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661500 李绍梅
勐拉乡地处金平西南部,距县城45km,南与越南接壤,距国家级口岸那发18km。乡境内国境线长39.2km。全乡总面积 336.47 km2,总耕地面积 1 859.7hm2,全乡辖7个村委会74个村民小组5 854户,全乡总人口34 517人,其中农业人口25 344人,世居8种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乡。2009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 175万元,全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万元,全乡粮食总产量7 117.9t,人均有粮239kg,农民人均纯收入2 359元。
2.1.1 立体气候突出,自然资源丰富。勐拉乡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辖区内最高海拔2 876.6m,最低308.5m,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2.6℃,终年无霜,年降雨量1 629mm,立体气候明显。勐拉乡是红河州橡胶和香蕉主产地之一,也是金平县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勐拉乡境内金、铜、锡、铁、镍、铝、铅、锌、水晶石等矿产资源具有一定开采价值;共有大小河流16条,可开发水能30万kw,有12.5万kw尚待开发。
2.1.2 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勐拉乡正在努力培植的新兴产业。多年来,外地旅客素有“十个到金平,九个下勐拉”“,到金平不到勐拉,不算到金平”等说法。勐拉乡属亚热带气候,自然风光优美,藤条江横穿绿树成荫的万亩胶林独成一道风景线,勐拉温泉闻名于州内外,年接待游客上万余人次。勐拉乡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尤其是傣族的民风民俗古朴,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干栏式竹楼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勐拉傣族泼水节是滇南重大民族节日之一。
2.1.3 具有得天独厚的物候条件,丰富的农副产品。勐拉乡的立体气候条件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主产稻谷、玉米、薯类、大豆等,经济作物和林果有草果、花生、棉花、橡胶、胡椒、香蕉、荔枝、芒果等。勐拉坝是红河南部最大的坝子,面积16.3 km2,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是全县橡胶主产地,现有国营、集体、民营橡胶园8 666.7hm2,年产干胶 3 000余 t,橡胶单株产量居全国之首。蔬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冬早蔬菜已成为坝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规模大时能发展到266.67 hm2,勐拉青辣椒广受客商青睐,产品远销昆明、成都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勐拉以其得天独厚的物候条件成为全县调整产业结构试验示范基地。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县委、政府把勐拉列为全县发展香蕉的两大基地之一,香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达2 000余hm2,成为红河南岸香蕉主产地之一。
2.1.4 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一是勐拉距县城45km,通往县城的公路已全部改造为柏油路面,从县城往返勐拉仅需1小时左右,交通便利,来往人员、车辆频繁,勐坪(勐拉至绿春)公路穿越勐拉,是金平通往绿春、红河等地的必经之路。二是勐拉距国家级口岸金水河18km,公路全部为柏油路面,与越南接壤,有39.2km国境线,与越南有着正常的边贸往来,发展边贸具有绝对有利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条件。三是勐拉地处国营金平农场、金水河镇、者米、铜厂、老勐等乡镇的中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目前已成为继县城之后的全县第二大商品集散地,上规模、上档次的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初具雏形。勐拉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建设中心集镇,目前,已开始建设一条9km长的公路,即将连接铜厂乡,此路开通后,将缩短铜厂至勐拉公路里程30km。那兰电站建成后,通过水、陆两路,将把老勐、老集寨两乡以及元阳、绿春两县与勐拉连接起来,也必将大大缩短勐拉到元阳、绿春两县以及到老勐、老集寨两乡的公路里程。以上项目完工后,勐拉将成为公路四通八达的中心集镇。2.1.5具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随着科技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劳动力从不足变为过剩,若把多余的劳动力输出,将增加农村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2.1 最大的乡情是贫困。一个世纪以来,勐拉经历了从原始和半原始社会后期到多属封建领主制、土司制再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变革,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直至70年代末和80年代自卫反击战,长期处于战争最前沿,直到90年代初才开始进入恢复重建阶段,战争给勐拉造成的直接损失无法估量,同时失去了许多经济发展的机遇。勐拉的贫困除了上述原因外,部分地区生态恶化,生存条件恶劣,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都极为困难。1992年勐拉被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乡,2001年被列为县扶贫开发重点乡。按国务院新的贫困标准,我乡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尚有3 422人,占全乡的14.5%。青壮年文盲率达21.3%,拉祜族文盲率高达90%以上。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贫瘠干旱缺水的喀斯特地区。
2.2.2 最严峻的问题是生态和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以及多发的自然灾害已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严重问题。勐拉地处红河断裂带南侧,地壳活动强烈,地震活动繁多,脆弱的地质背景和众多的岩石、土壤类型,促使勐拉山体切割深,山体支离破碎,岩石风化程度高,容易发生多类型的地质灾害。勐拉地处河谷,灾害呈点多面广的特点,自然灾害防不胜防,灾害处理难度十分巨大。
2.2.3 最大的障碍是人的观念落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主要表现为:思想不解放,市场、开放、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养猪为过年,种粮为自给”,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封闭僵化、等待观望、保守思想严重。教育极为落后,解放初期许多民族还处于刻木记事的时代,红河州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年,而勐拉仅为1.98年,各类专业人才匮乏。
3.1.1 利用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热带水果、冬早蔬菜等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3.1.2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3.1.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一是要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二是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三是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
3.1.4 强化科技措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以“节本增效,先进实用,优质高效”的原则,整合技术力量,大力推广农业综合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技术,加快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嫁接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培植农业新的增长点。
3.2.1 高稳产农田(地)建设。结合县农业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部分香蕉老蕉园、橡胶低产园、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提高商品产出率和提升产品质量。
3.2.2 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兴修水利,改修排灌沟渠,改进灌溉方法,扩大灌溉面积。要加强对全乡现有大小水沟的维修、加固、拓宽和三面光支砌,减少渗水,增加进水量。特别是田头南溪河大沟、布搞大沟、新勐一号大沟、勐拉二号大沟、顶岗大沟等17个农灌设施修复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部分蓄水、提水工程,努力做到引、提、蓄相结合,解决水源不足、用水困难的问题。做好藤条江勐拉河段防洪治理工程,彻底消除藤条江勐拉河段防洪堤安全隐患;争取红岩冲沟治理工程项目,根本解决红岩冲沟泄洪防汛,涉及水保林规划、经济果林规划、拦沙坝规划、泄洪道规划。
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主要是油茶、杉木和橡胶),走基地化建设、连片开发、集约经营、高产高效优质的绿色产业发展路子。做好中低产林抚育更新(主要是广东、荞菜坪、新勐、老乌寨四个村委会)和农村能源建设(主要是沼气池建设)。
1)改良选育牲畜品种,实行科学饲养,科学管理,加强疫病预防防治工作,提高存栏,加大出栏率。
2)规模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积极扶持群众发展畜禽养殖,为他们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及销售等相关环节的指导服务工作,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把畜禽养殖业作为兴乡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抓紧抓好。
3.5.1 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3.5.2 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5.3 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3.5.4 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根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文件规定,要建设符合标准、质量优良的学校建设项目。搞好中心校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及学生活动场地建设项目资金的争取与启动工程;搞好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教育教学环境。改(扩)建危房改造工程,走“集中办学”的路子,提高办学质量。
1)加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和“奖优免补”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宣传面达100%,遏制人口增长过快,降低生育速度。
2)切实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力度,加大宣传,使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合作医疗参加率,逐步加强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具有一定业务水平、服务意识高的专业人员和医疗设施设备,确保全乡医疗卫生防疫工作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