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及思考

2011-08-15 00:43段建红胡三觉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考核

段建红,张 舒,胡三觉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32)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及思考

段建红,张 舒,胡三觉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32)

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开展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笔者适逢从美国交流学习归来,结合美国和我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异同,从教学形式、教学考核、导师队伍和教学理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了目前我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及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一些建议。

研究生教育;教学形式;教学考核;教学理念

笔者在美国交流数年后近日归来,适逢我校为深入实施精品战略,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大张旗鼓地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都是一所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评价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十二五”是我校实现“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国际先进研究生院的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我校“十一五”期间推广的精品战略,利用国际化的教育趋势,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将有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为实现我校建设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最近五年来,我校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潜在的危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要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与美国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为完善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借鉴国外的优点,比较研究了中美研究生教学的差异,并提出了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

1 丰富教学形式,培养综合能力

由于我国教育模式固有的诟病,学生普遍缺乏思辨和批判精神,通常满足于死记硬背,且专业知识面非常狭窄。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虽然是本科生中的佼佼者,但大多数的思想仍然不够活跃。所以要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将他们培育成能推动国家发展的精英人才,研究生学习阶段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研究生教学,主要还是通过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模式,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均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研究学习、论文撰写及答辩等几个过程,完成整个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在理论课程学习阶段,以往的“一只粉笔式教学”进化到如今的“一个鼠标式教学”,这只能代表着科技的进步,教学设施的改善,可在教学形式上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主要表现为理论学习还是以灌输记忆为主和实习训练还是以程序化学习熟练为主。即使在个别课程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了课堂讨论等内容,但对于研究生思辨和批判精神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验研究学习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生在实验技术上依赖学长带学弟的学习模式,在研究方向上依赖导师给予现成的研究思路,在课题完成上依赖课题组多年不变的研究方法,在论文撰写上依赖通用模式而缺少个性的写作手段。

反观美国的研究生教学形式,则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式多样化且个性化。在理论课程学习中,虽然也是课堂教学,但教学内容更加精炼。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课堂讨论占用了很大的时间比例。特别是课堂讨论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又兼顾研究生的专业实际,分组讨论和发言,需要提前阅读资料做好课前知识贮备,具有较高的难度,对学生的思辨力有很强的锻炼作用。同样,理论课的书面作业,也不是靠强记就能完成的,需要阅读大量的图书和论文,并以论文报告的形式提交。这些形式的理论学习对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如表达、分析、归纳、比较、总结和写作)的锻炼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验研究阶段,美国研究生的依赖性是非常低的,通常从课题设计到实验完成及最后的论文写作主要都是一人独立完成的,当然这期间也会得到同事和导师的帮助。美国的研究生,许多是跨专业求学,学习难度很大,但大多数研究生均能很快适应新的专业学习并掌握相关技能,这与美国从小学到大学的素质教学成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研究生在技能学习上速度快,在研究方向上思路宽,在研究方法上时有创新,在论文撰写上更是做到了专业性和个性写作的有机结合。

要培养研究生勇于挑战自我和权威的“否定到最后”的思辨和批判精神,培养研究生勇于创新和独立向上的科研精神,应正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充分相信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大胆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丰富我校研究生的教学形式,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同时在研究中给予他们更大的探索空间。

2 严格教学考核,提高培养质量

我校研究生的教学考核模式较为单一。理论学习阶段,考试成绩是主要的评价标准,而这一标准又建立在以死记硬背为考察内容的基础上。这种考核方式,既无助于研究生主动拓展思路、历练专研精神,又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综合素质考察的教学需求。在实验研究和毕业答辩阶段,考核标准又只是硬性的论文指标要求和论文答辩会展示,对实验研究没有阶段性考核,对论文答辩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质疑式和淘汰式”考核,这样就势必导致部分研究生失去专研的动力,以应付的态度完成学业,以取得文凭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自以为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就万事大吉了,普通的理论学习是难不倒以记忆为特长的我国研究生的。而为了完成论文指标,自然有铤而走险进行学术造假蒙混过关的。至于最后一关的答辩过场,又可粉墨登场而皆大欢喜。考核模式的缺陷,无助于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得我们经常是只见到研究生培养数目的庞大森林,却罕见那棵棵茁壮成长的挺拔大树。

反观美国的研究生教学考核,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更加严格且形式多样。理论课程的考核,正如其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一样,也几乎门门课程不同,这其中授课教师具有唯一的决定权。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平常授课中的表现,如讨论、答辩、报告等决定其分数,也可以通过书面论文式作业进行考核,亦可以结合平时和期末的考试综合判定其成绩。并且即使学生通过了理论考试,在实验研究阶段也不是万事大吉了。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就读的第一年末期有两次机会的资格考试,考试内容紧密结合专业,包括书面课题设计和口头公开答辩两部分,由本专业的学位会主持考核。只有通过了资格考核,才能开展博士课题研究工作,否则直接淘汰退学。笔者多次参加研究生的资格考试,学位会教授们的问题涉及相当广的知识面,没有较强的功底很难回答。资格考试的淘汰率一直未低于20%,十分残酷。这样的考试把好了入门关,通过的研究生既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又充分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压力,对后期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美国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则更是难上加难,学委会重点考查的是学术性,并不以是否发了几篇文章和指导教授的知名度为评判依据,只要认为对科学问题研究的不充分或不够准确,延期的结果是比比皆是。这样的考核又把好了出门关,使得学生能够潜心做学问,深入做学问,而通过答辩的学生则在该领域往往就已初成专家了,对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培养研究生的“能”力而不是“记忆”力,培养研究生的“专研”精神而不是“专营”精神,我们应正视教学考核中的种种问题,改革考核的模式和环节,把好入学关和毕业关,促进研究生的求学,选拔出真正的高质量人才。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控制教学成效

