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默
(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 妇产科,山东 莱芜 271100)
患者 女,28岁,因停经39周,左脚疼痛青紫1d,不规则性腹痛2h入院。入院时查体:T 36.7℃,P76,R19 次 /min,BP120/80MMHG,左足第2、4趾背青紫,触痛,皮肤稍凉。胎位LOT,胎心规律,154次/min,宫缩不规律,宫口容指,宫颈管未完全消失。血常规HB72/L。入院诊断:39周妊娠,左下肢血栓形成,贫血(中度)。入院后于1AM出现规律宫缩,故给予青霉素静滴。因胎儿窘迫,予以吸氧,左侧卧位未见好转,于次日1PM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娩出1女婴,阿氏评8分,重3500g,术中见羊水Ⅱ°污染,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术后给予抗生素及支持治疗,未用止血药物。术后第1d患者感左足麻木、胀感,左足前1/3及足底下1/4两侧皮肤紫暗,触痛明显,足背动脉弱,于9PM疼痛加剧,小腿腓肠肌及足背痛明显,足背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行下肢动脉造影,结果示:左侧股动脉显影良好,动脉下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交叉部血管闭塞,其周围未见明显侧支循环。诊断为左动脉血栓形成。由于栓塞范围广泛,失去手术取栓的机会,为防止发生切口及子宫胎盘剥离面大出血,未行介入溶栓治疗,仅用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地塞米松,以活血化瘀、扩容、防止血液凝固等治疗。于术后第2d患侧小腿及足背疼痛加剧,左前半足大片瘀斑,冰凉,行超声检查:“左下肢血管检查,自髂总静脉开始的整个下肢静脉系统未见异常,股深,浅动脉分支处以下的动脉管壁增厚,毛糙,并见有附壁血栓形成,CDFI示股浅动脉上段血流信号变狭窄,速度加快,股动脉下段及动脉以下内无血流并见有强回声血栓充满官腔。”结论:“左下肢急性动脉血栓形成”。于术后第3d用尿激酶20万U加入液体静滴(应用尿激酶期间严密观察刀口有无渗血,阴道流血量多少),罂粟碱60mg肌肉注射,3次/d,扩血管,并纠正贫血。于4月16日查血纤维蛋白原为8G/L,故第4d尿激酶加量至30万U,术后第6d病情好转,患肢腓肠肌,足无疼痛,左前半足皮肤温和,第1、2足趾凉,即将尿激酶用量逐渐增加至60万U,术后第8d除第1、2、3足趾触之凉,其余部位皮肤均温和,左前半足皮肤暗红,足底皮肤瘀斑消失。复查彩超:“髂总动脉及股动脉上段血管连续,内透声尚可,CDFI检查可见五彩血流信号,自股动脉中段至动脉血管壁连续,内可见絮状强回声漂浮。CDFI示:血管内血流信号变窄,沿血管后壁流动,左下肢静脉未见异常。”结论:左下肢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并部分再通。复查纤维蛋白原6G/L,腹部切口7d拆线,Ⅰ级愈合,随后转入内科治疗。
讨 论 急性动脉栓塞是栓子脱落所造成的1种急症,发病突然,预后严重,多发生在下肢中小动脉,尤以趾、足背、胫、腓动脉为甚,妊娠和分娩更加重动脉栓塞形成,原因如下:1、妊娠期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第8因子、第7因子等浓度均升高,到临产期达到最高峰,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胎盘,蜕膜及子宫肌肉组织亦含有丰富的组织凝血活酶,通过手术操作或产科病变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促使血液凝固。2、妊娠期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增多,主要为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致使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倾向增高,产后第1d达到高峰,组织损伤可产生类似凝血酶样物质,其中某些可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促进红细胞的粘集。因此,产时损伤和胎盘剥离后宫腔表面蜕膜组织坏死,特别是产科手术后,这种红细胞粘集现象更为明显。3、血流速度减慢是促成动脉血栓形成的诱因。因此妊娠期特别是晚期容易发生动脉血栓,产后或术后第1-2d病情容易加重,所以一旦发生动脉血栓,应在分娩前给予溶栓治疗,但该患者已进入临产,不宜抗凝治疗,否则易发生产时产后大出血,该患者在潜伏期内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故剖宫产结束分娩。由于手术的创伤,产后动脉血栓加重,若术后即给予溶栓治疗,易引起切口出血及子宫胎盘剥离面大出血,危及产妇生命,临床上一般产后5d可用尿激酶溶栓,但患者病情严重,且本病必须及早处理,否则失去治疗时机,等到第5d后溶栓,病情继续蔓延,有截肢的可能。因此我们在严密观察切口及阴道流血的情况下,于术后第1d给予扩容,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集等支持治疗,第3d给予小剂量的尿激酶溶栓,且剂量逐渐增加,患者病情不但无继续发展,且有所改善。因此对于妊娠合并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可在产后3d应用小剂量的尿激酶溶栓治疗,逐渐加大剂量,有利于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