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的中央全会研究综述

2011-08-15 00:55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党政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代会全会

◎赵 平(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 乐山 614000)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的中央全会研究综述

◎赵 平(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 乐山 614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和47次中央全会。而党史学界和理论界对新时期历次中央全会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历次三中全会、“党建”全会的整体研究。回顾和梳理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对于我们加强对党的中央全会的研究和深化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全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党的历史的重要环节和视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党的工作的布置和检查、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和交锋、党的组织人事的变动和调整,都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表明,党的中央全会的内容和形成的方针政策,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建设发展的兴旺发达。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全会史研究近年来受到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研究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和47次中央全会。到目前为止,人们比较关注党代会,而疏忽了对党的中央全会的研究。其实,党代会主要是总结过去五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成就和经验,规划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党和国家的发展蓝图。而具体的一些重大决策,则是由党的历次中央全会来制定。[1]当前,对新时期党的中央全会的研究刚刚起步,呈现在两个方面:

(一)全面系统研究党的中央全会的专著还未出现。迄今对新时期党的中央全会的整体研究还做得相当不够,还未有研究者从宏观上对历次党的中央全会作整体的把握,综合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尚未确定,其专著尚无。目前,相关著作类大都是以历次党代会为重点,附带提及中央全会,或者只是对中央全会个别内容的研究,或者只对某一次全会进行关注,比如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研究最多,有10来本,这当然有特殊原因,而对全会作为一个单元课题的整体研究鲜见,当然,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相关著作类中仅有中国方正出版社主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此书也仅仅属于资料汇编,是一本工具书。

(二)整体和分类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主要有20余篇,大多集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其中周良书、金振娅《新时期中共若干次“三中全会”研究》是质量比较高的著作。除此之外,王同昌、陈探的《对改革开放以来对党的建设作出决定的中央全会的考察与思考》、田夫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张书林的《改革开放30年落实“党要管党”理念六次中央全会的解析》和李绍华的《改革开放后中共历次党建全会的初步比较》是专题研究党建全会的文章。

二、当前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专题研究

长期以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研究是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近十年来,学术界在过去研究基础上,从多视角对此问题展开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一是召开纪念大会和各级学术研讨会。1998年和2008年分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和30周年。全国各地科研院所、新闻机构和相关部门均召开研讨会,提出了相当有价值的学术观点。[2]二是出版相关著作,发表大量论文。从1998年以来,学术界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专著有十多部,发表论文上百余篇。其中很有代表性的综合研究著作有:程中原《历史转折论——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文等。还有一些学者撰写了纪实或回忆性的专著。[2]三是学者们在以往基础上,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从多角度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深入研究。还有学者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进行了再探讨,如龚育之《从十五大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张克敏《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历史地位的比较研究》。有学者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认识,也有学者通过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事实阐释其意义,还有学者进行了研究方法的创新,从文本视角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进行了探讨。[2]王伶俐认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研究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与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领导人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其他会议的比较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外交工作和祖国统一的关系。[2]

(二)关于“三中全会”的整体研究

在党的历史上,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三中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1949年,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召开的中央全会便是三中全会——七届三中全会。从此,实现了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粉碎“四人帮”以后,1976年党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也是三中全会——十届三中全会。1978年作为我国新时期的标志而载入史册更是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么多年来,“三中全会”已经成为无数中国人难以割舍的历史记忆,国人熟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成了表述新时期新生活的一种标准话语。[1]七次“三中全会”充分体现了党带领人民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苦探索历程,表达了中共解决中国发展核心问题——“三农”问题的雄心壮志,也反映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历史必然。[1]袁元,董瑞丰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体现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3]田夫认为,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篇章,从此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的每届“三中全会”因为都及时作出了顺应当时需要的重大决策,而几乎成为一种信号和象征。[4]2009年第1期中国新闻周刊发表《光辉足迹烛照未来——回顾30年来历届三中全会》,认为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影响深远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承担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5]

(三)关于“党的建设”全会的整体研究

每届中委届中恰好是党的“四中全会”,因而全会的主题主要是党建与思想方面的相关内容。王同昌、陈探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加强自身建设,除全国代表大会之外,先后有七次中央全会专门对党的建设做出决定。通过这些决定可以看出:党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题和趋势;加强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6]张书林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为落实“党要管党”的治党理念,中央专门召开了六次党的建设的全会,分别就党内政治生活、整党、党群关系、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六个事关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规划设计,这在党建史上有着重大意义。[7]李绍华认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六次关于“党的建设”的中央全会,是中共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若干重大决定,六次“党的建设”全会不断丰富了党的建设的新布局,系统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新目标,科学总结了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新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心和信心。[8]

