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县农机管理站 674400 姚向明 罗应贤 和金良
香格里拉县是典型的农业小县,也是高寒山区农业贫困县。近几年来全县农业科技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机推广、监理、农机作业能力、安全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大中型、小型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能力不断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培训及宣传工作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香格里拉县从2006年开始实施购机补贴工作,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刺激下,农业机械总动力15 990.35万W,全县大型拖拉机由2005年底的627台增加到2010年的1 921台,小型拖拉机由2005年底的4 575台增加到2010年的5 748台,联合收割机40台,各类配套农机具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机耕面积由2005年的3 687.7hm2增加到2010年的9 826.7hm2(包括机耙面积);机械收获面积由2005年底的708.7hm2增加到2 266.7hm2;机械脱粒粮食达11.2万t。几年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县农业生产,粮食脱粒、农副产品的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收获作业如今发展势头强劲。总的来说,我县的农机化正在进一步延伸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中。农业机械综合收入已占农村总收入的10%以上。
1)首先,通过发展农机,突破了人畜力不能承担大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低的限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其次通过发展农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化服务业,培育了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的农机服务者。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农机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农机补贴政策惠及“三农”,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我站抓住良好机遇,坚持阳光操作,规范工作程序,严格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拉动作用。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带动了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调动了农民争先购机、用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
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替代出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部分农民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二是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了循环经济,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
4)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香格里拉县农机管理站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严格落实农机安全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创建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等活动,对农业机械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逐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农机检审率、拖拉机上牌率,驾驶员持证率逐年提高,为全县农业大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机型落后,设备陈旧,更新速度相对滞后,拖拉机、农机具、配套比例失调,制约着全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县、乡(镇)、村三级农机服务组织少,缺少农机大户、示范区,都是分散经营,在时间效率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浪费,难以起到示范、带动、推广作用。
由于土地过于零星、田块小,大型机械使用率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稻麦机械化有较大突破,但其他作物机械化仅处于起步阶段;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相对少,许多方面还没有突破。
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发展现有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农业机械多为低层次重复购置,机械利用率低下。
调研中发现,群众感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小型农机具受政策影响,补贴得不到保证,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要把握大局,把农机化发展置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环境中思考,置于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定位。及时研究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对农机化的现实需求,科学制定发展举措,使农机化工作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结合得更紧,使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主导和促进作用发挥得更好。
就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农民最急需的环节入手,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发展农机化,服务农民。一是帮助农民选择好农机,积极向广大农民推荐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先进适用以及可以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的农业机械。二是指导农民使用好农机,加强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整体素质。三是组织好农机化生产,提高农机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耕、种、收等其他生产环节上推广应用;按照“走出全县看农机”的思路,打造农机跨区作业的服务品牌,提高组织化程度,完善各项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机跨区作业、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不仅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而且要推动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的机械化;不仅要推动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还要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农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不仅要提高农业的产中机械化水平,还要推动农机服务领域前延后伸,不断提高农业的产前、产后机械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提供装备支撑,协调发展。要大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做好农机换代提升。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使政府支持与发挥农民积极性相结合,改善农机化投入机制,引导发展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调整农机装备结构。还要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生产关系调整优化。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服务中介组织等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机个体协会,通过转变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的转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新时期我县农机化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机经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拓宽农机工作领域,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机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握住我县农机经济发展的思路,不断探索,勇于进取,更新求实,把工作做好。
一是以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关键,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我们要抓好粮食生产中农田作业的耕整、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方面的机械化程度,逐步实现机械化作业,对全县的可机耕面积实行轮耕制,防止土地板结和降低肥力及病虫害的发生,全力推广旱田节本增效、精量播种技术,特别要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推广。二是以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为重点。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传统观念上一提到农机就是拖拉机,而以拖拉机为标志的农机时代已经过去,仅仅局限于粮食作物产品产中技术服务,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使农机从低性能向高性能、从单一作业向复式作业转变,从单纯发展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向兼顾经济作物,尤其是特种经济作物(药材、畜牧业、有机绿色食品)生产机械转变,从注重种植业机械向大农业机械转变,树立大农业、大农机的观念,从狭义农机向广义农机发展,把农机推向涉及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的主战场。
科技的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机、兴机富民工程,以科技创新振兴农机事业,要根据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坚持技术引进、开展、推广相结合。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及时开展和引进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服务制度的创新:高效益必须体现在企业、机主、农民三个层面,农机部门的职责就是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将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引入到农机服务中来,这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队,进行股份制经营,市场化管理,全力扶持农机大户,建立农机化示范区,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机经营服务领域,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使用效率,有效推进农机化进程。管理机制的创新:要提高农机化管理水平,就必须要以政策、法规、法律为依据建立健全法制化管理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化促进法》规范和促进农机化工作,加强对农机监理站的监督执法水平力度,减少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强化农机作业、农机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联合质量监督、工商不断开展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假活动,规范农机销售和农机维修市场,树立农机人良好的社会形象。
要在不断加快农作物的农机化步伐的同时,不断拓宽农机服务的新领域。面向农村主导作业的培育:农村主导产业的培育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面,中药材的发展已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措施,我们要以此为切入点,大力开发引进推广农产品加工机械,服务于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面向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围绕粮食工程,加速农田作业全程机械化进程,实现玉米、水稻、小麦、青稞四大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副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提供农机化支撑;二是围绕发展畜牧业,积极推广牧草耕整地、播种、收获、打捆、贮藏机械,推进牧草生产机械化进程;三是围绕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暖棚经济,推广温室及整地、育苗、喷灌、施肥、收获机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面向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机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品之一,农机管理部门要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需要,切实加强农机的质量监控和管理,积极按照省里要求,推广应用化肥机械化深施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切实加强农用动力与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与质量检测,以减少对农田的污染,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体系。农机化的发展要在以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尤其要大力发展秸秆还田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