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宇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禅宗与少林武术的“禅武合一”
王建宇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在对少林武术和禅宗的“禅武合一”进行归纳分析后,分析了禅宗和少林武术的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最终达到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
禅宗 少林武术 禅武合一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其中一个佛教宗派。佛教自传入中国,在汉代与魏属于初传时期,人们一时尚不容易理解它的思想。它要在中国得到发展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因此,佛教必须进行一次革新运动,这次革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武术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大大久远于少林寺的创建甚至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禅宗在中国的兴盛,武术的实用与普及,少林寺僧与武术的历史因缘,已使禅宗与武术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其中尤以少林武术与禅宗的结合表现得更为突出。
历史证明,一些习武者出家,后世武僧与外界的武术交流,在修行的过程中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而对原有武术形式进行有意无意的改造,应该是武术出现于寺院并日渐形成少林武术之风格特色的主要原因。少林武术的发展与成熟是少林寺僧人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吸取僧俗两界的武术精华,在寺内外民问习武活动的基础上完善起来的,这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壮大与技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少林武术是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人文文化现象,其作为一种健身、御敌、竞技的人体文化形态被国人所熟知,是中华传统身体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少林武术不同于其他武术门派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禅拳一体,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少林寺作为禅宗的发源地,少林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与禅宗有着紧密的关联。禅宗的特点之一就是“不立文字”,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摆脱了前代佛教经典的高深理论,而是依靠修行者的感悟、灵感、直觉去体验、领悟宇宙的永恒。依靠修行者的自身体验去修行,与少林武术的锻炼具有同质性。自古以来习武的特点是口传身授,拳谚云: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要靠习武者多年的自身练习体验、领悟才能达到。
少林武僧在习武过程中不仅反复练习各个技术动作,更要在所习练的动作中感悟出少林武学的真谛和精髓,进而上升到修禅的境界。再通过修禅得出的禅理来指导武术练习,使少林武术在技术层面上更上一层。禅宗首先是作为一种修养的方式而存在,少林武术则内外兼修,二者的最高境界都要经过“悟”这一重要的阶段才能达到,“悟”既是它们修炼的共同手段,也是它们走上更高层次的共同途径。由此更进一步,“禅”与少林武学在共同的练与悟的过程中相辅相成,达到了一个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极高境界。
“禅拳合一”体所现出的主要特点是:(1)禅拳归于一寺。少林寺既是禅宗祖庭,又是少林武术之圣地,文武在寺院这一特定环境中实现了难得的和谐与统一。(2)修禅与习武归于一身,少林僧人既要打坐参禅,更要习练武艺。这也是少林僧人不同于其他寺院僧人的地方。(3)少林武学中禅中有拳,拳中有禅,禅拳互融,通过少林僧人这一媒介将佛家经义与武学精要糅合在一起。
少林武术不同于其他武术门派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禅拳一体,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少林僧人不仅要经过反复不停练习熟悉动作,通过练习这些动作,悟出少林武术的真谛,更要通过少林武术的精华上升到修禅的境界。再通过禅理指导武术的练习,使武术达到更高境界。二者的最高境界都要经过体验、领悟才能达到“,体验、领悟”是它们修炼的共同手段。
通过禅宗对少林武僧心意的修养,让武僧人们修炼少林武术,不求争强好胜,只为完善和超越自我,力求通过修炼少林武术,对禅的领悟达到无胜败心的境界。这样才能纯正、专一地将练武作为修禅的一种法门。再加上禅宗养生思想强调自证于心,不外求佛,所以在与少林武术结合的过程中也逐渐将此思想带入习武之中,把心提升到了终极地位,提出清静心就是修行的目标。把自心的体验当作实现路径,就消解了逻辑与理论的束缚,使修行的形式变成了简截的感悟;把自心的澄明当作佛陀境界,就消解了戒律与道德的桎梏,使人生超越自我,这就使得禅宗那种完全心灵化的自觉思想、彻底无功利、无争强好胜、淡泊的精神融入了少林武术的技术风格之中。
少林拳谱中又说“: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力,手与心合更疾快。”少林拳谱中指出“: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以心,后到以身。“”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内劲生”,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心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习练武术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少林武术训练中,要求做到心中有佛,从而抛开所有的七情六欲,私心杂念,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禅修与练武的境界当中。
少林武术最初是少林武僧们出于锻炼身体、保护寺院和抵御野兽袭击的需要而产生的,保护寺院财产和安全的需要与禅宗参悟的价值取向是相背离的,但这两个不同的文化现象却由一个文化现象将双方联系起来,这就是养生。
