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梦忆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必然要和地名、路名标志设置同步进行,没有语言或者符合标志的任何道路交通工程都是不完善的。路名是城市公共服务中用途最广泛的信息,对路名的外文译写国家也早就规定了 GB执行标准,但是我国开放程度相当高的北京、广州、杭州、重庆及其他大中小城市的路名书写存在着“汉语拼音拼写”和“拼写 +英文”两种“英文”译写。本研究在GB框架下对路名这个“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交往服务”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 10月 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工具作功能语篇分析,对公共场所路名英文书写提出自己看法和语言学界及交通领域专家探讨,旨在规范和统一我国路名译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二部分道路交通标志(征求意见稿)第 3.7.1.条:“根据需要可并用汉字和其他文字,如果标志上使用英文,地名用汉语拼音,相关规定参照 GB17733.1。”而GB17733.1-1999第5.3.4条:“拼写方法按照《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的规定拼写。”[1]路名是地名的一种,地名通常被用于一条道路的名称,当涉及路名外文译写时,因为涉及“语码转换”就需要用罗马字母解决拼写问题。因此,路名和汉语拼音字母关系密切是服从“《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这个国内标准就定了下来。汉语拼音用的是罗马字母,地名在国内标准的基础上统一采用罗马字母拼写也就是国际标准[1]。汉语拼音的实质是一种拼写读音体系,但用于地名是一种书写转换形式。路名外文译写问题起因于全国改革开放的 80年代初,一些率先开放的沿海城市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体现路名用语的对外服务功能,就在中文路名标志增加外文译写。然而,路名翻译的过程中,有的用外文,有的用“威妥码式”旧拼法,有的用汉语拼音。不规范、不统一的书写违背了地名使用“汉语拼音拼写”的原则,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一再“重申地名标志用汉语拼音拼写,不得使用英文等其他外文译写”。②1998年9月,民政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重申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外文拼写的通知》(厅办函〔1998〕166号)。虽然“汉语拼音拼写”的使用不断完善,但是路名的英文译写还是存在着“全拼写”和“半拼写”两种“英文”书写。路名用“全拼”容易使人理解“汉语拼音就是翻译”,似乎肯定了像“北京路”的英文书写就是Beijing Lu。但Lu是汉语拼音,“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2]212,不能用来代替外文。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路”的英文书写就是Beijing Road。重庆市把两种“拼写”全标上,譬如“学府大道”就与“XUEFU DADAO”和“XUEFU Avenue”并置,虽然有避免译写和拼写争论之意,但还是没有解决“汉语拼音拼写”使用这个根本问题。③《北京晨报》2007年 6月 6日“北京公共厕所不得再叫‘WC'将换成‘TOILET'”一文报道:今年年底前,全市道路标牌将由清一色的汉语拼音翻译,更改为拼音与英文单词相结合的规范译法。在北京的大街上,“某某街”直接以汉语拼音“JIE”来表示,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看着晕,规范英文名后将变成“Ave.,St.,Rd.”等。《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12日广州新闻:广州路名英译再起波澜;《南方都市报》5月10日民政厅:广州路牌翻译不改;《钱江晚报》2009年 9月2日“里东山弄,英语该怎么说”一文报道,杭州大学生:一半拼音一半英文很别扭,老外:为何有的路名全是拼音。路名到底是“全拼写”还是“半拼写”,关键在于我们对“地名用汉语拼音拼写”的不同理解,有必要解剖路名并对路名作功能语篇分析。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对等的两种语言的语篇都可以作为同一整体语境中的组成部分,而相互替换是任何不同拼写语码国家的文字”[3]365。两种转换的语码可以是任何不同拼写语码国家的文字,需要译者对源路名语篇进行语言单位切分和功能分析,然后运用某种策略将两种语言在形式和意义转变用目的语表达出来,这与“汉语拼音拼写”有本质的区别。