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秀
(海南大学体育部,海南 海口 570228)
当前中国太极拳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
李 秀
(海南大学体育部,海南 海口 570228)
太极拳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拥有了大批的爱好者,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和问题。文章有针对性的对太极拳的组织机构、教学、宣传、青少年培训等方面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太极拳 现状 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太极拳爱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太极拳被提到了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高度。国家体委为普及太极拳,1956年先后整理创编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等,组织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有关太极拳方面的书籍,为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11月16日,世纪伟人邓小平为太极拳题词“太极拳好”,不仅为太极拳本身下了最好的定义,证明太极拳不愧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为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发展、提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太极拳成了深受群众喜爱,普及率最高的群众健身项目。
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太极拳已在世界许多国家拥有了大批的爱好者,来国内学习太极拳的国外爱好者逐年递增,国内外纷纷成立太极拳组织研究推广太极拳,经过努力,预计在下世纪中叶,将形成以中国为核心,以日本、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瑞典、芬兰等国家为中心,并向非洲、中美洲、南美洲、中东、中亚等国家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太极拳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眼球,标志着太极拳正式走向国际舞台。现在由国家举办的全运会、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及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河北邯郸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香港国际武术节等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促进了太极拳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1995年,原国家体委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使太极拳的作用与地位更加突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国内普及、在国外传播,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进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成为名副其实,参与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运动”。
误区一:“太极拳是老年人练的拳”。老年人成为太极拳的形象代言人,由于目睹社会上练太极者十有八九是中老年人,有关太极拳的宣传、科研论文在研究对象上偏重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造成了错觉,使人们误解太极拳是一项属于老年人的运动。导致许多人有此错误观念,认为退休后慢慢学太极拳也不迟,年轻时往往与太极拳失之交臂,错失良机。年轻人喜好锻炼,其原因是因为可以缓解工作学习的压力,其实不是只有激烈对抗的项目才有这种效果,太极拳强调在运动中用意,心静,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作用,神经衰弱,失眠患者更会从中获益。试问,二、三十岁就练太极拳强身健体与等到五、六十岁才学太极,其效果会相同吗?试想,太极拳这一博大精深的技击、健身术,如果缺乏年轻人的热情参与及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还能继承和发展吗?
误区二: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剑……拳剑套路,般般皆会,样样均练,总在低水平中徘徊。而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等经典理论却一无所知。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实践。
误区三:“打太极拳时间太长,浪费时间”。这其实是种误解,打一套简化太极拳耗时仅需5分钟,即使传统太极拳套路,时间也并不长,例如杨式太极拳需时20--30分钟,消耗280大卡热量,被称为不流汗的减肥,年轻人工作时间练上一练,有助于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误区四:“太极拳仅能健身而不能用于技击、防身。”时下不少人一学太极就说:只求健健身而已,或怀疑练太极拳这么慢,能用于防身吗?等等。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错误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包括一些练拳者)对太极拳的本质和科学性认识不清,甚至可以说,“太极拳的本质”几乎到了被彻底否定的尴尬境地,即一方面大家非常钟爱太极拳,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多数人抓不住太极拳的本质,以当今社会上空前流行的“太极操”、“太极舞”为明证。故亟待拨乱反正,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否则,必严重制约太极拳的发展及导致太极拳产业化的失败,长此以往,“太极真功”会失传绝非危言耸听!
误区五:“太极拳博大精深,不需包装”。跆拳道讲礼仪,有漂亮而统一的服装。在一些青少年学生及家长们看来,跆拳道的道服、授带仪式、礼仪等都很有特色和新鲜感,长期学习又能体会到升级升段的乐趣,从而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瑜珈在进入中国时,在推广理念上以年轻女性为市场开发切入点,提供环境舒适的场馆和特有的音乐、服饰,以及大量清新秀美而充满神秘感的图片广告宣传,吸引了国民中的青年和少年的大多数女性的习练者,而这些,都不是现今武术、太极拳在进行推广当中可以提供的。虽然现实中的武术并没有《卧虎藏龙》中的飞檐走壁那样高深莫测,也远不及《十面埋伏》中的鱼贯丛林那样扑朔迷离,但在神韵文化之外,武术也绝非外行人士口中所谓的“花拳秀腿”。无可否认的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包装手段已逐渐成为宣传武术、太极拳真谛,将中国传统文化结晶推向世界的障碍之一。
武术发展到近代,已经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特别是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出现,把一种单纯的技击术的载体变成一种沟通东方文化的工具,但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太极拳逐渐被人为分化为官方和民间两大群体,即所谓的专业和非专业,近年来,又称为“竞技太极”和“传统太极”,代表官方的专业的“竞技太极”属于“城市阶层”,把握了太极拳的主流,非专业的、民间的“传统太极”被沦落为“平民阶层”,这些分化对太极拳的发展极为不利。然而近年“竞技太极”的发展,大家也有目共睹,不但没有强调“由术入道”,而是在西方体育理念的影响下,出现了由内敛变为外放,套路向体操式的舞蹈发展,道术渐失,离太极的真谛越来越远的现象。国内各大武术前辈也呼吁正本清源,还太极拳的真谛,不要“楼上建楼,枝上接花”,太极只有一家,它只有纵向涵盖技术和文化修为的高低之分,而没有横向上所谓的“传统”和“竞技”之分。