遗憾的是目前缺少专门研究“五年规划(计划)”的全会文章,实际上,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六次中央全会系统规划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研究六次全会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准确地把握好其发展态势,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中央全会研究的深远意义

有党,就有党代会。甚至从最初的起点来说,有了党代会,才有了党。[9]当然,才有了党的中央全会。

按照现行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央全会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或全体会议的简称。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党内一般都被约定俗成地称之为“某届某中全会”。[8]

事实上,党代会的文件,特别是中央全会的报告和决议等,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的党史教科书。我们从这部教科书中,可以洞察到党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在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之后,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进行的艰辛探索。而这部历史记录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而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辉煌历程等等。[10]我想,中央全会的决议更是这本教科书的重要内容。

在两次党代会之间召开若干次中央全会,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党的六大以后,之前,中央全会均没有某届某中全会的叫法。1921年党的“一大”制定了第一个纲领,却没有制定党章,更没规定党代会及中央全会召开的时间。次年召开的“二大”制定的我党首个党章规定:“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一次”。遗憾的是,对两届党代会期间是否需要召开中央全会还是没有明确规定。1923年党的“三大”对党章的第一次修订和1925年党的“四大”对党章的第二次修订,均指出“中央执行委员会,每四月开全体委员会一次”。“四·一二”之后召开的“五大”对党章的第三次修订和1928年党的“六大”对党章的第四次修订又更进一步指出:“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须每三个月召集一次”,或“至少每三月一次”。然而,直到1927年五大时党的中央机构才采用中央委员会这一称谓,因此,从“一大”到“五大”根本没有召开中央全会的说法。[8]

自从1921年党成立以来,到现在已经是十七届中央委员会。1928年从“六大”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后的“十一大”,历届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均未固定时间,更没有召开几次全会的定制。改革开放以后,党代会均是5年一届,每两届党代会之间召开的中央全会都是7次(除“十三大”到“十四大”之间共召开了9次),这已成为了一种通常惯例。

党的中央全会召开机制日趋固定是进入1990年代以后。每次全会的任务主题各有侧重,每届中央全会一般召开7次。党的“一中全会”都负责选举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因此一般被称为“选举全会”;“二中全会”为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换届做组织准备,因此一般被称为“换届全会”;每届中央委员会最后一次全会“七中全会”都负责总结五年来工作,为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预热,因此一般被称为“总结全会”或“筹备全会”。在上述头尾三次会议以外,其余四次全会则各有不同主题。基本上每次的“三中全会”都负责讨论经济工作,往往还通过一个关于经济改革的决议,因此一般被称为“经济全会”或“改革全会”;“四中全会”多数都负责讨论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因此一般被称为“政治全会”或“党建全会”;“五中全会”召开都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结束时,讨论议题会集中总结过去五年规划的成就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将通过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因此一般被称为“规划全会”;“六中全会”多数讨论文化、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因此一般被称为“文化全会”或“精神文明全会”。

在改革开放以前,无论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还是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限是变动不定的,而改革开放后,均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这也体现了我们党不断地成熟。因此,既然每届全会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我们可以尝试把改革开放以来相同主题的中央全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单位进行思考,更可以把整个中央全会作为一个大单位进行研究,从中探寻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规律。

[1]周良书,金振娅.新时期中共若干次“三中全会”研究[J].江淮论坛,2009,(2):51,50.

[2]王伶俐.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研究综述[J].北京党史,2008,(6):78-81.

[3]袁 元,董瑞丰.从30年三中全会看治国理政思路[J].瞭望,2008,(40):54.

[4]田 夫.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J].决策探索,2003,(12):15.

[5]光辉足迹烛照未来——回顾30年来历届三中全会[J].中国新闻周刊,2009,(1):20.

[6]王同昌,陈探.对改革开放以来对党的建设作出决定的中央全会的考察与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9,(6):73.

[7]张书林.改革开放30年落实“党要管党”理念六次中央全会的解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08.

[8]李绍华.改革开放后中共历次党建全会的初步比较[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9,(4):19.

[9]李忠杰.加强对党代会历史的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6,(5):06.

[10]张传能.关于新时期历次党代会报告整体研究的述评[J].大连干部学刊,2009,(6):31.

责任编辑:陈学明

D22

A

1008-9187-(2011)01-0024-03

赵平,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代会全会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走进省纪委十一届六次全会
全会表情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对高中历史教材“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质疑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邓小平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
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