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珍,黎贵友
(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社区服务中心,重庆 400065)
儒学中人的安身立命
蒋玉珍,黎贵友
(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社区服务中心,重庆 400065)
现代社会的人面临全球化时代的诸多危机,儒学是解决人的问题的重要资源。人要达至安身立命的坦途,从儒学角度看应做到四点:个人自我中身体、心知、灵觉与神明四层次的有机整合;个人与社群乃至社群与社群之间的健康互动;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
儒学;安身立命;人生哲学
现代社会认为人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是以存在感受为基础的多元多样的人。这个人是有感情的,有社会性的,是政治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有历史的记忆的。这样的一个人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下应如何安身立命?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人们从不同的学说,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寻求适合自己的答案。作为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细胞骨髓之中,在行为、态度和信仰各层次发生影响,形成起长期作用的心理势能的儒家传统及其学说,有丰富的安身立命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建立起适应当代社会的人生哲学。
要真正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中的人,应该从儒家始祖和其主要著述中寻找有关人的论述。儒家始祖孔子主要说仁,《论语》记述的主要三端表明,孔学即是“仁”学:孔子乃至孔门所追求、所实践的是以仁字为中心;孔子博学多能,但一切是从一个中心点出发,并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是仁;孔子对于弟子好学不好学的批评,是以仁为标准。孔子“仁”学是讲人的德性,而从字的语用角度看《论语》中人与仁通用,从造字的角度看仁字未出现前“人”有时即是“仁”。因此,从儒家“仁”学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的人。
儒家思想中的人是一个突破了生理意义的,有德性的人。“仁”是什么?儒家说“仁者人也”。“仁者人也”第一义是说“所谓仁者,是很像样的人”,第二义是说“所谓仁者,是真正算得人的人”。也就是说在许多人中,有若干人出乎一般人之上,这种人是很像样的人;这种很像样的人,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突破了生理意义上的,追求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的人。儒家的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什么?是人在面对自己而要求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人的自觉自反,即“仁”。儒家的“仁”包括了义、礼、信、勇,恭、敬、忠、恕等概念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的文化体系;也是一个“即功夫,即本体”的内心实践的历程。所以儒家的人是从介于生理意义和人之为人根据开始,经过自觉自反的为“仁”功夫,而成其为“仁”的。
人之为人的自觉自反,因其在文化史上有重大关节,而有其特定内容。文化史表明,不是任何文化系统自产生时起就有对人的自觉自反意识。希腊文化在苏格拉底出世以前,在自然学方面已经有相当高度成就,但到苏格拉底时才通过一个“人是什么”的发问,将希腊文化由向外的向自然的好奇的追求,转向了向人自身的反省,自觉。有了自觉自反后,此一文化系统才算真正生稳了根。因此,希腊人的伦理道德根源导源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希腊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但苏格拉底的反省,是以知性活动结晶的自然学为基底,所以希腊文化主客分明,计算清楚的反省只能停止在节制、勇气、正义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大约从周公已经开始了人文主义性格的建构。周公制作了具有人文主义表征的礼乐,但他的礼乐不逮于庶人而只限于贵族,且只对贵族自身在生活上作分别、节制与调和,所以他的礼乐是有局限的,是外在的人文主义。孔子继承周公,通过“仁”所标示的对人生的自觉自省,将周公的外在人文主义转化为内发的道德的人文主义。孔子“仁”的出现,彻底转化了中国文化的性格,中国文化的道德性格自此真正建立了起来。
一个人的自觉自反,由“愤”、“悱”、“耻”等不安之念经过“为仁”功夫之后,突破自己生理的制约性显示出不容己的德性。德性突破自己生理制约而生命力上升时,不再有人己对立。于是对“己”责任感,同时表现为对“人”的责任感;“人”的痛痒休戚,就是己的痛痒休戚。根源于人的责任感而来的对人之爱,与根源于对己的责任感而来的无限向上之心,浑而为一,形成“人我兼摄”浑然与物同体,具有无限向上之心的真正责任感。
儒家思想中的人要达到“仁”的境界,是需要一番艰苦的“为仁”功夫的。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己”是自然的、生理的生命,“克己”是在自反自觉中突破自然的生理的制约。“礼”是己转化而为人所占固有的德性及德性的表征。“复礼”是恢复人所固有的德性以显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天下归仁”是说人由“克己”恢复了自己的德性,天下同时在我之仁中。“我”与“天下”原为一体,但被我的自然生命所隔断,“克己”恢复“仁”后,天下与我复合为一了。这是就人个体德性的培育而言。
人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儒家认为天下有道,人生际遇有达时,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无道,人生际遇有穷时,就藏、隐、退。在藏、隐、退上,儒家认为心隐而身不隐。孔子52岁为鲁司寇,55岁去鲁适卫,59岁去卫,60岁过宋至陈,63岁自陈如蔡,返卫,68岁再返鲁,作18年四处碰壁的政治活动,为藏、隐、退作了很好注脚。
