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磊刘同为李世春陈保学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湖南怀化学院大学体育部,湖南 418000)
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
陈保磊1刘同为1李世春1陈保学2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湖南怀化学院大学体育部,湖南 418000)
影像媒介为武术传播提供的基本条件,在视觉文化下,武术以其独特优点与视觉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现代传播特点的文化形态——武术视觉文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做了释义:“在传播当中,武术内容转化成影像,形成的感性直观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整体勾勒出武术视觉文化传播的谱系。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觉理论、传播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运用武术影像的符号语言,揭示视觉文化传播映射出来的一些理论,使其成为破译武术内容的时代追求,从而形成武术视觉文化的谱系脉络,完善武术传播理论。在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在武术视觉传播中塑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话语体系,形成特定的发展模式。
视觉文化 传播 中国武术
武术是中华大地独有的运动项目,优秀的文化遗产,铭刻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历史,一种传统却现代、直观却深刻、细腻却博大的文化推动着历史的年轮。在发展中武术本身发生的巨大的演变,时刻满足着时代的需要,传播是武术经久不衰的重要支撑,俯瞰历史,视觉化的武术处处可见,在各类谱牒、族志和村志、宗教石窟等,特别是在岩石、壁画、画像砖、浮雕、丝绢上镌刻、书写的图像里,都会找到武术的影子。随媒介技术的进步,影像已经成为武术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在全球化的语境,传播亦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屏幕上的武术还是各类形式的武术,都在捕捉着人的眼球,呈现一种视觉文化,本研究着重对武术在现代电子媒介支撑下,作为视觉的影像发展与传播做分析,研究在符号系统的象征世界和视觉思维的意象空间中,结合传播心理学、美学、视觉理论对武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意义进行探讨。从理论上揭示武术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的基础,使其成为破译武术内容的时代追求,完善武术传播理论。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是指经由形象媒介(媒介主要包括有图画部分,即由人绘制的各种图像,主要包括图腾、壁画、符号、浮雕等等;影像部分,即包括摄影、摄像、电影、电视以及由真实影像所拍摄而成的各种广告等等),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视觉文化的传播是一门综合的视觉性社会理论,与传统文化不可分离,作为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的武术,从古代的绘画、雕塑到现代的影视作品,与视觉文化紧密交融,更使深邃的文化研究跃然生动,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
由此,武术视觉文化传播可以释义为武术内容(武术技术及武术的有关文化)经由形象媒介,转化可视的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武术的传播从武术起源就以产生了,武术能经世不衰,传播是重要的支撑,随着媒介的技术的进步及大众审美态度的变更,传播作为一种艺术的体现,也在不断的凸显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最优需要。早期武术武术早期的传播主要是在民间,其媒介与传播主体——“师父”,形式是“身传口授”面对面的传播。随着纸张的发明和使用,传播媒介又有了图文记载和书籍,记载比较完整的文献。在当今视觉文化传播的浪潮中,武术又依靠以图像为媒介的把玄妙的武术、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感性地展示给受众。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身体言语完美的契合,身体语言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武术凭借图像或形象体现出其明显的直观性、生动具体性的特点,真实性是其具体要求,以致于使武术视觉文化与其对象几乎重叠,使其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形象、直观避免了语言上的误读,视觉文化掀开了传播的篇章,把人们带入一个由图像构建的多彩的、多维度的武术时代,在阅读程度上摆脱了释疑和解释的重负,以感性注入跃动理性的文化。武术视觉文化是是将思想史、文化史、武术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视觉武术文化的谱系脉络。
武术视觉呈现古时主要以敦煌和壁画为主,敦煌与壁画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敦煌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凝固在弓箭土的武技文化。如:莫高窟西魏249窟北顶绘有一幅形象生动的狩猎图,285窟东壁绘有射野牛和射鹿的狩猎场景。北周290窟人字披上绘有悉达太子比武射靶图,北周428窟东壁门南绘有一幅萨睡那练靶图。盛唐130窟东壁北侧《八王分舍利》的壁画中,展现出一武士骑马疾跑,回首弯弓射箭的精湛武艺。晚唐156窟南壁《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壁《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均绘有生动的狩猎场景。五代61窟西壁《佛传屏风画》中有多幅绘有悉达太子箭穿铁猪、铁狗、铁瓮及弯弓射飞雁的壁画图像等。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贯通亚欧昨大陆的必经之地。伴随丝绸之路商旅使团的东来西往,中西文化得以多方位,深层次地进行交流,汉文化远播中亚、欧洲等地区,而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东入我国。对中国武术早期视觉文化传播和跨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并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敦煌所遗存的武术文物资料,为中国式术史料提供形象直观的例证。