路名结构的书写形式为“专名+通名”,专名表示不同地理位置和形态的区别,通名表示地理实体属性归类,是对专名的具体释义。专名“北京”和通名“区、乡、镇、县、市、省”等连用,构成一个区域地名具有唯一性和特指性,因为不可能再有一个“北京市”,一旦固定就有法律效应;而“北京”和通名“路、街、道”等构成一个路名,也可以和“桥、大厦、广场、大学”等构成地点,颇具灵活性和多样性。因为“南京路”、“北京路”、“中山东路”等可以在全国各地重复命名,也可能因城市扩展、道路延伸随时变更名称。区域地名专名可以不和通名并置仍保留特指性,而路名专名必须和通名并置使用确保指代性。因此,从地名国际标准及翻译的特殊性考虑,路名音译(罗马字母转写)是指专名,意译是指通名。《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外国地名汉字译写以普通话为准,专名实行音译,通名一般实行意译”的原则①《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政部民行发〔1996〕17号第 3章第18条(二)(三)。是从翻译的角度区分了地名词语结构,为译者提供了翻译模式。如果我们“重申地名标志(专名)用汉语拼音拼写”,就避免了对路名“汉语拼音拼写”使用带来的认识的差异,就做到了路名专名翻译内外一致,也就考虑到了地名“国际标准”符号的特殊要求。
翻译策略具体表现为直译、意译和音译等,“汉语拼音拼写”是构建罗马字母拼写语言词语的最佳音译材料。“专名(汉语拼音拼写)+通名(意译或直译)”构建了汉语拼音和外文结合的语篇,是路名外文译写模式。路名专名由人名、地名、词语、动植物名、地形等构成,一旦它们被命名为某条街的名称,就成了某个区域的一个地名,“地名用汉语拼音”既简化了翻译的烦琐,又和“国际化”标准相吻合,最重要的是确保中国路名文化“原汁原味”。美国Wall Street我们就译“华尔街”而不译“墙街”;中国“建设路”译Jianshe Road,不译Construction Road。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和国际通用的路名译写模式相一致。
从翻译视角综观我国各地路名标志的书写,由于受“汉语拼音拼写”就是路名英文翻译的影响,拼写和译写混杂在一起,书写不规范不统一现象还相当严重:
1)路名专名错用外文译写,尤其是一些非地名专名。譬如“红旗路”错译Red Flag Road。
2)双语一对一“注音式”标注,没有按“意群”切分语言单位。如“打铜街”注音DA TONG JIE,应该合并地名为DATONG。
3)汉语路名表达复杂,方位词丰富多彩,客观上给译者带来困难。建议城市内各种各样的“路”、“道”、“街”用Street(St.),Avenue(Ave.),城市外各种“公路”用Road (Rd.)。方位词统一用East(E),South(S),West(W), North(N),同时增加地点门牌号码,如“上下九路”(译: Shangxiajiu Road)[3]50-70。
4)同一路名在不同的地点有“译写”和“拼写”:北京市的“海淀南路”就有Haidian Nanlu和Haidian N.Rd。
5)路名专名存在汉语拼音字母大小写不一致。如: NanJing Rd.HAIDIAN South Road,Tianmushan Rd。
6)专名部分的词语多译,通名部分的方位词漏译。如“扬子江路”错译YangziRiver Road,英文river属于地名的一部分,需用汉语拼音;“滨江西路”错译Binjiang Xi road,汉语拼音Xi属于通名的一部分,需要意译成West。
语言为了履行交际的功能必须具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些功能承载着人们使用语言交际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4]。路名语篇的概念意义包括地名、路名和地点,凡是涉及“地名”概念的专有名称都可以用“专名音译+通名直译”模式;路名译写的目的是提供信息服务,突出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功能,只要译语和情景语境相一致,不必一味追求“形式对等”,而应该考虑“功能等效”。国家标准应该是路名译写的基本框架,国家应当确保国家标准的完善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学术界和翻译界应当统一思想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看待路名的“拼写”和“译写”,规范统一我国路名的外文译写。
[1] 郭建中.街道路牌书写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J].中国翻译,2007(5):68.
[2] 周有光.汉语拼音和东西文化交流[M]//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1996.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