儒家思考人是以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为反思对象的。以此为基点,儒家关于人的学说的思想有两点: (1)作为人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个道德和精神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如果化约为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考虑是不可能得到恰当回答的。(2)自我完善的过程,绝对不是去寻求一种纯粹的道德性和精神性,它必须包括人类生活的生物的和社会的种种实现。结合传统儒学资源,当代儒家以“将浑融的儒学资源纳入西方理论体系框架加以诠释、比较,使儒学资源在理论形态发生转化的同时精义自见”格义的方法,将儒家关于人的思想创造转化为具有宗教性的形上道德本体论,作为宗教性体验和道德实践主体的哲学的人学,以及在人的宗教性道德践履过程中必然涉及的社会和自然社会政治理论和宇宙论架构。
儒家关于人的形上道德本体论,道德实践主体的哲学的人学,以及道德践履过程中涉及的社会和自然社会政治理论和宇宙论,为现代人安身立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安身立命”出自禅宗《景德传灯录》卷十上,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孔子在《论语》中的“安”,是指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寄托。“身”在《学而》中是指人的行为践履,与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立”在《为政》中是指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命”在《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中,是指君子应有的使命感。因此,安身立命可指为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要达成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的安身立命坦途,必须要做到个人、群体、自然、天道面面俱全的,继承启蒙主义思想而又超越启蒙理性的人文主义安排。它们包括:
人要达致情感的安顿、精神寄托的人性的现实实现,必须通过主体修身功夫,经由人的道德内在超越及其向家国天下的推扩,正确处理好身体、心知、灵觉与神明的四层的关系,才能做到身体、心知、灵觉、神明的层层不断提升,人的人性范围和深度不断提升,人实现自我和身心依托变为现实。个人自我中的“身”是极丰富而庄严的符号,是自我的体现。“心”是仁义礼智“四端”,具有“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的特征。“灵”是“心”的一体的精纯化,“灵觉是一种道德智慧,是对存在情境的一种觉感,所谓当善即善,当恶即恶,活泼泼的不可思议。”“神”在“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意义上“象征人的完美”,“是我们在实现自身时所应不断身体力行的激励人心的鹄的”。身、心、灵、神之间的关系是重“身”必当导向养“心”,“灵觉”深积厚养于“身”、“心”,而“神”又是人的身心结构中,存在着将自我发展为与天地合一的潜能和巨大的可能性。身、心、灵、神的有机整合是层层的提升,不是绝然分离的四阶段,而是一个连续过程中融贯的四度超升,是一个层层限定层层破除限定的过程。在实际情境中,身、心、灵、神的提升是一个永无止境自我转化过程。
儒家思想中的人的实存状态是“师生、朋友、君臣、兄弟”等特定社会关系的中心,天所赋予人的本性只能通过作为种种关系中的我的存在来表现。个人与社群乃至社群与社群间以“孝”为基础,通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达道”的结构联系达至“信赖社群”。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达道”是5种结构上功能上有区别的二分体,在这样5种结构上功能上有区别的二分体的交亙对等性衍生的信赖社群,是一个相互信任的社会而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聚集。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的目标不仅在于和平相处,而且还在于当他们修养自身品格时,相互帮助,进行道德规劝。个人在具有制度建构社会政治环境下,努力确立了交互对等的二分体关系,就可以实现“信赖社群”,使个人与社群,社群与社群之间健康互动。
儒家对自然万物乃至无限宇宙的认识,与人本身深相契合,都以天地为人伦发生之本。人化生于天地,宇宙万物都是赐予人生命的父母,我们应当以敬畏的心情对待大自然;人也是参赞化育,天地的作育是一个始终持续的过程,人的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但人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创造物,天也没有穷尽创造的全过程。为了实现人性,人必须充分参与宇宙的创制过程,与宇宙一体努力成长修炼自身。
为此,要做到人与自然持久和谐,就要:(1)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将人类感性伸展到孺子、鸟兽、草木一直推扩到瓦石等无知无生之物,人作为万物之灵要体上天生生之大德,宇宙内事是己份内事,己份内事是宇宙内事。(2)将宇宙作为人的归宿,这种归宿不仅是生命自然消亡回归物质世界,而且也是人的“直从天地万物一体处看出大身子”的永生所在。
人本身是可敬可畏的,人本身的可敬可畏是人可以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个资源在于儒学中人的价值和其超越的理念“天”同一,天人不分。天人同一使人突破自我中心和人类中心,形成人心与天道相辅相成。
要做到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就要从宇宙论的思想意向出发践履“仁民爱物”,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到天下,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
[1]徐复观.中国学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胡治洪.全球语境中的儒家论说: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责任编辑张佑法)
B222
A
1007-7111(2011)03-0095-03
2011-02-15
蒋玉珍(1965—),女,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