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任治俊(.四川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四川成都6004;.四川大学公共问题研究所,四川 成都 60064)
中美贸易顺差问题考察报告
◎胡腾1任治俊2(1.四川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公共问题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近年来,美国多次要求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以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并非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中美贸易顺差背后有深层次的问题。缓解中美贸易顺差需要正确定位中美经贸关系、切实加强中美经贸合作、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等方面的努力。
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贸易计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不平衡成为一种常态,各国能够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实现动态平衡。我们需要对中美贸易形势做出客观的判断。
1992年以来,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对美贸易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由1992年的210亿美元(当年GDP的5%)增加到2010年的2.8万亿美元。2010年,据美国商务部最新报告,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增加20.4%,达到2731亿美元,创纪录的贸易逆差促使美国或将进一步对人民币施压。
面对规模空前的外汇储备积累和美国对华进出口的差距,人民币汇率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之一。不少西方媒体、学者甚至政府机构公开或不公开地批评中国政府在操纵汇率,破坏自由竞争。过去两年来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进一步把这场争论推向高潮。特别是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客已经开始,批评中国的贸易顺差导致他们国内企业经营困难和失业问题恶化。
但有关数据显示,在2005至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1%,中国贸易顺差不降反升,对美贸易顺差年均增长20.8%。中国2009年比2008年贸易顺差从3000亿美元降到了2000亿美元,减少了1/3,而从2009年和2010年的贸易数字来看,贸易顺差仍在以50%以上的速度大幅减少。中国作为第一出口大国,3000亿美元的出口,顺差只有100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也很低。这种变化趋势说明中国目前所使用的各种贸易政策对结构调整比较有效,不需要出台新的措施,包括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
中美统计口径不同也带来了中美贸易顺差的数据出入。在中美贸易争端中,贸易数据是判断问题的基础,因而如何计算进出口数据成为关键。方法不同,结果差异很大。目前,国际贸易统计大多采用原产地规则。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原产地规则假定从一个国家输出的每件商品都完全是由该国生产。显然,这一规则已不能完全反映当前全球贸易复杂的现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国际分工,导致了生产的国际化。如果仍然采用以前的计算方法,必然导致统计数据与事实的偏离。以原产地规则为基础的现行贸易统计体系严重夸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扭曲了中美贸易的真实图景。
以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为例,尽管iPhone完全是由美国公司设计和拥有,但多数元件是由其他国家生产,中国只进行了组装。组装环节在一部iPhone的批发价格中占据了3.6%的比例,若批发价估计在179美元的话,组装费用为6.5美元。可是根据现行的贸易统计方法计算,每一部iPhone的所有成本都被转嫁到中国头上。
基于美国2010年售出1130万部iPhone来计算,研究人员估计中国的iPhone出口价值为20.2亿美元。在减去中国进口的由美国公司生产的iPhone零部件1.215亿美元后,得出中国在iPhone上的对美贸易顺差为19亿美元。研究人员估算,如果只计算中国创造的那部分价值,那么对于同等数量的iPhone而言,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将仅为7350万美元。而一旦美国贡献的零部件价值被计算进去,在iPhone上美国将会出现对中国4810万美元的贸易顺差。
这几年中美之间关于贸易顺差的争论一直围绕着“制成品原产国”这一概念进行。即使不是美国投资的一些企业,它们的产品也对中美贸易数据产生了扭曲作用。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通过在华设厂投产,把产品出口到美国,从而出现“顺差转移”现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顺差转移”现象也曾出现在“亚洲四小龙”身上,日本当时也由于制造业发达,其对美贸易顺差一直很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新一轮国际分工使中国成为日本等国转移各种生产能力的对象,成为加工基地,自然也就产生了巨额的对美贸易顺差。
当欧美经济依旧低迷时,中国却凭借着巨大的市场和强劲的进出口贸易带动着经济向前迈进。但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却成了美国指责中国倾销及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理由。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固定汇率制度实施的汇率操纵导致了当前全球经济的失衡。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支持,比如美国华盛顿智囊机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任Fred Bergsten就曾表示人民币起码被低估25%到40%。2010年3月14日,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撰文鼓吹以威胁征收25%进口附加税的方式强迫中国政府调整人民币汇率。就在2010年2月,130名律师向美国财政部发出一封联合署名的公开信,要求对中国生产的进口商品增加关税。4月12日,在与胡锦涛总书记会晤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质疑中国汇率政策。与此同时,参议员查尔斯·舒默也在积极呼吁推行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高关税政策,迫使人民币升值。这些并不友善的舆论开始引导政策走向极端。