当今武术视觉文化传播主要以“影像”部分的形式来实现的,主要是武术影视作品。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功夫影片《猛龙过江》、《死亡游戏》、《唐山大兄》等影片的上映在西方国家才有了“功夫”在个词语,“武术”才逐渐进入世界的眼帘,开始被西方国家所关注,李小龙的“功夫”时代是辉煌的,对武术传播发展具有历史的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武术影片如雨后春笋一般,展示在影视屏幕,如李连杰的《少林寺》、《英雄》、《黄飞鸿》、成龙的《醉拳》,到现代的《卧虎藏龙》、《功夫》等等,都向世界很好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并造就了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功夫人物,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一个个都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文化符号。据中新网援引《信息时报》2009年4月27日消息称,美国《娱乐周刊》公布史上19部最佳功夫电影名单,华语片以压倒性姿态击败好莱坞电影,包办14席。
武术传播置于全球语境下,在开放的世界里,任何文化都免不了要与其他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国际合作、交流,不同语境的文化相互融合,达到一种交集,形成价值的共振。例如,美国人拍摄的动漫系列的功夫影片《功夫熊猫》和《功夫熊猫2》在国内分别创造了1.8亿和《熊猫2》首映6千万的高票房。熊猫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但是功夫+熊猫就是美国的。这个现象说明本土文化与文化“他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一种融合。近年来,随着武术的国家化传播的加强及西方国家对武术的认可程度,武术影视作品越来趋于国际化的合作,影视作品的国际合拍模式,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其优势不仅利于对不同国家合拍方的资金、创作资源和市场等的共享,更深层次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利用合拍各方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及其立场碰撞,而能磨合出一个全新的“共同视角”,而这一共同视角不仅代表和满足这几个国家的视角和语境,还会迎合与吸引与他们文化上相近或相似的国家的民众之兴趣———正如几何学上所谓的“两点交叉成线,三点交叉成面”,从而有效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
武术时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中国文化的精髓予于身体语言当中,完美的呈现与诠释,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逐渐生根、生长,在中国儒、释、道家的浸染下,武术文化逐渐具备了“内敛”的价值意识形态:一方面是以儒家和道家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武术文化的超稳定形态,“中庸为本”、“点到为止”、“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人格是武术精神的主旋律。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看来,这些是神秘的、难以理解的,而视觉文化传播以其视觉方式上为公众所能够共享的特性,视觉文化传播与武术理念与精髓的完美诠释与支撑,使两者达到一种锲合。
武术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它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邃而久远,亘古绵长。历经三十年的武术现代传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没有真切的把武术的精华与深邃,展示出来,当今的武术传播只是片面的、零星的,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武术的博大精深是其项目的奥妙所在,亦是国际化传播需跨越的一道坎,正如一位学者所讲:“中国武术的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各项武术技术以及其外延的有形部分和各种武术制度等内容,是可以通过物态化的介质进行表现,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文化的沿袭和传播过程中较易于传播和渗透;而深层文化——武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潜意识等,却不具有‘物态化’的特点,其穿透力较弱。”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的深层文化体现在武术哲学内涵、武术的思维方式以及武术的价值观念,它属于一种精神的、潜意识的,并需要借助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解,才能有所感悟,因而是费解的,特别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精神思想,如果不费一番力气去研究,难以理清它的内核和本质。”例如:“武术中讲的“精、气、神”、“提、托、聚、沉”、“气运丹田”等等,这对生活在中国的人来说,理解这些并不难,但对西方人来说,却很难说得清楚。更有甚者,当下还有不少外国人称中国武术为体操。
真正的传播是建立在对中国武术所内涵的深层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上。因为最深层的文化“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所决定的。所以,如何把武术内核的传播给受众者,认识武术价值、生命力,在直观感知武术形象时建立正确的思维意象,武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传播的困难性与独特性。