少林禅学:佛家称参禅,俗家称打坐;参禅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打坐的目的是清心静虑,心平气和,万念归一。目的不同方法相似,均能达到健康身心,延年益寿的效果。但是禅修的僧人打坐太久则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机体的衰弱,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肌体的免疫力;与此同时,习练武术的武僧,也需要修禅这一形式去静养,以缓解和恢复机体的疲劳。所以,在少林寺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参禅与习武两个本来背离的文化现象发生碰撞后,出现了颇引人兴味的交融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少林寺以其稳定的、独特的、延续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为少林武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使少林武术能够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并有机地融摄、吸收了禅宗的养生文化,这些养生文化与少林武术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少林武术技术体系,推动了少林武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少林武术修炼对于禅宗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无数高僧大德的禅修实践证明:生命既需要静养,也需要运动,二者缺一不可。修炼少林武术使僧人的身体做到劳逸结合,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免疫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少林寺僧人们在修炼完少林武术之后,很自然地将修禅作为一种调节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了武术练习实践的作用,对禅宗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少林武术或者说佛教武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禅武合一。就是把武术作为佛道,以武术训练为佛教修行,在少林武术训练中贯穿禅宗修行的基本原则,并用禅宗修行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少林武术训练的实施。这实际上是一个以少林武术运动为形式的禅修,即武术之禅修。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门派,在中华佛教宗派中,十分看重禅,禅宗的根本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修主要是坐禅、禅观、精心修持。少林武僧受禅修的熏陶,在武术训练时,对武术的理解是,武术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不是纯粹的拳脚。少林武僧的练武要求用一颗禅心去练,离开禅心练武无从谈起。另外,武僧不是只讲习武,也要念佛念经,坐禅修行。禅修是一个由迷而悟、转识成智的过程,少林武僧把武术训练作为佛教禅修的一种目的,把禅修之思想贯彻武术运动训练中,以武术运动为禅修,在武术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开发自己的运动智慧。
更深层次的禅修是把武术训练作为自己禅修的一个凭借,在实现提高心智的基础上,再超越武术、消除武术,以实现自己超越轮回、解脱生死、转识成智的终极目标。通过武术训练达到武术之禅修的终极目的,与为实现佛教目标而进行的武术之禅修,虽然心理预期不尽相同,但修行方式并无太大区别。这样使武术训练与佛教禅修达到了真正的融合。
武术的技术动作、招式、套路、技击应用等都属于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也是武术文化的最终形式和最后表达符号。任何深层和隐层的文化价值、观念、精神、思想都通过这一文化符号反映和表达出来。比如大洪拳中的小烈马动作,就是少林武僧将左掌托于腰际,右掌立于胸前呈拜佛状。通过这个技术动作可以看出在技击过程中,少林武术仍然表现出禅宗思想的恭敬求和心态,以慈悲为怀。禅宗对武术技术的作用还是通过它的技击等方面表现出来。禅宗初祖达摩说:“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六祖慧能说:“但行直心,不着法相”,即说明禅人的一切言语举动,行所无事,纯任本然。这种思想贯彻到少林武术中使少林拳套路结构紧凑,动作朴实健壮而敏捷,攻防严密,招式多变,力量运用灵活而有弹性,着眼于实用,不练花架子,具有很多自然特点。在技术动作风格方面,由于少林僧人长期生活在佛教戒律的约束中,所以在演练少林武术时,也要受到“少林习武戒约十条”的约束。这种约束也直接表现在少林武术动作的风格上。少林寺武僧练武,只为防守、自卫,不为攻击,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后发制人的特点。其技术动作风格是含蓄,幅度小、短小精悍,讲究内劲,后发制人。从少林武术的动作名称中能看出禅宗在思想意识层面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少林武术的许多技术动作都是以佛教的人物命名的,如:“达摩铲、达摩杖、金刚地躺拳、罗汉拳、罗汉扫尘等。”从这些动作的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少林寺武僧将他们的技术动作以佛教中的人物命名,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武术这一文化层面的理解和信仰的坚定。
[1]周 斌.禅宗养生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吕宏军,腾 磊.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一少林功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8):8-10.
[3]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3.
[4]马爱民.我国历史上的寺院尚武活动新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58-760.
[5]赵唐云. 少林武术的禅武关系 [J]. 中华武术,2003(9):22-23.
[6]洪 浩,姜生成.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悉[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44-46.
[7]程鹏宇.禅宗达摩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5(2):38-39.
[8]任修瑾.佛教养生之道[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9]乔凤杰.佛教禅修与武术训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61-63.
[10]赵红波,杨戍威.论佛武结合的基础及对少林武术的渗透和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5(5):21-23.
Unification of Zen and Wushu in Shaolin Wushu
Wang Jianyu
(P.E.School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030024)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the paper does the study on the unification of Zen and Shaolin Wushu,analyzes the helpful role of Zen fro Shanlin Wushu development,their interactionsand their final mixing together and form a special unity.
Zen Shaolin Wushu unification of Zen and Wushu
G85
A
1004—5643(2011)10—0037—02
王建宇(197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