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县农业局 655700 浦秋吉 李伦刚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五地州结合部,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显著。2009年全县总耕地面积7.286万hm2,而中低产田面积5.214万hm2,占71.6%,因此中低产田改造开发的潜力很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不配套、不完善,农业科技普及率低。因此,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农业科技适用新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加大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力度,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粮食总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几年来,师宗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中心,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年年掀起了大干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的高潮。2007~2010年,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4个,改造中低产田1 460hm2,完成科技项目:新建花卉示范基地13.3 hm2、冬早马铃薯示范基地13.6hm2,猕猴桃科技示范项目建设33.3hm2。投入总资金1 963.73万元。新修机耕道路13条11.01km;建设渠道20条16.985km;新建抽水站2座,水池77个,山洪沟填复2 165m,平整土地29.3hm2,安装管道20.04km;举办农业科技培训40余期,培训农民10 000余人次,印发宣传技术资料8 716份。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良好的基础设施,还引来了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投资经营特色高效农业,龙头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良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先后建成了鲜切百合花基地、供港蔬菜基地和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还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带动了600余农户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后,项目区每亩配套机耕路达5m以上,车辆可直达田间地头,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中人背马驮的运输方式,加快了机械化作业步伐,机械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机械化收割达到60%,每亩可减少劳动力3~8个,折合资金150~400元。与此同时,通过水网、路网建设和土地整形,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程度,保证农作物在最佳节令栽种,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据统计,项目区粮食作物平均每亩可增产150kg,增值300多元;烤烟平均每亩增产30kg,增值450元。通过排涝治渍,项目区内涝冷浸田成为花卉和蔬菜重要生产基地,由过去的亩产值不足500元增至千元甚至万元,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带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2007年,完成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安花卉基地,吸引来了天津环美花卉有限公司,公司到基地租地种植鲜切百合花13.33hm2,带动当地13户农户种植0.67 hm2;2009年引进田园公司建立供港蔬菜基地106.67hm2;引来了云南师延经贸有限公司到基地租地20多hm2种植荷兰豆等蔬菜,带动当地农民种植13.33hm2;2010年彩云片区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后,吸引来了中原农业开发公司到该片区租地66.67hm2,利用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种植露地蔬菜,带动当地农民种植53.33hm2。
引导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当地租地种植特色高效作物,大部分农民把地租给公司后,除获租地收入外,还到基地务工赚取工资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在海晏供港蔬菜基地种菜的当地农民王莲英,按日领取工资,每天35元,每月工作25天左右,她就有1 000多元的净收入。还有的农民出租土地后,转产其他行业,海晏村村民殷存良就是其中之一,他家的0.33 hm2田当年转租给蔬菜公司后,他买来一辆小货车跑起了运输,每月跑下来他都有2 000多元的纯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像他们这样出租土地再到基地务工或转产其他行业的农民,全县共有3 000多人。
项目主要安排在粮食主产区,山区的建设面积较少,约占建设面积的30%左右,同时镇与镇之间,乡与乡之间也存在着严重不平衡。
目前,尚未建设的耕地面积大,建有排灌工程设施的农田仅占28.4%。
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及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入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治理规模与投资力度不配套,致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标准不变,骨架工程相对多一些,配套工程建设项目还很重。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中,抓工程硬件建设力度较大,对加强土地土壤改良地力建设等的农业科技措施(软件)推广应用抓得不牢。
在项目建设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十分突出。建后管护工作做得不够,虽比以往有所转变,但还有个别地段沟渠、水池内淤泥清除不净,在田间道路上乱挖,有的乱开放水制口等。后续管理不力,毁坏工程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工程难以长期发挥效益。
围绕质量效益为中心,把科学规划作为实施项目的重要手段,广泛宣传,整合资源,以项目为纽带,将项目资金、开发方式、科技培训、治理措施和质量监管全部拧在一起统筹安排合理布置,高标准、高质量快速推进项目在全县均衡发展。