在传播中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但是他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信息,受众者是传播的另一个主体要素,他在接受传播者传来的信息时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有自身接受信息的动机和目的,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接收、选择性的理解和选择性的记忆。所以武术在以视觉媒介传播时要把握受众者选择心理表象后的规律,提高传播效果。
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传者的选择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媒介类型和信息内容的自主选择两方面。施拉姆认为受传者究竟更愿愿意选择使用哪一个媒介是由以下的公式决定的:
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公式中的分子——报偿的保证——主要同内容以及它满足当时感到的需要的可能性有关,即当特定的媒介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时,我们才可能对他发生兴趣并加以注意,而公式中的分母——费力程度则主要同方便、习惯等有关。
视觉传播相比其他媒介的传播是一种易获取传播方式,视觉传播的媒介不仅构成了文化形态的基本结构,而且深刻的影响到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文化行为,强调人对世界的视觉感受方式,崇拜由视觉传媒创造的视觉景象。与文字语言相比,更能凸显视觉方式的特征。首先,表达方式上,就语言文字而言,它是由词语构成,在词语的表达是线性的、连续性的,而且词语和词语之间有着严密而清晰的因果逻辑关系。而就视觉图像而言,其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来,所受的制约要松散得多。它的构成方式是非线性的,实时性的和不确定的。其次,在内容上,视觉图像侧重于对事物细节的描述,但是它所传达的东西却是模糊的,暧昧的,富有暗示性的,与无意识领域中的诸多情感、信仰和欲望等相关,语言则侧重于推论和判断,常常用以传达信息。在功能上,视觉传媒和无意识之间的特殊联系有助于强化和夸大信息的力量,表现和激发人类原始和本能的经验。再者,从受众的心理接受上,视觉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从传播方式、内容、功能、受众心理的各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以视觉传播为载体的视觉方式,总是表现一种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突出特征,那就是强烈的感染力。
武术呈现形态绝大部分是以“视觉的形态”,无论是各类的功夫片,武术宣传片,武术表演等等。相比其他的感知方式,视觉方式具有形式上为公众所能够共享的特性,它面向所有的人,把存在于时间延续中的个体内在的感受和体验空间化为有目共睹的视觉表象。各种形式的视觉的武术不单单是引起人们的兴趣,而是引导受众朝向共同取向的无限开放性,给人一种震撼,眼球的定格使受众感受到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快感、双重狂欢,这也是美学感染力的价值源泉。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跨文化传播的高度关注都与大众传播息息相关,在全球化语境下,视觉文化传播越来越标注上了跨文化的印记。以影像传播为特征的视觉文化正通过日渐便利的媒介传播渠道向全世界推广开来。武术视觉文化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球语境下凸显着视觉媒介传播的优势,武术凭借图像或形象体现出其明显的直观性、生动具体性的特点,真实性是其具体要求,以致于武术视觉文化与其对象几乎重叠,使其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形象、直观避免了语言上的误读,把人们带入一个由图像构建的多彩的、多维度的武术时代,在阅读程度上摆脱了释疑和解释的重负,以感性注入跃动理性的文化。武术视觉文化是是将思想史、文化史、武术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视觉武术文化的谱系脉络。凭借电子图像媒体技术,影像的表达实现了全球化扩张,多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形成了有目共睹的全球化视觉空间。例如:2008年6月20日在大陆正式上映的美国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全片以太极、庙会、书法、针灸、龙图腾等中国元素为素材,以中国儒、释、道的传统哲学理念和西方夸张搞笑的风格为主线,加之西方的创造观念和文化语境,两种文化巧妙的相互锲合,同时得到中西方在文化和价值的认同,短短上映3个星期后即以累计总票房超过1.35亿人民币而成为内地第1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跨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多种文化相互影响后的横向传播,影像呈现出来的时多元化地域色彩的符号表现。例如,塑造的“功夫熊猫—阿波”的形象。具有浓厚的中国武术形象,语言上又不失西方的表达方式,堪称是一种融合的范式。但是,跨文化传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另一种文化中解码。A、B两种文化的符号体系不同,各自文化中互异的方方面面(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情感、道德标准、法律规范、非语言符号等)都会对A方的编码和B方的解码产生相应作用。因此,他们的“视阈”决定了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理解上的“不见”与“洞见”,决定了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的选择、切割与解释。这就折射出“本土文化”在“全球语境”下的表达,跨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更是文化的输出,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逐渐生根、生长,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凝结为中国文化的文化代表,本土文化输出的一个最佳的选择。本土文化的表达是基于自然生活的环境基础上的,具有特殊地域色彩的符号表现活动。武术影像作品,完全置于本土的环境下,让观众体验感受,例如,功夫熊猫中太极、庙会、书法、针灸、龙图腾、寺庙、高山、面条等诸多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完全置于本土的环境下理解武术。全球语境下,武术视觉的影像从文化的表述更多的转化成文化的交流。
