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峰
摘要:受气候影响,地形、土壤条件制约,我国部分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由于耕作方式落后,种植结构单一,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开展中低产田的改造对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分析中低产田形成原因,合理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改造治理。
关键词:中低产田;田间工程;农艺措施;土肥监测
一、项目区中低产田现状
高平市河西镇地理坐标东经35°65′左右,北纬113°45′左右,丹河由南而北贯穿其中。项目区耕地一般位于河谷二级阶地或高阶地,以河川阶地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5%以上,耕地土壤主要为石灰性褐土,耕性较好。耕地地力1-3级,具备一定的灌溉条件,但存在着水利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或缺乏、耕层浅薄,一般只有20cm以下,土体结构差,土壤肥力低下等问题,限制了耕地生产能力。
项目区劳动力充足,光照充裕,气候适宜,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增产潜力很大。项目区年均气温9.8℃,年积温在3320℃—3980℃之间,全年有效积温在2600℃—3400℃之间,无霜期约180天左右,历年平均日照2601.3小时,年降雨量分布在540mm—690mm之间,年均降雨量607.3mm。年蒸发量1734.5毫米。历年各月雨量以7月份最多,平均为181.1毫米,12月份雨量最少,平均为7.7毫米,全年降水夏季最多达372.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6%,冬季最少有21.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
二、改造治理的基本对策
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必须走工程、农艺两项措施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实施平田整地、整修田间道路及农田林网工程,改善田面平整度、提高农田保水保肥能力、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和调节田间小气候。通过实施秸秆还田,施用精制有机肥和施用硫酸亚铁等农艺措施协调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的综合施用,以改善耕地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并最终提高粮食的产量。
1.田间工程措施
(1)平田整地。平田整地是通过机械加人工的方式平整田面来改善土地高低不平的现状,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水分利用率,促进田面整体质量的提高。项目实施平田整地4429.64亩,实施平田整地的地块,平整度得到提高,耕地保水、蓄水能力得到提高,农田灌溉、机械化耕作更加方便。
(2)整修田间道路。整修田间道路是指联系村庄与田块,规划合理、平整畅通,达到方便田间生产、机能进、物能运的道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粮食作物的品质和商品率都有促进作用。
(3)农田林网。通过在整修田间道路两侧植树,形成农田林网,起到防风、固沙、保水、改善农田环境、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作用。林网可使风速降低15-28%,减少农田水分蒸发20.3%,提高相对湿度1.4%,冬季提高网内温度0.1-0.4℃,夏季网内温度降低1-3℃,为粮食作物生长营造较好的小生态环境,促进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2.农艺措施方案
(1)增施精致有机肥。精致有机肥多数是禽粪经高温物理处理和按照作物生长需要科学配方精致加工、浓缩而成,它有机质含量高达30%以上,氮磷钾含量大于4%以上,是普通禽粪的3-5倍。其养分含量齐全,分解快,更易被作物快速吸收利用,是快速改良、培肥土壤的优质有机肥料,同时它还有用量少、便于运输、施用方便的特点。
(2)施用硫酸亚铁。硫酸亚铁中Fe2+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够促进微生物快速繁殖,加快土壤熟化进程,刚进行地埂修复、里切外垫、平田整地、深耕(松)操作的土壤,由于土层翻动,耕层及心土层土壤打乱,出现生土裸露现象。施用土壤改良剂硫酸亚铁可以加快土壤熟化进程,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促进土壤对养分、水分吸收能力,促进土壤理化性状改善,从而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水平。施用硫酸亚铁土壤改良剂,每亩40公斤。据对照观察点调查,平田整地施用土壤改良剂的2012年玉米田长势明显优于未施用过地块,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土壤熟化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快速的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3)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我市种植的两大主要作物小麦、玉米面积达万亩,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以及减少地面径流和水土流失,对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秸秆还田主要作用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改善土壤环境,改造中低产田;形成有机质覆盖,抗旱保墒;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优化环境、防治污染。
(4)施用抗旱保水剂。保水剂有抑制作物蒸腾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促进作物生长的各种微量元素和生长刺激素,它具有蓄积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抑制作物水分蒸腾,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满足作物对多种微量元素供给需求,提高作物保水能力的功能。土壤改良剂的施用,对生土熟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在适宜范围内施用,可加速生土熟化进程,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步伐,在丘陵山区的坡耕地改造中具有投资小,见效陕,农户乐于接受。
3.土肥体系建设方案
通过完善监测手段,以建设土壤肥力与墒情监测、土壤改良与肥料实验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土肥体系,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情况,不断集成创新耕地质量建设的技术模式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1)土壤肥力监测。通过改造化验室条件,更新完善测试设备,定期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大量元素,钙、镁、硫等三种中量元素、六种微量元素、以及重金属等耕地环境质量因子,动态掌握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2)土壤墒情监测。通过定期监测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降水变化情况,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土壤墒情和旱情的预测和预报。
(3)土壤改良与肥料试验基地。通过新建和完善实验基地的田间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引进、实验、示范土壤培肥与改良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积累适合全县不同耕地类型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经验,为耕地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4.改、用、养相结合
这是中低产田土改造、高产农田建设的途径。“改”是前提,目的是通过对中低产田土壤的治理和改造,消除起主导作用的障碍因子,为更好地培肥利用奠定基础;“用”是指土地科学合理使用的途径和方向,是通过因地制宜地科学合理使用避短扬长发挥优势;“养”是关键,是在改造治理消除障碍因子的基础上,在确定科学合理使用方向的同时结合农艺农耕措施培肥和提高土壤肥力。通过改进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和农田除草技术,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如种植绿肥和养地作物,增施农家肥、生物肥,搞好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