我县耕地资源有限,中低产田地面积所占比重大,改造潜力很大。改造中低产田地、建设高稳产农田是缓解人口、粮食、资源矛盾的最佳选择。
根据农田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不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科学规划先行,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科学规划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师宗县抓好“三个结合”,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一是国家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高起点、大手笔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规模开发、综合示范的原则,实行山水田林路和产业布局综合规划。二是扶持方向与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相结合。择优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依靠有资质的设计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使项目概预算更加准确,项目实施方案更加科学,效益指标更加明确。三是实地考察与专家意见相结合。专家的论证意见是择优选项的重要依据,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对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后,进行科学立项、科学规划。在交通便捷的新安(324国道旁)规划建设花卉中心示范基地;在自然条件优越的龙庆乡规划建设野生猕猴桃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在水利资源丰富(子午河、通玄河穿境而过)的丹凤镇海晏坝子和土地连片平整的彩云红土片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规划时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水源特点,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配套化、田间林网化和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的“七化”标准,科学设计实施方案。在无灌溉水源的地方,重点是培植水源,采取建池、建坝塘、建水库蓄水;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建设主要是解决田地间灌溉设施;低洼冷浸的地方主要是加大排涝渠系建设;坡度在15~25°的实施坡改梯,进行土地平整;盐碱地等土壤瘦薄耕地的改造,在做好排灌工程的基础上,把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种植绿肥、增厚土层、秸秆还田和抗盐碱类作物,进而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农田污染严重的地方,要切实加大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依法取缔关闭对农田污染较大的工矿企业,杜绝农田污染,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长期使用化肥,有机肥使用不足,土壤的物理性质受到破坏,生产能力普遍下降,种植绿肥和增施农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地力效果明显。在高稳农田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农田建设铺路,综合开发同步,科技措施配套,两高一优致富”的发展规划思路。在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同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建设工程的增产效益,综合生产力才能显著提高。
为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做成真正的放心工程、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惠民工程,师宗县加强项目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一是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公示制度,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二是坚持合同管理和工程施工监理制。所有工程一律实行合同管理,同时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公司对项目实施全程监理。三是把好工程质量关。质量监督组立足“早”字提前介入,监管质量与工程进度齐头并进,调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材一律不准进入项目工地,不准使用或安装。
科学的管理就是效益。建立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坚持竣工资料收集整编归档,加强工程项目管护,确保长期受益。按照“建管并重”、“谁受益,谁负责”、“以工程养工程”以及“市场手段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工程管护。一是落实管护主体,办理移交手续、签订管护责任书。二是多方筹集项目工程管护费,并加强管理,要做到专款专用,组织专人对项目各工程进行维护和整修,做到永续利用,长期受益。及时制定工程后续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对农建工程的管护、维修,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海拔在737~1 500m的高良乡和龙庆乡、五龙乡的部分地区属热区,可进行冬季农业开发,可建冬早马铃薯示范基地和发展热带水果、桐油、生姜等经济作物并培育成优势产业。
属坝区,海拔1 680~2 000m,蔬菜、水果、蚕桑以及经济支柱作物烤烟都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内。建成的高稳农田可采用以下开发模式:烟——粮型(大春栽烟,烟收后种小麦、豌豆等);粮——经型(大春种粮,小春种经济作物如油菜等)。农业综合开发应推广的模式有:高产水稻——稻田养鱼——小春种蚕豆、小麦,水稻——秋马铃薯、蔬菜。两种开发效益年亩产值均可达1 400元以上,比单一种粮食亩产值可提高400元以上。
属山区与半山区,海拔1 900~2 300m,自然条件较差,重点发展节水型旱作农业,发展套种间作。开发模式可采用:烟——粮型(大春栽烟,烟收后种小春粮食作物);粮——菜型(大春种玉米、马铃薯,小春种菜或晚秋作物);粮——肥型(大春种粮,在大春收前套种绿肥培肥土壤)。
[1]关连珠.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