现在许多城市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跆拳道馆、瑜珈馆及相关产品占据着城市的黄金地段,武术则被挤到乡下、城边、公园等不起眼的地方。那么,号称国粹,在我国源源流传的武术为何不敌跆拳道在城市中“热销”呢?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为中国普通人所接触的跆拳道,现在已经在中国许多地方风靡,成为一种时尚标志。当各类规模不一的跆拳道馆出现在都市各处时,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武术正在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丧失立足之地。而目前太极拳产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相继产生的一些太极拳、武术学校,规模和档次较低,学校的稳定性极差;以家族式经营管理为主,产生了部分与太极拳相关的企业以及商品、商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尚有许多不足;太极产业缺乏资本和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太极拳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经营基本上处于起始阶段。
(1)新中国成立之后,相继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院,为太极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稳定的组织机构,出版了第一套武术论文选,20世纪50年代,有运动医学专家开始对太极拳演练者进行了生理学观察与测定。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出现的“文化热”,大批文化学者们对太极拳的研究也悄然兴起,这些研究所涉猎的领域较为广泛,有文化、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但这些学术思想并没有上升到学科的高度来认识太极拳的内在本质与一般规律,依然停留在分散性研究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说。1986年报2月,《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我国对太极拳的力学分析,健身价值,生理机制方面缺乏定性、定量研究,在理论和研究手段上远远落后于日本等国”。
(2)缺乏对太极拳深层次、实质性的研究。太极拳技术理论体系保留尚还完整,但缺乏以现代学科为基础,对健身、养生方面实质性的揭示研究,缺乏与其他相关专业联手进行文化、技术、理论的深层研究,揭示其内涵实质。由于西方现代体育思想的制约,大部分武术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技术、规则、竞赛等技术方面的实用研究,忽视了对太极拳内在理论价值的研究,忽视了对这个蕴藏量极大的文化资源进行强有力的拓展性开发,导致缺乏理论基础积累的深层次创新。
(3)缺乏对太极拳技击领域研究。武汉体育学院举行的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论文报告会,有专家提出看法:太极拳“兴盛中潜藏着危机”。中国科学院教授朱晓光等8位科学家在论文中提出:太极拳如果失去了技击特色,将会走向没落。他们的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和思考,他们在论文中说:太极拳中失去了技击含义的把握,套路演练中的武术特征逐渐淡化,套路动作的艺术化、体操化倾向不断增强,因此,太极拳有演变为“套路艺术体操”的危险,太极拳的魅力仅仅由道家哲理独立支撑,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危机将不断强化,特别是大批太极拳名家、骨干队伍高龄化,可能再经历10至20年的兴盛期后,太极拳将踏上没落之路。邱丕相教授也认为,太极拳存在危机,应引起武术工作者的注意。因此亟需对太极拳的拳理、技法、实际运用、训练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
针对太极拳当前发展的独特性,需要一个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2002年3月4-6日,太极拳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代表人物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就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传播中国传统太极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需要成立一个全国性太极拳组织机构来领导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太极拳强身健体、祛病延寿的效果已经得到公认,但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太极拳?我们认为,关键要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影视、书刊、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太极拳,让人们对太极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改变太极拳是老年人才练的狭义观念,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太极拳,加入到练习太极拳的行列,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特别在宣传的理念、构思、策略、形象推广包装上不能忽略对青少年的关注,改变过去只要是太极拳的宣传,总是离不开老年人群这一定性思维,充分挖掘太极拳在年轻团体、专业队员身上所展示出的特有的朝气和魅力。常见的太极拳文化传播推广方法与途径有:传统的个人传习;在各级学校体育和社会各类俱乐部健身活动场馆中开展太极拳活动;各级各类的武术比赛训练与比赛;地方性的太极拳年会、节庆表演等活动;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对太极拳进行的立体、多角度的介绍、宣传和推广。各国与中国教育部合作成立的孔子学院及各类华文培训教育学校。
除了传统的言传身教,师傅教徒弟的方法之外,迎合当前大好的局面,注入全新的教学理念,让习拳者少走弯路,用最短时间领悟太极拳的拳理与拳法,也是太极拳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创办高校太极拳专业、太极拳专业俱乐部、太极健身会馆等的方式来改革太极拳的教法,是培养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学习太极拳对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手段。太极拳运动在我国高校中并不十分普及,而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注重宣传教育功能。跆拳道在传播过程中,十分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的宣传,因而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他们相信通过学习跆拳道,孩子们可以获得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注重礼节的优良品质。一旦跆拳道的教育功能形成共识,它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就出现良好态势。其实,太极拳也有很强的教育功能,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逐渐弱化。