视觉文化的形成不只是技术的事实,还是一种文化性质的确定,并非意指可见事物的视觉特性或者人类意义上的视觉能力,而是对事物的形成的一种观念,即对事物的从感受到认知,形成一种思维。视觉文化中,经过了视觉的探索、注意、选择,承接下来的即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分析、比较、识别最后达到判定,也就是思维的认知。由视觉注意到思维,是对视觉感知事物的再次加工、认识的一种非感性的心理活动。阿恩海姆提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自觉,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创造”的思想。他明确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在视觉化的武术传播中,受众建立武术视觉形象,转化成一种符号的意象,形成思维。在意象作为符号使用时,它的抽样性一定要低于符号所暗指的东西。换言之,一种符号必须能为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力的作用方式赋予具体的形状。意象本身当然是一种特殊事物,而当用它代表某一“类”事物时,它便具有了符号的功能。例如,20世纪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在西方世界制造了“功夫片热”,西方人也是因为李小龙电影视觉影像,逐渐知道“中国武术”,并去好奇的探知。李小龙的功夫形象,就是一种符号,西方人(心理)的意象就是以李小龙为标本建立的,作为武术的符号。“传播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共同理解”,更多的是指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就是指人们之间或者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共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亦是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作为传播的受众方必须要形成对所传播的文化的认同,表现出一定的共融性,并能够建立广泛的认同,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
“师徒传承”是武术纵向传播的主要方式,“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一切有历史跨度的、以经验认知为主导的文化事象,也必然交付这样的延绵。”这种由师徒结成的群体,即是武术内容的传播轴线。其媒介与传播主体为“师父”,形式是“身传口授”面对面的传播。古时师徒传承存在很多的弊端,如,对内而言,首先表现为强烈的人身依附性和森严的等级之分。对外而言,师徒传承的历史局限主要表现在各拳种之间的门派之争上。基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这就是一种文化个体向文化复合体脉冲、扩展。在当今社会这种传播方式已慢慢淡出武术的视线。但我们要承认,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生命存在的重要支撑。师徒传承具有整体性,从传播者(师傅)——传播内容(拳、艺、礼)——传播途径(身传心授)——传播对象(徒弟)——传播效果(德艺双全),是一个完整的武术文化空间。在当今以视觉媒介为主体的传播世界下,师徒传承又作了新的解释,媒介技术的发展,视觉无时不填充着我们的眼睛,捕捉着我们的眼球,影像作品也使“师徒传承”这一纵向的传播更加简单化,习练者无需拜师,无需请人,教学的各类教学视频,随处可见。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下,师徒传承演变的更加直观、简单,“录(录像)师傅”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老师。视觉中的传播只是简单的传授,依据受众的各异而又迥异。契合“身传口授”,是对更好读懂武术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
凡对功夫片的分析,无不从其先驱者小李龙开始,是他首先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的武术,改写了香港及美国电影中动作片的历史,从李小龙具有浓厚的民族悲剧的功夫影片到成龙的多元化的喜剧功夫影片,无不在用武术表现真实的自我,李小龙拒绝在自己的影片中使用任何特技,成龙则是注重自己作为功夫英雄的身躯的物理意义,特别在意敏捷、技巧和表演。但是与李小龙不同,所有这些做法都旨在为自己的主人公创造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氛围,而不是李小龙那种超级英雄或好莱坞动作片中的特技超人,他们用真实的动作镌刻对影片的理解。因为他们对影片注入了自己思想、理解,不仅仅是在演戏,武术用身体语言表达的是一种哲理,民族精神,演绎武术家对人生的理解。李连杰说:“好的功夫片,不仅仅是外在的动作,而是内在,他们通过功夫探讨的是人生和哲学的不同层次。”但是当今的武术影片却找不回这种真谛。在《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中均担任武术指导的程小东,却认为当今的“功夫片”的发展前途十分悲观:“中国功夫片到了危急时刻。”他认为,“全世界都有武术指导,他们需要我们的东西,作为东方文化的骄傲,中国武侠大可以发扬光大。”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功夫只是少数人在发扬,比如张艺谋、周星驰,而更多的导演却都在玩弄江湖黑帮片。程小东叹了口气说:“著名的昆汀·塔伦蒂诺是香港邵氏电影的忠实拥趸,20世纪70年代的邵氏功夫片给他带来无限灵感,《杀死比尔》中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但是我们自己呢?无论是港台,还是内地,都远离了那种感觉,我们丢掉了我们的骄傲。”另一方面则是电影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特别是数码特技的产生,使导演往往避难就易,因为一切特殊的场面都可以通过数码特技来实现,不用再去花费那么多的力气,于是功夫电影就少有突破。刘家良评价袁和平在《黑客帝国》中的动作设计时说:“无变化,没有进步”,“若要说进步都是因为特技配合”。特技和传统武术之间怎样才能更为统一,是当前功夫电影发展的一个大难题。武术影像作品应避免过度的夸张化、艺术化,应该以精湛的真实技艺、完美的叙事结构获得号召力和捕获力,能够在精神和心灵上得到观众的认同,把握不同受众的选择心理。
视觉文化把人们带入一个由图像构建的多彩的、多维度的武术时代,在阅读程度上摆脱了释疑和解释的重负,以感性注入跃动理性的文化。文章初步建立了武术视觉文化理论脉络,从古代的敦煌和壁画到现代的影像作品对武术视觉文化现状做了分析。从武术项目的独特性、武术与视觉文化传播的优势的契合探讨了呈现武术视觉文化传播的原因。分析了武术视觉文化传播映射出来的一些理论思考:“武术视觉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中合适的选择,视觉传播不只是技术的事实,还是一种文化性质的确定,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文章列举了视觉文化传播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视觉文化传播与武术理念与精髓的完美诠释与支撑,使两者达到一种契合,揭开武术传播继承的新篇章。