上述针对中国操纵汇率的指控基于一个简单的论断,即贸易顺差本身就是汇率出现偏差的证据,只要让市场决定汇率就可以恢复贸易平衡。这一看似显然的论断其实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名义汇率,而是实际汇率。虽然中国贸易顺差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人民币真实汇率却没有多大波动。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的计算,这些年来人民币真实汇率没有任何变化。如果真实汇率确实被低估,从理论上讲应当观测到通货膨胀,因为扭曲的汇率会增加对非贸易品的需求,并刺激工资上涨。然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严重的通胀。1997至2007年,中国平均通货膨胀率与美国同期水平大致相等。另一事实是,在此期间中国工资的增长显著落后于产出的增长,致使劳动收入GDP占比下降了至少5个百分点。所有这些证据都在质疑汇率操纵及其对于贸易顺差的作用是否真实存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事实汇率和货币政策框架分类”,截止2008年4月底,IMF188个成员国中,104国(包括中国)实施“汇率锚”,44国实行“不事先宣布汇率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这两类共148国(占79%)经常干预外汇市场,使得汇率不同于“市场汇率”;其余40国采取独立的汇率浮动政策,也允许官方实施以缓和汇率变动、防止不适当的波动为目的的干预。因此,不能将中国管理汇率视为操纵汇率。另外,指责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缺乏客观标准。《经济学家》(2005年第5期)曾以“中国的货币可能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廉价”为题,介绍若干人民币汇率低估程度估计。根据方法的不同,估计人民币汇率低估程度从40%(购买力评价法)到7%(行为均衡评价法),然而,目前还没有理论肯定哪种方法更为精确。再则,依赖本币低估获得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都可以割裂名义汇率与贸易差额的联系。
要确定人民币汇率是否被操纵,必须确认现实中中国是否可以靠操纵名义汇率获得贸易优势。亚太经合组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海尔姆特·莱森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即发展中国家非贸易品价格相对偏低)是导致诸多学者判断人民币被低估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总结道:“根据回归拟合结果,结合中国收入水平,2008年人民币仅仅被低估了12%。”需要注意的是,在莱森的报告中,12%绝对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他强调,“2008年印度和南非(这两个国家都存在贸易逆差)的汇率低估程度更为严重。”总而言之,虽然有理由相信人民币真实汇率可能在未来几年里升值(通过通货膨胀或者调整名义汇率),但政府对于名义汇率的操纵不可能成为中国二十年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2005至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同期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年均达5.9%,对华逆差年均增21.6%,是史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而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5.7%降至3.5%,对华逆差下降16.1%。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也曾因货币问题向德国、日本施压,迫使两国的货币大幅升值,但到2008年,美国对德国仍然逆差429亿美元,对日本逆差726亿美元。由此可见,贸易流向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而非汇率。
美国声称要靠美元贬值来平衡美国的进出口,但实际上最近一些年来,随着美元的贬值,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增长。这是因为美国企业已经把生产大量转移到国外去了,美国本土已经不生产这些东西,而美国社会却要消费这些东西,所以美元贬值只是让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但不会影响到这些商品的进口。
其实,美国让美元贬值的目的不在于平衡贸易,而在于减轻债务。美国在大搞美元贬值时,只提贸易再平衡问题,却从不提及美国的债务“违约”问题。同时,通过发行国债等形式,向贸易顺差国借钱。美国债务积累过多,已经到了难以偿还的地步。美国内外债总额对GDP之比达到36%,美国政府的债务对GDP之比达到90%,到2015年将达到100%,利息支出对政府收入比已接近30%,这意味着美国还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一旦美国陷入债务危机,美国极有可能通过违约、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等措施使其债务减轻,而中国的美元资产将大量贬值。另外,美国还可以用其他金融手段来减轻债务负担。因而,对于中国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改变发展模式、减少贸易顺差及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随着全球产业链和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30年前,各国仅利用自己国产的原材料生产商品,产品被贴上的“某国制造”的标签。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产品制造业受全球供应链驱动,大多数进口商品被贴上“全球制造”的标签,而不是“中国制造”,或“某国制造”。中国由于其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低廉的劳动力等因素成为欧美乃至亚洲新兴经济体转移制造业的对象。一方面,中国对美国贸易差额的增加,主要是东亚地区相关国家对美贸易顺差向中国转移的结果。另一方面,美国本土一些企业的生产转移到了中国,生产出的产品再对本国“返销”出口,中方在其中除赚取小部分加工费外,大部分利润流入了美国。
