计产业、IC加工制造产业、IC封装测试产业等。产业的细分正是体现各个高新区产业个性和特色、体现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从我国发展得好的高新区来看,无不是在某一高新技术产业的细分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计算机网络和软件产业、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集成电路产业、武汉高新区的光电产业、深圳高新区的通信产业等。但是,由于大多数高新区在产业的细分上做得不够,造成许多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突出。

今后我国大多数高新区产业的发展由一般化、雷同化向细分化、特色化发展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关键是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切入点,充分挖掘区域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才、信息、区位甚至文化层面的各种优势,采取以下实现路径:

首先,各个高新区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从已初步形成的主导产业中挖掘最具竞争力的细分领域,通过重点培育形成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如果全国每一个高新区均能形成一个细分产业的特色竞争力就非常成功。

其次,应有意识地把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特色产业聚集。高新区政府应把有限的政策、土地、资金等资源运用在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上。高新区在招商引资和引智过程中,应通过政策引导,主要把区外的生产要素、创新资源、产业项目集聚在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上。

再次,高新区应办好特色专业化产业园区。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十分有利于形成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今后相关的企业均应进入特色专业化产业园区,彻底改变以前那种企业和项目随意乱放的局面。

最后,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部门应与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协调与配套,这不仅有利于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同时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高新区产业体系与地方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体系。

二、推进产业集群由“扎堆”向分工协作机制转变

专业化分工可以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扩大市场容量,提高交易效率。以专业化分工的视角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分工的深化正是促使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因。产业分工的深化使生产效率随之提高,生产能力得以扩大,这同时意味着分工网络、交易网络的扩大,而分工网络、交易网络的扩大必然带来交易费用的上升,只有当分工所带来的边际分工收益大于边际交易费用时才能使分工不断深入,这是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但是,与分工有关的交易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形成聚集态势,可以减少信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从而解决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随着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必然促进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总的交易次数进一步增加,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样,地理聚集区内会出现更多的中间产品市场,产业链将得到延伸,链上的各生产环节将被分得更为细化,聚集区内部将会逐步形成上游设备、装备和新材料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并引导、促进上游和下游制造业之间形成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共生关系,从而实现集群规模的扩张。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本身就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同一产业及相关机构初步形成了物理空间上的聚集,但是各个企业之间、企业与有关机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格局并未形成,大多数高新区区内企业之间的本地化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很少,业务上的联系并不多;园区内核心企业及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的部件主要从区外、省外乃至国外进口;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不多;同一产业层次的企业同处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的现象比较突出;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关联度低,分工合作很不够。在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实现初步聚集的基础上,培育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机制就成为高新区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延长产业链,从而获得专业化分工的规模报酬递增收益。

国家高新区要积极培育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机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各个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由小而全、分散向特色和集中转变,对于确实不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又在未来难以与其它企业形成有机联系的“孤岛”企业,鼓励其搬出高新区。

第二,对高新区的产业布局应强调专业化,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入高新区的企业应以产业群为导向,进入相应的专业化园区。

第三,高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改变不问能否与现有企业形成有机联系“什么都招”的做法,要与现有产业具有前后联系的项目作为主攻点,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的价值链吸引外资,让引进的外资能够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链条上的“缺位”,从而“做粗”和“做长”产业链。

第四,针对目前高新区内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和产业组织创新,走“弹性专精”的道路;鼓励大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品牌整合、建立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与中小企业形成价值链分工协作体系。

第五,加强跨国公司产业价值链与本地企业价值链的分工合作,积极引导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分工合作,积极引入为跨国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的企业,以提高这些企业的当地根植性。

