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原因

2011-08-15 00:46赵磊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海战北洋

赵磊

(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 辽宁 葫芦岛 152500)

浅谈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原因

赵磊

(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 辽宁 葫芦岛 152500)

中日甲午战争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由日本首先发动,战争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战败仅仅是因为失去了主动权?本文就甲午战争中海战部分失利原因进行简单讨论,主要论述失利原因如下:一、军队装备及思想观念落后;二、军队素质低下;三、海军体制不健全;四、战略战术失当;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导致后勤补给不足。

甲午海战;失败;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近代远东国际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甲午战争是在陆海两方面进行的,海战战场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午海战的胜负决定着甲午战争的最终结果。

两国交战,“必其先能主海,而后运兵保民,惟所欲之,无不如志;且使败于陆路,仍可登舟而返。而不第此也。东海往来,一帆风顺,日卒之犯中国,华师之保朝鲜,举不啻朝发而夕至,海权之所关系,尤为重大。”①可见海战对战争的进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甲午海战以丰岛海战为起点,历经黄海海战和威海保卫战。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广大官兵以其大无畏的爱国热情,浴血奋战,英勇抗击了入侵之敌。但终没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军队装备及思想观念落后

“战争力量的竞赛”②,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在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十分重要。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支持,清政府推行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提升了军事实力。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双方总体海军实力。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顿;北洋海军拥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顿,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及重炮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四寸七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八至十发,六寸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五至六发,乃同大之旧后装炮,每分钟才一发耳。是速射炮发射速度,大于原后装炮六倍。”③如按照此数据,以黄海海战为例,日舰的炮火发射的速度是北洋舰队的3倍,以致在海战中“日本舰队发出的速射炮弹,象雨点般落在中国军舰甲板上。”④北洋舰队能与之抗衡的是定远,镇远两艘战舰,但它们吨位较大,铁甲较厚,重炮较多,但这些都只利于防御而无助与进攻。因此战前李鸿章曾上书要求添购快舰快炮,但时至那拉氏六十大寿使得海军军费一拖再托,最后也未能有所进展,不曾有一船进库。汉那根曾说:“中国海军近八年中竟未添一新船,所有近来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而日之船炮,皆系簇新,是以未能致胜。”⑤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陆地意识极强,虽然明朝时郑和曾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但由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长期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和禁海政策形成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由于思想的腐朽滞后,在清政府的心目中有着不可动摇的“以陆军为立国根基”的思想⑥,海军充其量不过是大陆军中的一个海岸警备队,那些铁甲舰也只是一座座守卫要塞的“活炮台”,从而根本不可能为海军提出一套科学的、长远的发展战略,这就在根本上注定了甲午海战的失败。

二、军队素质低下

甲午战争中的陆战、海战达几十次之多,中国军队屡战屡败,被日本打得无从还手、溃不成军,没有一次打败过敌人,没有击沉过一艘敌舰,这完全是军队综合素质低下造成的。

当时全国的军队,以北洋优势最大,北洋里最优秀的就是海军。但北洋海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通过洋务运动,政府花费巨资,建造各种战舰,在武器装备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并购置了一部分西方的武器装备,采用西式操典训练方法,但却因军事教育的缺失使得整体的效能大打折扣,距一支优秀的近代军队还有很大的差距。近代系统、科学的军事教育的缺乏使清军官兵对于近代军事的真正内涵所知甚少,而高级军官尤甚。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原是陆军将领,并不熟悉海军业务,但他却统领北洋海军十多年。他并不认真好学,海军军事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常以外行自居,而且丁汝昌此人不能以身作则、严格治军,加上当时政府腐朽无能,造成北洋舰队管理混乱,军纪涣散。他“出身行伍,未涉海军门径,凡关操及整顿事宜,悉委步蟾主持”⑦。北洋舰队后期,“操练尽弛,自左右总兵以下,争携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⑧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济远管带方伯谦在威海、烟台、福州的公馆达五套之多,并娶有两房姨太太,并在舰队常去之地寻花问柳,那么此人多次临阵脱逃也就不足为怪了。威海之战的紧要关头,来远、威远二舰的管带邱宝仁、林颖启还在岸上嫖妓未回,二舰无人指挥,都被日军击沉,数百官兵殉难时二人尚在灯红酒绿中。北洋舰队的几十名管带中较好的如致远管带邓士昌,经远管带林永生,在黄海之战中英勇就义。但这样的将领毕竟太少,而且还不被相容,因邓士昌“不饮赌、不观剧、非时未尝登岸,众以其立异,皆嫉视之。”⑨。面对这样一支军纪废弛,人心涣散的队伍,如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那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三、海军体制不健全

海军体制不健全是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因素。甲午战争爆发之时,清政府的军事、外交等事物全是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经办。为建立海军他可谓不遗余力,他说:“中外人人谈兵,皆不知有兵无器与无兵同。自明以前尚有徒手博战者,今非其时,非其敌矣。”⑩“中国海防非创造铁甲快船数只不能成军”?。为了打造强大海军,他派学生出国深造,并筹划建设天津水师学堂,选定提督丁汝昌……但在当时,他责任重大,有“前敌指挥”的使命,然而外交方面又要通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向皇帝报告情况,领受圣命然后层层传递,极不便捷。他在当时可算一个为皇帝传达命令的“传递员”,海军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与指挥,他们互相掣肘、相互牵制,完全不能形成一只有效的战斗力量。北洋海军,归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指挥;南洋海军,归南洋大臣、两江总督指挥;福建海军,归闽浙总督指挥,中央政府无法对其实行统一的指挥调度。海军总体实力没有得到全面发挥,且发展前景受到制约。指挥海军的人不熟悉海军业务,军令大权又掌握在皇帝和军机大臣的手中,舰队指挥权被不谙于海战的陆军将领和封疆大臣所控制,那么这场战争的失败是在所难免了。

