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航(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 峨眉 614202)
新形势下开创高校离退休工作新局面的思考
◎徐航(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 峨眉 614202)
集聚着各类人才的高校离退休教师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好高校离退休教师的“老有所为”问题,既需要发挥高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与支持。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如何开创高校离退休工作的新局面,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离退休;再就业
离退休工作历来都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高校离退休教师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国家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高校的离退休工作的中心都是围绕落实离退休教师政治生活待遇,做好离退休教师的服务与管理开展的。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日益严重,部分百年高校的离退休人数有达到或超过在职人员人数一半的趋势。我国出现了一方面高层次人才奇缺,另一方面一些思想素质高、业务强的老专家老教授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1]。因此,如何在落实保障高校离退休教师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调动其发挥余热的积极性,实现离退休人才的二次开发,开创高校离退休工作的新局面,值得深入探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龄事业关心与重视。“十一五”期间,全国老龄工作围绕“六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展开,取得了显著成绩。原全国老龄委主任王照华曾明确指出:“在‘六个老有’中‘老有所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老龄对策的中心环节。”“老有所为”已成为离退休工作的中心工作。近期拟定的中国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草案),则要求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老龄事业,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老龄工作,并把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纳入了规划。
我国现有的1.6亿左右退休老人中,约有30%左右希望能再就业[2]。程莉等曾对浙江师范大学离退休教师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有将近70%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发挥余热,以满足自身在经济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需求[3]。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高校离退休教师是高智力人才资源,与普通老年人相比的区别在于:一是其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二是实现自我需求、认可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的愿望更为强烈。因此高校离退休教师具备“老有所为”的客观条件。国家相关部门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但迄今为止,除少部分教师仍被原单位或社会上其他单位聘用外,绝大多数离退教师的社会参与需求未获得满足,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4]。因此,在保障高校离退休教师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再上岗”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让离退休教师能充实、有保障、有尊严地生活,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离退休工作的新要求。
虽然国家在不断完善老龄政策以支持离退休老教师发挥余热,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一)配套政策和保护机制不健全
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知识分子作用的制度,但是实践中存在操作性不强,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得离退休知识分子资源开发未得到足够重视,离退休知识分子的工作报酬、工伤、工作时间、激励机制等在政策上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集中地,以上情况尤为突出。由于许多职业对年龄有限定,离退休教师在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老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难从法律上得到保障,这就致使离退休知识分子资源的二次开发受阻。因此,我们应积极完善相关的政策方针,并保证各项措施能贯彻落实,使高校离退休教师发挥余热有章可循。
(二)“再上岗”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没有专门机构对离退休人才发挥余热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管理。每所高校都有部分离退休教师在外兼课、办培训班、搞技术服务,及从事企业经营,他们发挥余热的途径都是单枪匹马、自谋职业,一旦在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没有机构能为他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3]。
(三)管理部门和家属缺乏沟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离退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离退休教师的体力精力都在下降。因此,离退休管理部门在引导高校离退休教师“再就业”的同时,更要和教师家属积极配合起来,关注其身体状况和工作、思想情况,让离退休老教师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到劳逸结合,健康快乐。
调动离退休教师发挥余热的积极性,实现“老有所为”,必须要在党的老龄工作方针指引下,校党委的领导下,在离退休办的指导及各级部门、院系、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开展。
(一)抛开误区,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氛围是开创高校离退工作新局面的前提
多数人对离退休老教授教师“再上岗”存在思想认识误区:一是认为老年人仅仅是单纯的社会资源消耗者,不能创造财富,二是片面认为离退休教师的知识与时代发展脱节,三是认为离退休教师会抢占青年人的舞台。同时,老教师本人往往会因为社会的传统思想,认为退休后生理与思维老化,对自己缺乏信心。此外,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也对老教师发挥余热构成了阻碍,部分子女会认为父母退休后“再上岗”是自己赡养不力的结果。
事实证明,高校离退老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以及深阅历、广人脉的优势。科学研究发现,老年人虽然一部分脑细胞老化,但另一部分脑细胞仍很活跃。人的生理老化与思维老化并不同步,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只是发展速度下降[5]。纵观全球,各国都开始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达国家高科技人员的退休年龄一般在65—70岁,日本等国将50-75岁称作人生的第2个黄金时期。由此可见,退休并不意味着老教师失去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力量,关键是社会应抛开误区,转变观念,积极客观地看待离退休教师的价值,并主动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高校离退休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提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立标兵、树典型,通过各项媒体大力宣传离退休教授专家示范和表率作用,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增强社会对离退休教师贡献的认可度,从而让社会转变观念,积极支持离退休教师资源的二次开发,形成重视离退休人才的良好环境。