三、推进产业集群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这是从产业整体而言的,而具体到各个价值链片断的附加值则差异很大。一般而言,产业价值链中的上游研发、设计、检测环节和下游的交易、品牌、售后服务环节是高附加值环节,而生产制造环节的附加值越来越低,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对于产业价值链的构成规律,台湾宏基公司总裁施正荣根据他多年从事IT产业的经验,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该理论把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排列时,尤如人微笑时嘴巴的状态,因此称为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微笑曲线的中间是制造、加工组装;左边是研发、设计、检测;右边是售后服务、品牌策划、交易等。制造环节尤其是低端制造环节产生的利润越来越低,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下面之处,而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售后服务则附加价值高,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因此,产业链价值链最有竞争力的环节是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部分。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但不能据此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就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创新能力强、效益好。产业增加值率是反映产业附加值程度的主要指标,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率仅有23.03%,低于我国第二产业整体增加值率水平,这其中的关键要素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链在国际分工中基本上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即加工制造和组装环节,而研发、核心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基本上掌握着跨国公司手里,使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落入了“丰收贫困”、“无核心技术发展”的陷阱。研发投入是反映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据统计,我国2007年高技术产业的R&D仅为1.29%,而美国为12.5%(2003年)、德国8.46%(2005年)、日本9.96%(2003年)、德国8.46%(2005年)、英国10.64%(2003年)、法国7.69%(2002)、芬兰11.74(2003年)、瑞典16.98%(2002年)[2]。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技术产业研发能力上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不走出在全球价值链上“微笑曲线”的底端,其后果将是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处于国家利益考虑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越来越把我国作为重点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对象国。以全球价值链为背景的跨国公司,正在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不断升级新的技术标准,以造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方向上的技术锁定。同时,通过在我国国内高密度的申请专利,不断打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空间和创新动力。这些行为就可能使大量实力不强的企业被紧紧“粘住”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无法摆脱在全球价值链底部的困境。如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创新链被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锁定的程度越高,则今后“解锁”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主动性、自主性就会逐渐丧失。

国家高新区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延伸,关键是重组产业价值模块,使高新区成为全球价值模块的设计者和关键市场价值环节的控制者,从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势和持续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应从以下层面着手:

第一,发展总部经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制造环节向检测、设计、研发环节延伸,从制造向售后服务、品牌策划、交易交割延伸。国家高新区应依托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品牌优势,依托高新区所在城市的科技人才和综合竞争力的力量,大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集聚到高新区。

第二,大力发展由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催生的新兴服务业,发展由从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上分解出来的产业形态,如研发外包、服务外包、设计、测试、咨询、技术交易等;发展以数字娱乐软件开发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服务业的融合渗透,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银行、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服务业态。

第三,大力发展研发及服务外包、科技孵化、科技咨询、专业化知识培训、科技投资、现代金融、战略管理、技术转移、法律、审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高新区内形成新的集聚。

第四,开发核心技术,提高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关键设备的自主设计和生产能力;整合和集成相关创新资源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提高高新区的集成创新能力;重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提高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第五,加快低端高能耗产业退出的步伐,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制定和完善相关能耗和污染标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提高一般加工产业的进入门槛,并建立劣势产业存量资源转移机制。

四、推进产业集群由个体和组织内部学习向集群学习转变

集群学习的概念是由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提出来的,其本意是指产业区(集群)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3]Camagni(1991)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网络视角出发,认为集群学习的过程就是降低企业在迅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所面对的不确定性的区域机制。[4]Lorenz(1996)认为集群学习就是“构筑地区生产系统的成员,通过建立和发展共同和共享的知识基础,使得他们能够相互协调,共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组织和技术问题。”[5]Capello(1999)将集群技术学习理解为“基于一系列集群共享的规则和程序所构成的知识积累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些规则和程序是鼓励个体为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而进行合作的”。[6]蔡宁等(2005)认为集群学习是集群背景下群内企业与机构等组织之间的互动所带来的知识传递、积累以及新知识的产生过程。[7]根据这些描述,所谓集群学习主要是发生于集群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之间,是指集群成员和个人以一系列集群共享的制度、规则、程序、规制为基础,通过相互协调行动以寻求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知识传递、积累及新知识的产生过程。集群学习具有学习主体的多元性和社会性、实施的协调性、知识传递的连贯一致性和动态协同性、利益的共享和互利互惠性等特征。集群学习的对象就是知识,主要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集群学习包括集群内部纵向企业的技术学习、横向企业的技术学习、企业与有关组织之间的技术学习以及集群外部的技术学习。