中美之间的总体贸易格局表现为“交互逆差”或“交互顺差”。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既不是单纯的顺差,也不是单纯的逆差,而是既有顺差又有逆差。
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是20世纪上半叶为国际社会所确定。这种以国家境域为统计着眼点所形成的外贸统计是与国家参与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利益是一致的。由于原产地规则,使中美两国在贸易额的统计上产生很大偏差。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该产品的85%左右,而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仅占15%左右。但美国海关按照原产地规则却将这类商品的全部价值计入进口额,这无疑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实际顺差。
传统的贸易计量是以总值来衡量,进口商品的总的市场价值归于一个出口国。200年前,葡萄牙向英国出口“葡萄牙制造”的葡萄酒,进口“英国制造”的纺织品。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生产跨越国界,使得国际贸易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所谓的“中国制造”的商品的确是在中国组装,但其市场价值还来自组装前的很多国家。如果将所有商业价值归于产品生产最后一个国家的统计偏差,可能将误导就失衡根源进行的讨论。
造成中美之间贸易失衡,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和美国不同的经济结构。就美国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90年代后期美国股票价格的飙升和美元的走强刺激了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支出意愿,导致进口额大幅度上升。同时,强势美元使美国进口便宜而出口昂贵,宏观上表现为经常项目的逆差。IMF数据显示:美国国民储蓄率如能提高1个百分点,其经常项目逆差将会减少相当于GDP总额的0.5%。联邦政府的减税和增加开支政策一方面导致了政府收入的锐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美国国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消费欲望,助长了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这导致了财政赤字急剧攀升和贸易逆差“双赤字”问题的存在。
就中国而言,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里面也会形成贸易顺差。城乡二元结构和劳动力价格比较低、资源价格比较低、土地价格比较低,导致了特殊阶段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在过去的三十年为中国带来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也积累了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在中国加入世贸的过渡期结束之后,有了较大改变:一是中美关系已经由单边贸易开放、自由化的阶段进入互惠、双边开放的阶段。这就需要中美两国从单边让利向双边相互协调转变。二是中美关系中的很多问题不是零和冲突,而是双方节奏的不同。在步调上,美国要求更快,中国是要按自己的节奏发展。比如,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三是在未来10至20年,中美经贸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摩擦和动荡时期。在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中美之间会出现新的矛盾。四是中美摩擦和冲突的领域也在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领域向高端的领域扩散,比如新能源领域、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政府采购政策以及自主创新政策等问题。
因而,在中美经贸关系的定位方面,第一,中美是战略伙伴,不是竞争对手;第二,定论不能过于简单,人民币和美元,一个是本币,一个是国际化货币,中国应认清人民币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定性不能过于短期。中美目前可能都是在以短期说事,很多问题的论证需要清醒而细致地分析。
美国国内将美国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归咎于中美贸易的不平衡,认为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处于低位,从而在对外贸易中获利。面对中美之间在经贸中的冲突,中国应积极采取措施占据汇率问题上的主动地位,同时要积极参与合作。
中方目前就重点关注的放宽高技术对华出口管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慎用贸易救济措施、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营造良好环境、为中国企业赴美签证提供便利、尽快允许中国禽肉输美、加快审批中国公司的专利申请等问题阐明立场,美方也做出积极表态。这将有利于扩大两国高技术商品贸易,促进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改善中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条件,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据美中贸易委员会公布的数字显示,从2000到2009年,美对华出口增长330%,对除中国外的全世界其他国家增长29%。2008到2009年,美国经历金融危机,美对华出口只下降0.2%,对其他国家下降19%。这些数字说明,在美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对中国的出口始终是增长最快的,离开了中国市场,美国将很难实现“出口倍增”计划。因此,中美之间应不断开辟不同层次的对话渠道,加深彼此了解,增强互信合作。