(二)实事求是地走访调研是开创离退工作新局面的基础
离退工作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定时定期的走访慰问、问卷调查,首先深入了解高校离退休教师生活和思想状况,以明确哪些离退教师具有继续参与社会发展、发挥余热的意愿。一般有两种社会参与意愿:一是有偿地返聘或外聘,二是无偿地从事社会公益工作。其次,在走访调研中可获得离退休教师身体健康和家庭状况的第一手资料。随后,将走访调研的资料汇总形成离退休专家、教授资料库。数据库记录离退休专家擅长的领域、个人意愿和身体状况,并实时更新。本文将高校离退教师分为以下五类:(1)有获得有偿地返聘或外聘意愿,同时身体条件能满足有偿工作要求;(2)有获得有偿地返聘或外聘意愿,但身体条件不能满足有偿工作要求;(3)有无偿地从事社会公益工作意愿,同时身体条件能满足公益工作要求;(4)有无偿地从事社会公益工作意愿,但身体条件不能满足公益工作要求;(5)无社会参与意愿。依据划分的5种离退休教师类型,量体裁衣地提供指导。对有社会参与意愿,同时身体条件能满足要求的离退休教师,离退工作部门应上报学校并研究策略,争取为其提供二次上岗的舞台。对有社会参与意愿,而身体条件不能满足要求的离退休教师,离退办应积极开展思想工作让其转变观念,将其精神需求引导转移至健康需求中去。对无社会参与意愿的教师,尊重其决定。
(三)拓宽渠道,多策略地为离退休教师“老有所为”提供平台。
高校离退休教师的“老有所为”仅仅靠个人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在老龄工作方针指引下、由校党委和离退休工作部门领导组织。根据每位离退休教师的个人特长,因人制宜地做好组织工作,多元化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6]。
1.继续参与校内各项教育科研事业
离退休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并且熟悉高校的运转机制,因此,继续参与校内教育科研和建设事业是实现离退休教师“老有所为”的首选。高校一是可以采用返聘的方式返聘离退休专家、教授回原岗位工作,进行讲学和指导科研。二是请离退休老教师参加青年教师培训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把关,同时,青年教师也能反过来关怀离退休教师的生活,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助模式。三是请离退老教师成立教学督导组,作为监控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查备课、听课、作业批改、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工作,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请离退老教师担任校内辅导员或参加宣传教育工作,利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校风校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顾问。五是请离退老教师参与到学校各专业的著书立说、翻译、杂志编辑、情报整理和图书管理等工作中去。六是请离退休老教师参加校学术委员会和各类咨询活动,为学校大事出主意,当参谋。七是请离退休老教师协助学校主管部门做好毕业生择业工作,帮助毕业生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摆正心态。
2.努力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退休教师除在校内发挥作用外,在学校以外的各个领域均有用武之地。一是进入到除正规学校外的教育领域中工作。“十二五”规划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制定为国家教育战略重点,目前,人才全国各级各类社会力量办学方兴未艾,已逐步形成一种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多形式的民间办学体制[6]。高考冲刺、成人教育、各类外语培训班、各类证书考试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班等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然而,此类培训机构师资比较短缺,主要靠流动快、不稳定的兼职教师支撑教学。这就意味着广大高校离退休教师在此领域有着广阔的空间。聘请离退休教师既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又可以保持教育的相对稳定性,是解决正规学校以外的教育领域师资短缺、水平不高的有效措施。二是和企业接轨,担任企业的科技咨询、法律咨询和技术指导。离退休老教授、专家往往有多项技术成果能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在企业运营中能起到指导和把关作用,并且他们大都有完善的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新单位无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大大降低了单位的人力成本。三是与政府的科技工作接轨。政府可聘用老专家、教授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承担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开设老专家门诊,从事科教兴国、扶贫、科技成果评审,担任各类竞赛评委及科技顾问等工作。四是可以自主创业。老专家、教授除了拥有深沉的知识积淀外,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阔的人脉,因此,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四)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平台
宏观上,政府应当借鉴世界各国对待老年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用明确的规定保障老年人再就业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应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退休政策,研究探讨适宜的退休年限,建立弹性的退休制度。政府还应设立相应的机构加强对于老年人再就业的组织和管理,也应在政策层面上给与指导。高校的离退休工作部门则应扮演好执行者的角色,在政府和学校的领导下,下设“老有所为”保障机构,作为离退休教师发挥余热的基本服务平台和协调机构。保障机构可由多个工作小组,如档案组、培训组、宣传组、科研与技术组、法律咨询组等组成。成员可从离退休教师中选拔,也可由在职教师兼任。“老有所为”保障机构一方面积极主动地收集老年人才需求信息,根据本校离退休教师的专长和技能,从中筛选出适合的需求单位,双向搭桥,让老年专家与用人单位直接交流,促进离退休教师人才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将离退休教师的信息对外广泛发布,畅通宣传渠道。
切实做好高校离退休教师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激励离退休教师发挥余热的新方法、新途径,将会把我国高校知识分子老化的压力转换为二次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对于解决我国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1]翟帆.高层次人才奇缺老教授基本“闲置”:高智力老龄人才渴望老有所为[N].中国教育报,2005-09-06.
[2]李娜.北京市部分高校离退休教职工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程莉.高校离退休知识分子发挥余热问题新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6-117.
[4]庄海茹.社会转型、高校离退休教师与社会支持[D].吉林大学,2007.
[5]余波.关于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91-91.
[6]张之望,孟敏飞.高校离退休教师“老有所为”问题探析[J].高教前沿,2009(8):44-46.
责任编辑:李晓南
G649.21
A
1008-9187-(2011)01-0094-03
徐航,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离退休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