练习太极拳对年轻人的好处更多。不仅能达到强健身体,更重要的是练习太极拳,能够调节现在一些年轻人普遍不够稳定的心态,能够提高年轻人普遍不足的耐性,能够磨炼年轻人普遍不够坚强的意志,还能够补充年轻人普遍缺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太极拳本身强调尊师礼节,还能够强化现在有些年轻人不够重视的礼节意识。
选择了大学生作为主要传播对象。大学在各个国家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大学生则是代表社会新生力量的知识群体。在大学能够流行的事物,很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效仿。因此,跆拳道进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可以借助各国的大学生群体把项目传播到世界各地。太极拳传播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任何一种流派的太极拳,都有散手技艺相应的特殊训练方法。早期的太极拳家都非常重视散打比技,这是太极拳能够立足于武林的重要因素。当今太极拳技击散打似乎有些脱节,对热衷于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应该补上这一课。因而营造专业的训练环境,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加之有大量青少年新鲜血液的注入,太极拳高手将层出不穷,定能与柔道、摔跤、拳击、散打及其他拳种流派分庭抗礼,在搏击体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5年,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中指出:今后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武术科研人员的素质,加强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以及加强武术科研成果的转化。据此精神,提出几点思路:研究武术的人群领域要延伸到其它各个学科的群体之中,而不应只局限于武术专业方面的专家与学者。
武术学科在注重培养具有渊博知识,精通武术专业又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精英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在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寻找适合在武术学科领域的人才加入其中。如时机成熟,可以成立相应的太极拳科研机构,指导太极拳科研的全面开展,如在高校内成立太极拳科学研究所。对太极拳进行科研的指导,走高层次培养人才的道路,使太极拳师资人才和管理人才具有高素质、高文化和高技艺。
加强太极拳健身理论和实质的深化研究,运用科研指导太极拳技术的学习、训练、竞赛。太极拳的健身效应已是风靡于世,各类健身效应研究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太极拳的科研成果,但对于引起健身效应的实质性的机制问题所作的科研可以说屈指可数,如科研工作者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太极拳今后成为学科的发展将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
由于太极拳在全球的普及将形成巨大的太极拳市场,带动了太极拳产业的形成。除大量的太极拳传播学校、中心、俱乐部出现外,与其相关的太极拳图书、音像、服装、器械、标志、食品、保健品及服务旅游业都将形成专业化、产业化。可以预计,以太极拳为核心的健康产业,将是中国体育产业的核心部分。推动太极拳产业化有效途径有:
搞好太极文化产品的注册商标工作,切实维护中华太极拳知识产权。保护太极拳的知识产权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我们要吸取少林拳在世界范围被抢注的教训,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太极拳以及与太极拳有关的知识产权进行注册,树立保护太极拳知识产权的意识,继续高质量地推进太极拳文化产业如相关的太极拳图书、音像、网络的发展。
以联盟制、连锁化的集团化经营为模式,尝试走职业化的的道路,发展太极拳产业。
2005年以来,河南省焦作温县开拓太极拳产业。该县通过统一培训、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等办法,对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陈式太极拳名家以及100余名太极拳师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段位制授予教练证书,采取独资、内外合作等方式,在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相继设立了太极拳武馆连锁加盟店,在传授太极拳的同时,开发太极运动服装、图书及运动器材等。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体育用品业,打造太极拳服装、器械、食品、保健品及服务旅游业自己的品牌产品。塑造一代太极功夫明星,发挥明星效应,推动太极文化和产业发展。
[1]邢树强.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2]马 虹.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85.
[3]张文建. 太极拳在高校的推广研究 [J]. 搏击·武术科学,2005(7).
[4]张宝银.太极拳修炼误区种种[J].武当,2005(10).
[5]孟祥太,赵秋菊.太极拳国际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5(9).
[6]杨祥全,杨祥国.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传播学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
[7]徐 才,韩 宁,马明达,邱丕相,胡小明,张志勇.21世纪太极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太极拳国际论坛主题发言纪要[J].体育学刊,2004(5).
[8]陈 斌.太极拳亟待做成大产业[J].中华武术,2004(11).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aijiquan and Its Development
Li Xiu
(Physical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 Hainan 570228)
Nowadays there are lots of amateurs of Taijiquan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and th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of Taijiquan exchange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But,during its developing cours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The study is mainly about th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and conceptions on its organization,teaching,publicity,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tstraining.
Taijiquan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1)10—0050—03
李 秀(197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训练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