在全球化分工、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大趋势下,生产和贸易流程早已实现高度全球化。仅以最后组装地计算贸易总差额,显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为了如实反映这一客观过程,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国际贸易平衡的统计最后会以每个国家或地区实际新增的产品价值为准,计算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出口额,即属权法。
按照属权法,全球贸易不平衡的图景将出现重大变化。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也会大大缩小,以巨额顺差指责人民币汇率和影响美国就业的说法也将失去依据。用属权法取代属地法,不仅是如实反映中美贸易平衡的需要,更是国际贸易全球化客观规律的科学反映。因而尽管其间将需要花费大量艰苦的劳动,全面收集大量数据,更加细腻地分解生产和贸易各个环节的成本与利益分布,并将经历很多不同意见和曲折,但最终将形成科学的、无可辩驳的统计方法和结论。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并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属于中低档消费品,需求弹性较小,中国商品只有提高价格才能增加总收入。实际上,中国的出口商乐于运用降低价格的竞争手段。当把这种行为与中国的贸易增长方式联系起来考虑时,说明中国以贸易战略需要从资源耗费、规模导向转变为资源节约、效益导向。应采取政策措施对加工贸易加以引导,完善和规范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的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走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路子,以促进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大力提高。
现阶段中国还有必要完善进口发展战略,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的贸易摩擦问题,还可以为国内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创造很大的机会和空间。同时,实行积极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发非洲、南美、大洋洲的市场。尤其应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的贸易比重,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从而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应对人民币“被升值”的境况。
对贸易保护严重的地区以投资替代商品输出,通过投资将部分成本已经上升的企业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以减少贸易摩擦。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部分出口商品,控制乃至取消其出口退税政策,减少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摩擦问题。此外,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定企业的品牌战略,由贴牌生产转向创牌生产。另外,由注重海外市场转向关注国内市场。促使经济由注重出口与投资流动向消费、投资与出口共同拉动转变。从长远和战略考虑,扩大内需将降低出口依赖,这是遏制顺差增长的根本。在制造业领域,中国许多产品的产能已位居世界前列,过分依从国外市场必然导致国家经济的脆弱。因此,中国不应该忽视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十二五”时期,是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坚持内需型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有利于改善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侯美丽.中美贸易顺差的背后[N].中国经济时报,2010-03-03.
[2]宋铮.中国贸易顺差的真相[EB/OL],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2010-05-29.
[3]余永定.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下的中国经济模式[J].读书,2010,(11).
[4]孙华好,潘红宇.操纵人民币汇率的可能与现实[J].世界经济,2010,(10).
[5]纪双城,谢戎斌等.美媒:承认中国对美顺差遭转嫁至少应减半[N].环球时报,2010-12-21.
[6]何伟文.应重新计算对美贸易顺差[N].环球时报,2010-12-29,.
[7]时磊.中美经贸关系合作仍是主基调[N].环球时报,2010-12-29.
[8]霍建国,宋泓等.六专家纵论在经贸上与美周旋[N].环球时报,2010-12-30.
[9]丁一凡.美元贬值就是为了赖债和赚钱[N].环球时报,2010-12-31.
[10]徐洪才.中美贸易不平衡与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E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1-01-15
[11]谭福榕,曹磊.当“假如中国第一”成为现实[N].环球时报,2011-01-17日.
[12]厉无畏,张文魁.企业走出去,最缺的是什么[N].环球时报,2011-01-17日.
[13]翟东升.第二轮“去全球化”开始了[N].环球时报,2011-01-25.
[14]刘建华.美对华经贸分歧不比共识少[N].环球时报,2011-01-25.
[15]王立.给中美贸易乐观者提个醒[N].环球时报,2011-01-26.
[16]拉米.贸易不平衡“中国造”是认知错误[N].参考消息,2011-01-28.
[17]Edward N.Luttwak.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恐慌在加剧[N].环球时报,2011-01-28.
[18]余万里.营造对华恐慌是美国战略杠杆[N].环球时报,2011-01-28.
[19]白益民.企业海外布局,要学日本经验[N].环球时报,2011-02-9.
[20]安塔尔·E·费克.港媒:美蓄意对华发动“新鸦片战争”[N].《环球时报》,2011-02-10.
责任编辑:刘彦武
F752.771.2
A
1008-9187-(2011)01-0029-05
胡腾,四川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任治俊,四川大学公共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任PE&A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