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伟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长沙 410205)
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日益突显出重要的地位,作为除电视、广播、纸质媒介外的第四媒介,网络拥有强大的功能,并且正在高速丰富和发展着,网络应用已深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利用因特网的丰富资源和优良技术创建了一个新型的学习环境,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近年来,教育部陆续批准了几十所高校作为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网络教学在高等教育中迅速开上了“高速路”。这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传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提供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甚至是每一个在网络上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完成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建构。网络教学的目的始终是围绕教学和学习绩效而展开的,教育工作者始终期望能利用网络这个多功能的先进媒介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等目的。然而,在实施网络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网络学习行为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在整个网络教学活动中起着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培训与引导等作用,他们的活动贯穿整个网络教学与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行为对网络教学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希望摆脱传统灌输式学习束缚,完全实现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虽然不像传统课堂那样具有实时性,但两者之间仍存在双向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及其交互影响对学习绩效起着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资源有限性,教学活动是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实现的以学生为中心,主要活动仍然是以教为主,教师是传统课堂的主角,教师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并且,教师在整个教育传播过程中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进程。而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利用因特网的丰富资源和优良技术创建了一个新型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与学习活动都是基于这个网络环境进行的,根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论,个人的行为与环境、个体因素之间的作用是交互的,具体在网络教学中的交互三要素分别是:行为,指学习者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学习的活动;个体因素,即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生理特点、心理结构和年龄特征等;环境,指网络学习环境,包括计算机、学习界面、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库等。在网络教学交互中这三方是相互作用的,只存在一者而其他两者不存在,或只存在两要素的交互作用第三要素不参与,都不能构成完整有效的网络教学交互形式。该理论强调这种交互所用的要素两两之间并不具有相同程度的影响作用,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某些要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网络教学的交互作用是动态的。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知识、持续学习任何时间长度,这种种的开放同时影响着交互;网络教学具有知识的极大丰富性,进入网络扑面而来的信息令你应接不暇,在网络中你可以找到你想学习的任何知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网络教学具有愉悦性,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或多或少都存在被迫性,有些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被迫成为陪读,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而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必然是身心愉悦的[1]。
在教育观念上,客观主义教育观将逐步转变为建构主义教育观。在传统教学中,长期以来沿用“以教师为主”的原则,学生成了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实际上,对于学习者来说,其首要任务是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受“教”。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学模式,教学已经奔向无限广阔的时空。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者可以自主地择校、择师、择课、择时、择地,形成一种从未有过的知识个性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有以学习者为中心或为主体的观念,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学习者本身也要改变观念,从传统教学中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地、自觉地、发现式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成效。
互联网为教学手段提供了基本的交互录音及声音、影像回放功能,具有经济、高效、个性化的特征。计算机几乎实现了虚拟任意物质的技术条件。首先是在信息量上,网络教学可以保证几乎是任意信息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精简。只要学生想不断深入进去,就可以看到任意深度的知识,想要学多少,完全自主。其次,媒介物可以是音频、仿真的声音或再现真实声音的过程;也可以有视频,以即时性的影像再现真实场景,或模拟显现出宏观或微观物质变化的场景。再次,网络教学有各种不同类型,大致分为教师辅导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测试型、实验型、工具型和游戏型等 6种。所谓教师辅导型,其实是在类似电话会议式的教室里,一名教师可以同时给多个教室的很多学生上课,学生通过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地看到千里之外老师上课的场景,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同老师进行双向交流。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型,则是把学生必修的课程全部做成课件,知识内容由浅入深,前后衔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确定学习进度,随时学习,随时测试,自动进退。学得快,题的难度自动加快深度;学得慢,计算机自动加强知识反复重现。测试型,专门用来给学生评定学习成绩。实验型,是指原来需要购置的各种试验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有专门的仿真教学课件,可以仿真出学习课程所需要的几乎所有型号数值的电阻、电容、电压和电场等的变化,以及几何三维图形变化、化学变化的真实场面,甚至类似纳米、分子、原子等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工具型,突出了工具的作用。游戏型,则突出寓教于乐的特点。最后,网络教学要求老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从深度上到难度上都必须从计算机加网络的特点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备课增加了计算机的使用、网络功能的利用。教学材料不仅增加了数量,而且增进了对学生网上学习心理的理解和利用[2]。
教学形式的差异,导致网络学习效果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有着显著的不同。互联网利用了历史上最廉价的传输媒介,也将是最广泛被应用的、最能够满足学习程序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受到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习者学习状态及个人因素、网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传统教学行为中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堂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相对网络环境的影响要小很多。此外,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估也有很大差别,网络学习效果的评估除了类似传统课堂的测评考核外,主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感受和反馈来表现,体现出双向互动的特点;而传统教学中,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测验、考试、作业和学生课堂的表现来衡量,缺乏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的评价[3]。
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承载媒介的不同,以及学习环境的差异。因此除了客观的学科知识以外,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学习的最终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习效果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此观点是受到教育心理学领域普遍认可的,因为学习者现有的知识都是以先前的知识或相关经验为基础建构的。但在新兴的网络学习环境中,除了具体学科的知识结构影响学习效果外,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也是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知识结构,这些因素甚至比学科知识本身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其课程设计水平和学科内容组织形式,这决定了学生将会有怎样的材料可供学习。相同的客观知识,经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和不同媒介的作用,其影响效果会截然不同。具有优秀多媒体设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能的教学者能熟练将这些知识技能与学科知识结合,达到良好的效果;反之,糟糕的设计会使得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消耗人力财力得不偿失。学习者的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结构决定着他们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4]。
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教学者和学习者双方对网络教学活动的认识,主要包括态度和效能感因素。大量的网络教学及网络学习态度和效能感研究表明,积极的网络教学态度和高分教师效能感的教学者能更积极地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学习;同样,在相当水平的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基础上,具有更积极网络学习态度和更高网络学习效能感的学习者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网络态度和效能感是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重要中介因素。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的环境尤为重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日新月异,给网络教学带来了巨大生机。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课堂教学中无法实践的知识,网络教学提供的学习内容形象生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网络作为具有全面功能的强大媒介突显出它对学习者和教学者的教学活动的影响,这也是三元交互论在网络教学应用中的重要一环[5]。
网络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多方面的途径才能达到全面提升网络教学质量的目标。首先,从知识建构方面来看,要提高网络教学效果,必须建构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这是有效网络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之一,网络的超大容量信息和承载信息的多样形式为补充传统教学不足和提升网络教学效果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因此掌握相关领域知识技能可以进一步促进网络教学升华。其次,从认知因素来讲,塑造积极的网络学习态度、提高网络学习效能感、有意识培养网络学习兴趣、发现网络学习需求是从认知途径提升网络教学效果需要做的工作。再次,从网络设施和网络软硬件质量方面保障网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也是教育工作者亟待努力实施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才能从更大范围内保障网络教学工作有效进行。
[1] 余效诚.关于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3):23.
[2] 田屹,魏先彪,周虹.论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41.
[3] 李航.对网络教学的分析和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
[4] 刘繁华.网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4):38.
[5] Maehr M,Pintrich PR.Current Directions in Self-efficacy Research[J].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1977(10):1-49.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