[1]W.J.T.米歇尔,范静华译.图像转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李金梅,刘传绪,李重申.敦煌传统文化与武术[J].敦煌研究,1995(2).
[3]陈嬿如,陈安全.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跨文化传播策略
[J].中国记者,2002(3):18-19.
[4]宋小荣.论全球化时代中西体育文化价值冲突的形式及意蕴[J].体育与科学,2005(2):26-28.
[5]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4):43-45.
[6]汤筠冰. 视觉建构——以申奥片为例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10-11.
[7]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2.
[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
[9](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79-180.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2]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2007(4):2.
[13]吴 松,王 岗.建构文化形象: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立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1).
[14]吕 莎,吴 婷.“中国制造”、中国形象与对外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07.
[15]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
[16]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7]任光耀.体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9]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20]邓星华.现代体育传播研究[J].体育科学,2005(10).
[21]陈作锋.视觉体育文化谱系的初步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7(9).
[22]刘少华.大众传媒视觉文化与当代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23]李 娜,陈雁杨.论体育图像谱系的构建[J].广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7).
[24]汪振城.视觉思维中的意象及其功能——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解读[J].学术论坛,2005(2).
The Visu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Wushu
Chen Baolei1Liu Tongwei1Li Shichun1Chen Baoxue2
(1.Wushu School,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2.P.E Department of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Hunan 418000)
Visual media provide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Wushu dissemination.In visual culture,Wushu with its unique advantages,combines with visual media and form a special visual communication form of Wushu culture.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the paper does the explanation of visual culture dissemination of Wushu:quot;In the spread,Wushu content changes into video images,form intuited cultural phenomena and communication forms,quot;Which forms the overall outline of Wushu visual culture communica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psychology,visu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semiotics science views,using the form of symbolic language of Wushu images,the study reveals the some theory from visual culture communication,and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Wushu visual culture map,perfect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Wushu.On the foundation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the study suggests to form Chinese special language system of Wushu visual communication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lly form special cultural developing mode.
Visual culture spread Wushu
G85
A
1004—5643(2011)10—0039—04
1.陈保磊(1986~),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