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原生态公开课

2011-08-15 00:46赵崇利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原生态公开课新课程

赵崇利

(蒲城县尧山中学 陕西 渭南 715500)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原生态公开课

赵崇利

(蒲城县尧山中学 陕西 渭南 715500)

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呼唤原生态的公开课。公开课应该是展现成果、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的平台,不需要刻意包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公开课;原生态;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让公开课走向真实,课堂教学要还其庐山真面目,正像诗仙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体现“原生态”。没有做秀与拖泥带水,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开放、民主、人文化的氛围中思考、体验、探索、感悟、自觉学习,全体学生都在进步与成长,这是一种可贵、崭新的教育理念。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原生态的公开课呢?

一、“原生态的公开课”需要用心地设计教学思路

首先要立足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巧妙整合历史教学内容,树立一切皆课程的新课程观,并融入个人的教学智慧,进行教学思路设计。从中反映一系列教学环节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怎样安排讲练,怎样以超凡脱俗、富有新鲜感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等等。没有用心设计的教学是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教学,但也不能走向极端,陷入预设的怪圈不能自拔。总之,要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魅力的知识。

二、面向全体学生,有效交流,实现真正的互动与交流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老师提出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间大约两三分钟,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与交流时间,很明显是课前准备好了的,上课仅成为一种表演。小组中是一个优等生发言,其他几个学生只能静静的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仅仅是流于形式的探究讨论;有的小组讨论得似乎很热闹,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好讨论内容,不知说些什么,言之无物……

赵亚夫教授在评一节课时说过:“教师眼中要有学生,当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时,他(她)的眼中只有学生,不管下面坐着多么重要的专家、领导,都没有你的学生重要,因为你的课不是为专家、领导上的;你的服务对象只有学生,如果学生在一节课上没有什么收获,那么这节课专家再觉得好,也是失败的课。”

课堂教学具有预设性,其中也包含有教师对课堂情况的预见性,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问题。因此有些教师可能出于这方面的担心,再加上上公开课时或多或少的紧张,为了不出现卡壳现象,提前安排好学生回答问题,造成了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从而也失去了对这节课的新鲜感和兴趣,甚至都不想上这节课,觉得只是走过场,没有意思。这样的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并不是只有好学生才能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位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小组中沉默寡言的学生,更需要特别的关注和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勇气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要真真正正地学有所获,进行有效交流势在必行。而学生课前细致到位的准备则是必需的,可以事先编好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全面掌握课程标准要求。有效交流,首先是让学生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而且是一种对话——分享、沟通和理解多种观点。事实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绝不可能课前预设,而只能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互相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方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认识、体验与观念的互动过程,从而达到共享、共进的目标,最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激活了思维、增长了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自然生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学由此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也培养了学生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可利用学生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探究、感悟,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等都是大有裨益的。在“有效交流”时,教师应及时走进学生中间,为学生营造积极解决问题的氛围,对学生进行必要地点拨。倾听学生的想法,老师就能辨别出那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困惑,就能更好的是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此过程中,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使知识的产生自然而然,合乎学生的逻辑思维。课后,学生可以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攥写历史小论文,画漫画,编演历史小品剧等等。

三、“原生态课”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究和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

备课时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置问题链,做到心中有数,形散而神不散,形成充满问题探索和充满具有个性知识魅力的课堂。

教师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讨论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互动与交往的时机。如出现了新知识,一个人不好掌握时,可让学生合作;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可让学生讨论、探究;当学生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若课堂上的突发性事件与所教内容或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时就要引导,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技巧。第一个是准确的提问;第二个是及时真挚的感叹;第三个是温和的聆听。第四个就是对探究过的问题,需要及时地、指明敲响地公布参考答案,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

四、“原生态公开课”应该是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每堂课总有着固定的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而现在我们通过新课改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课堂上既继承了原来课堂上好的传统做法,又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新面貌,教师在教学中既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梦想与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无穷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原生态公开课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新形势下,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为自己充电,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密切关注史学研究的新动态,充实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新形势下,应更多地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原生态公开课,还教学以真实和诚信。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潜能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公开课是广大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表面的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会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我们更加期待知识的自然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真实与活力。如果为了令人耳目一新而表演,那肯定就会失去新课改的真谛。公开课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思索便是我们的收获,思考便是我们的进步。只有脚踏实地地在课堂上演绎出教学风采,才能使公开课真正成为磨砺自己的舞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最终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猜你喜欢
原生态公开课新课程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回归“原生态”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