集群学习是集群知识存量增加的基础,集群学习通过主体间的纵向学习、横向学习和集群的外部学习,完成知识的获取、传播、扩散乃至提升,从而促进集群知识存量的增加和知识价值的提升,而集群内化的知识存量总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群技术能力。因此,集群学习是集群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建立集群学习机制是促进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之一。影响集群学习的因素很多,企业之间的分工、集群主体的学习动力、集群网络结构、社会资本、政府的作用、社会文化环境等均对集群学习存在很大影响。由于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整体上看,集群学习机制还没有形成,集群学习系统的知识存量比较少、集群学习系统中各主体的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形成培训、咨询、中介服务、风险资本的集聚环境,集群成员间的合作互动意识不强,知识流动不活跃,有利于学习的社会文化氛围不够等。

国家高新区建立集群学习机制,应着力扩展集群内产业价值链优势环节的高位势企业和拥有异质优势技术的企业,激励集群内的高位势企业开展外向型学习,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提升集群内的技术知识水平,同时鼓励集群中的高位势企业向低位势企业进行技术扩散,拉动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对于集群中的低位势企业,应积极鼓励他们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吸纳能力。国家高新区应着力完善企业家网络、劳动力网络、投入-产出网络、技术网络这四种相互重叠的网络形式,适度增加网络的密度;大力发展集群内的人力资源代理中介和人才市场,鼓励人才流动,大力发展咨询、培训、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知识的传播;重视以集群行业协会为代表的集群社团规制对集群学习的影响,健全规制内容,发挥社团的学习职能,规范集群企业学习行为;大力培育涵盖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价值观等内容的社会公允规制。

五、推进产业集群由生产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我国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但这种优势的保持缺乏长久的可持续性。具有创新驱动能力是产业集群长期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倘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缺乏应有的响应变化、应对变化和突破创新的能力,当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产业集群的优势往往亦随之异位,成为“被孤立的集群”,其所属集群内的相关产业会纷纷脱离、解散而导致“产业集群的解体”。因此,推进产业集群由生产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高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方向,可以使产业集群演化为以创新为目标的集群。

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是形成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国家高新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应通过加大企业R&D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吸引专业人才、更新技术装备、集聚创新资源等而形成企业的技术能力。同时,企业发展应以创新战略为导向,通过源源不断地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强化创新管理,推动跨职能部门创新组织之间的合作,对不同类型的R&D项目建立不同的流程和项目决策标准;构建企业的“学习文化”,主动向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学习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国家高新区应通过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提高集群创新能力,重点是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共同从事技术开发、委托技术开发、技术教育培训、技术转让、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和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应积极发展企业——供应商联盟,利用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平台,促进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相同产业链的企业——企业联盟,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同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发展企业——客户联盟,达到以市场引领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目标。随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扩展,就会吸纳风险投资机构、中介组织的参与,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就演变为创新集群。

[1]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火炬计划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国家统计局等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J].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Robert Capello.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J].Regional Studies,1998,33(4):353-365.

[4]Camagni R.Local‘milieu’,uncertainty and innovation networks:towards a new dynamic theory of economic space,in Camagni R.(Ed.),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s[M].London:Belhaven,1991:121-142.

[5]Lorenz.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regional labor market,unpublished research note,Europe Network on Networks,Collective learning and RTD in Regionally-clustered High Technology.SMES,1996.

[6]Capello, R.: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Technology Milieux: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Process[J].Regional Studies,1999,33:353-365.

[7]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J].科研管理,2005,(4):22-28.

责任编辑:刘彦武

F127.711

A

1008-9187-(2011)01-0076-04

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与园区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分工高新区高新技术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0
遂宁高新区
廉政瞭望(2020年14期)2020-08-12 07:00:32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1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