四、战略战术失当

在甲午海战中,中国在战略上一直是消极防御的,总想着避战求和,因此错失战机,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使中国在战争中处于被动状态。早在日军大举进攻朝鲜之时,丁汝昌有唇亡齿寒的危机意识,曾上书要求率领北洋海军援助朝鲜,先发制人,争取战争的主动。但遭到李鸿章的否定,说日本“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后丁汝昌率舰队巡戈到朝鲜海面,本想主动向日本发动进攻,又被李鸿章制止。丰岛海战前,丁汝昌要求率军前去援助,又被李鸿章一再复电制止。结果丰岛一战,毁船损兵,损失惨重。李鸿章“避战保船”,制海权完全不顾,使得日本舰队纵横海上,并迫使北洋舰队打了一场完全无准备之战——黄海海战。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的军事素质低下得以完全体现,日本联合舰队的十二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的形式在本队之前,作为先锋以起到尖刀插入敌人心脏之势;其余八舰作为主队,以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伺机而动。我方舰队本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造成后面的舰艇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使得大部分军舰无法发射炮弹。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因此而得名。可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到了应战时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且在战争之前没有明确指令来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而在交战过程中已然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了,最终导致自己指挥权的完全丧失,使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统帅军事素质如此低下,战略战术运用失当,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导致后勤补给不足

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关头,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统治集团为了继续维护他们的统治也会把反侵略战争作为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但清末的情况并然不是这样。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完全是由于其封建统治的腐朽性所决定的,这也预示着清王朝的覆灭。当时的清政府,体制陈旧,政治腐败,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开国时的欣欣向荣,一派繁华早已不在,它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清朝末年,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个人结党营私,这与日本朝野同心,上下一致形成巨大反差。朝廷对地方控制越来越弱,地方势力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加上背后操纵他们的外国黑手,都想培养其在中国的代理人,使得各个派系的争斗异常激烈。平时争权夺利,战时又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当日军在荣城登陆时,李鸿章视而不见的理由仅仅是因为那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地。待到荣城失陷,危害危在旦夕时,历史又惊人的相似,因为那是李鸿章的领地,所以李秉衡漠不关心,任由日军侵占。当南方调来的援军出现时,情况又出了变化,由于援军不归二李管制,便出现了威海孤军作战,得不到增援的奇怪情况。慈禧生活腐化,造成财政紧张,赶上1894年是她六十大寿,她早就准备要好好庆贺一番,修葺三海共用白银六百万两,其中有四百三七万两是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共用一千万两白银,挪用海军军费七百五十万两。战争形势异常严峻,慈禧却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私为己用,有人上书请求停止建设以保证军费开支,慈禧大为恼怒,并警告其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于是再无反对之声,各省为保慈禧不迁怒于己,纷纷以购买舰只的借口报效朝廷,而上缴的钱财均变成了颐和园里的上光水声。军费缺口如此之大,造成前线军备不足,弹药缺乏。美员马吉芬描写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战前的情形时写道:“数周以来,我队渴望决一快战。日复一日,战斗训练无怠,整饰亦无遗憾,但弹药颇感不足,舰队迭次请而不发,吾人殊无救济之法,责有攸归,其咎初不在舰队。吾人遭受陆上腐败官吏之掣肘,以致于此。”“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战斗中弹药不足,且弹药中还有假的,威力实不如对方一半,这样的战斗哪有胜利的希望!后勤补给是战争能够继续持久进行的根基,但深受当时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终成为中国战败的因素,使得战争失去了平衡,我方还没开始战争就落后了一步,战斗还没打响就已经输掉了一半!

战争是一场较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影响战争的因素有很多:武器装备、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士兵素质、后勤补给等。在甲午海战中,以上各项我们没有能强过敌国的,那么我们就必定会在战争中走向失败。海军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现代战争中谁能很好的取得制海权就能在战争中取得最大的主动权,争取战争的胜利。近年来日本积极发展海上实力,航空母舰也在筹划建设中,军国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为了避免历史重演,我们要时刻牢记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建设好我们的海军以保卫我们国家的安全!

注释:

① 杨家骆主编:《中日战争文献汇编》第7册,台北鼎文书局刊,第546页:林乐知采译蔡尔康札记《英斐利曼特而水师提督语录并序》;

②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版;

③《英国海军年鉴黄海海战评述》《海事》第10卷第2期;

④ 藤村道生著 米庆余译《日清战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第七编 第四章第181—182页;

⑤ 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故宫博物院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卷23第11页;

⑥ 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光绪乙巳四月金陵版卷二四 第13页;

⑦ 张侠编《清末海军史料》(上),海洋出版社 1982年版第349页;

⑧ 姚锡光《东方兵事记略》《中日战争》丛刊,第六册,第319页;

⑨《海事》,卷五,第12期,第15页;

⑩ 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光绪乙巳四月金陵版 卷一九,卷二零;

11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光绪乙巳四月金陵版卷一九,卷二零;

12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光绪乙巳四月金陵版 卷15,第 52页;

13《马吉芬黄海海战评述》,《海事》第10卷第3期。

[1]孙克复关捷著 《甲午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梁启超著《李鸿章传》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5]顾延龙 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87年版;

[6]朱玉泉《李鸿章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文长宗《慈禧》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8]郑彭年著《甲申甲午风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关捷 唐功春 郭富纯 刘恩格总主编 《中日甲午战争全史》(上,下)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赵磊,男,(1982-)2006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现就职于葫芦岛市六中,从事历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海战北洋
中途岛海战
这海战没法打了
陆军海战第一连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