作为国家首批“211”建设学校,作为军队仅有的三家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我校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上多年来一直秉承的是严格选拔、阶段考核、综合评定、按期续聘的建设制度。导师的综合素质逐年提高,这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足,表现为:①师生关系唯一化。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学徒制模式,使得学生的导师被固定化,学生缺少再次选择导师和方向的机会,也使得有学生的导师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而美国采用的学术式培养模式,学生可以自由转换导师和研究方向,导师为吸引学生在科研领域也会更加努力;②导师结构唯一化。导师结构还是基本上以指导教授为主导,缺少团队式辅导结构。大多数导师均采用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进行科研指导和交流,有些导师甚至无法保证经常性的这种交流,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缺少足够的锻炼。而美国采用的团队式导师辅导模式,虽然有唯一的指导教授,但在科研指导和学术交流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学术团队中的教授、博士后和一批研究生们形成的学术团队来开展辅导的。笔者所在的实验室,每周固定时间开展研究生指导交流会,即使导师身在国外,也通过网络视频参加指导,通过畅所欲言和集思广益,既锻炼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能力,又能经思维碰撞获得更多的灵感;③导师水平模式化。我校的导师均是通过固定模式选拔出来的,如必须发表过几篇文章、得到过几级课题、经过何种学历培养等,对其学术思想、发展潜力、科研地位、科研条件缺少考核和思考。这样选拔的许多导师在国内外学术界缺乏真正的竞争力,且不论软实力,有的导师多年来连开展科研的实验室都没有,这样如何培养高层次研究生呢?而美国采用的是科研特色式选拔模式,一旦评为助理教授就可以开始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了,不再单独从教授们中选拔所谓的研究生导师。而无论是助理教授、副教授还是教授,均由聘用单位提供实验场所和启动基金,保障了科研的基本需求。此外,教授的聘用与发表过几篇文章和得到多少课题无必然关系。笔者所在系的评定委员会在聘用新教授时,就否决了许多非常成功的科学家的申请,而是考虑申请者对本学科特色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可能贡献才决定是否聘用。这样的方式充分保证了每个单位即具有科研特色又有强大的发展实力,这样的科研环境培养出的研究生自然也就特色鲜明和卓越不群了。

除了学术能力之外,导师的人文精神对引导研究生正视学业和专心科研亦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导师队伍的急速扩大,许多年轻导师在“言传身教”的人文教学中缺乏经验,而更重视满足学术压力的“急于求成”,这些使得研究生的成长土壤营养不足而严重影响培养效果,这也是要警示我们的重要现实问题。

4 更新教学理念,拓展国际合作

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和主要力量,研究生教育是激发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和催化剂,其开放的勇气、程度、方式和结果,决定着办学治校的层次和水平,也决定着科研发展的水平和地位。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即需要良好的教学模式、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负责的导师队伍,也需要准确的教学理念来指引。西方诸多发达国家近年均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计划措施,如德国制订了“精英大学计划”,英国出台了“高等教育未来计划”,日本提出了“COE计划”,均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发展战略重点。美国的许多研究生院都办出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际特色,其根本原因是它们始终坚持研究生教育追求真理、追求创新的办学宗旨,把大学看作是一个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场所,看作是培养科技精英的阵地,从而使得美国的研究生对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中取得超级大国的地位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2]。而国内名校间联盟发展、“连横”对抗竞争也已初具规模。我校作为军医大学,虽然在近年精品战略的指引下,绽放出“创精品、育精英”的办学特色,在全国和全军的研究生教育界产生了全新的影响。但也可以看到,还存在制度不足、思想观念跟不上和不适应的现象,还没有坚定在旧体制、旧方式、旧制度上求新求变的勇气和决心,还缺乏“允许不成功、反对不作为”的精神动力和胆识气魄。在现有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环境下,要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打造“国际会议有声音、国际组织有位置、国际杂志有文章、国际合作有伙伴”的先进学科,锻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引领学术发展、倾心育人事业的高素质导师队伍,营造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开设国际化课程的学术环境。

要落实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就应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用国际的视野、标准和方式,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生源结构、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从而通过不断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出能满足和实现国家社会战略意图所需的精英人才。

[1]刘 凡,冯雄汉,赵竹青,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4-128.

[2]田联进.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家特征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5):20-22.

G643.0

A

1006-2769(2011)04-0710-03

2011-03-16

段建红(1974-),女,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考核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V eraW an g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